文章插图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春秋为桐子国 , 唐至德初建县制 , 崛起于明 , 鼎盛于清 , 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 。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 。古建筑更是灿灿如珠 , 烘衬出这座古城的文化风采 。在众多的古建筑中 , 尤以桐城文庙超群绝伦 , 光彩夺目 。
桐城文庙 , 既是桐城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 , 又是桐城古文学派的重要象征 。它的建筑外貌旧迹幽幽 , 古典的质感中透出一种沧桑风情 , 且不失“流韵遗风”的秀丽之美 。自明清以来 , 桐城人主要将文庙作为祭典孔子的礼制性的建筑之地——作为文化名城的桐城 , 春秋时期称为桐子国 , 唐至德初年建立县制后 , 文化名人蜂拥而出 , 文化影响“出名于宋 , 崛起于明 , 鼎盛于清”——产生了众所周知的“桐城派”文化 。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美誉!
【安徽桐城文庙】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 , 遍及国内 。主要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四人之外 , 还有方氏门人雷鋐 、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櫆门人钱伯垧、王灼、吴定、程晋芳等 , 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 。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 。
道光咸丰年间 , 曾国藩鼓吹中兴桐城派 , 但又以“桐城诸老 , 气清体洁”、“雄奇瑰玮之境尚少” , 欲兼以“汉赋之气运之”(吴汝纶《与姚仲实》) , 承其源而稍异其流 , 别称“湘乡派” 。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 , 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 , 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 , 故得以长盛不衰 。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 , 句佻且稚”(方苞《书柳文后》)的文风 , 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 , 流传尤广 。
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 , 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
桐城文庙 , 亦称“圣庙” , 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 , 雄居县城中心 , 面临广场 , 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 , 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 , 如众星拱月 。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 , 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 , 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 , 址在东门外 , 毁于元末 。
明洪武初年移建于今址 , 后相继修葺19次 。虽然迭经废兴 , 而今还其原貌 , 整修一新的文庙 , 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
“文化大革命”中损坏严重 , 1987年仿明清图式重修 。以南北成中轴线 , 对称布局 , 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及两边厢房为前院;大成门、东西庑、月台、大成殿为后院;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 , 建筑面积1803平方米 。文庙门楼为三开间亭阁式建筑 , 高9.2米 , 进深4.12米 , 左右为红色宫墙 , 嵌有“宫墙万仞”石刻 。棂星门为汉白玉石建筑 , 四柱三开间冲天石坊 , 宽8.2米 , 中柱高5.3米 , 边柱5米 。正中横梁上镌楷书阳文“棂星门”三字 。
泮池为青砖平砌半月形 , 围以汉白玉石雕栏柱;泮桥拱形 , 横架池上 , 长9米 , 宽2.7米 , 两边安石雕扶栏 。东西面有青瓦、白墙、红柱厢房相衬 。大成门面阔三间 , 进深两间 , 为抬梁式木结构架建筑 , 一对汉白玉石狮雄踞朱门两侧 。月台台面平铺方砖 , 构成棱形图案 。三方台沿均为汉白玉石所砌 , 围以石雕扶栏 。前沿正中 , 为汉白玉石浮雕双龙戏珠陛 , 为旧时晋谒通道 。东西两侧 , 为通廊长庑 , 房屋各11开间 , 无隔墙 , 廊檐宽坦 , 朱色格门 。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 。面阔五间 , 进深三间 , 宽22.66米 , 深15米 , 高17米 , 重檐歇山顶 , 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 。正脊两端安鳌鱼吻 , 飞檐翘角 , 四条垂脊 , 下悬风铎 。
通观文庙建筑群 , 不仅石坊冲天 , 飞檐凌空 , 气势宏伟 , 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 , 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 , “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 , 逼真传神 , 生动有趣 。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 , 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 , 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 , 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 , 总计1245件 , 其中一级文物24件 , 二级文物125件 , 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
1987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安徽桐城婚姻礼俗:送满月茶
- 安徽桐城民俗:喜燕登梁兆吉祥
- 安徽六安农历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
- 吉林市文庙
- 长春文庙 吉林长春孔子文化园
- 文庙 山东即墨孔庙
- 安徽萧县的地方生产谚语
- 安徽萧县丧葬习俗
- 安徽萧县传统婚嫁习俗
- 安徽萧县汉画像石 敦煌前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