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桥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广安门外,北京西南15公里,因横跨卢沟河(今名永定河)而得名 。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桥 。
战国时期,卢沟渡口是燕蓟地区沿着大行山脉东麓通往华北平原的要津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开始兴建石桥,至明昌三年(1192)建成,定名“广利”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曾记述此桥赞叹不已 。
卢沟桥是根据永定河水流的特点设计的 。桥身全部都用白石,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 。有11个桥拱,面宽7.5米,有栏板279块,左侧石栏雕柱140根,右侧141根,柱高1.4米,柱头均雕蹲伏的石狮 。全桥的结构和桥墩、拱券的各部分,均使用腰铁固牢,用以加强石与石之间的拉联 。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并且还在每个尖端安置了一根三角铁柱,以抗御春冰和洪水 。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 。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 。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 。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 。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 。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 。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 。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 。
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 。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 。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 。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 。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 。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
外金水桥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 。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
金水桥的蓝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桥 。而周桥的设计师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阳的杨琼 。曲阳盛产玉石,石雕技艺唐宋以来已名闻于世 。杨琼出身于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 。公元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门前的周桥,很多人画了图送上去,都未选中 。而杨琼的设计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满意,下令督建 。《故宫遗录》中记有:这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戴水中;甚壮”,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样搬来,用以营造金水桥了 。
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又称“外金水桥” 。是相对故宫午门内的金水桥而言的 。一共七座 。其中对准天安门五个门洞的五座是主桥,是真正的天安门金水桥 。另外在50余米开外处有两座桥是通向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的,即梁先生说的“公生桥” 。那两座桥虽然也是架在金水河上的金水桥,但经过改建拓宽,比5座天安门桥还宽 。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
这五座金水桥的建造年代有几种说法 。根据故宫的“外金水桥”说明牌,它们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据梁先生书中记载,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曾经进行过一次大修 。至今依然保持着450多年前的原貌,而且桥况良好如初 。我国古桥建筑的技术工艺水平之高,令人叹服 。
内金水桥
午门之内,太和门前是青砖墁地的一个大广场 。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 。河上并排横跨五座单孔石桥 。
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水桥” 。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 。这五桥随着弯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也成弧形排列 。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水桥相同 。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桥 。桥长23.15米,宽6米 。汉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龙祥云 。此桥供皇帝专用 。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长21米,宽5.4米,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 。再两侧为品级桥,长19.5米,宽4.8米,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 。整个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是一样的 。
金水河由广场西边的熙和门底下穿过进入广场,从东边的协和门底下穿出 。进口处和出口处都有一个单拱的桥洞 。上面也有桥面,可以通行,但只有挨着广场的一侧有护栏和望柱 。相当于半座桥梁 。结构独特而巧妙,和殿门及南北通道十分协调,和整个广场构成一个和谐、美观的整体 。无论从那个角度或远近观望,视觉效果极佳 。这设计上的匠心独具,令人叹服 。
武英门金水桥
武英殿位于故宫熙和门外,为明初的一组建筑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后,李自成曾在武英殿“即位”,宣布建立‘大顺“政权 。清兵入关后,多尔衮曾把武英殿作为指挥和办事机构 。康熙初年故宫大修时,康熙帝也曾经搬到武英殿居住 。武英殿长期年久失修,多年没有开放 。如今经过大修已经焕然一新 。现在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典籍馆和书画馆的所在地 。
武英殿前有武英门 。门前是自西向东的金水河 。河上有三座石桥 。据梁先生《北京古桥》书中记载,前几年只有中桥尚能通行,其余两桥都用铁栏杆围着不能通行 。如今也已经整修完毕,桥况良好 。这三桥的规格和故宫其他金水桥差不多 。属于单拱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和望柱,但没有御路桥上的祥云和龙形雕刻 。
朝宗桥
朝宗桥又名沙河北大桥 。位于昌平区城南10公里、沙河镇北0.5公里,巩华城旁,跨北沙河水(温榆河),与横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济桥”相对,相距2.5公里 。明朝迁都北京,在天寿山建陵墓,先后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桥建石桥,北曰“朝宗”,南曰“安济” 。朝宗桥为七孔石桥 。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七孔联拱结构,桥两旁有石栏柱53对 。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 。它与卢沟桥、永通桥(俗称八里桥),并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梁” 。
通运桥
京东门户通州,有座古城张家湾,其南门之外,萧太后运粮河自京城而来,顺城之南垣而流,东汇京杭大运河 。对城门架有一桥,原为木制,俗称萧太后桥 。因地近码头,南北客货悉经此桥,经年累月,不堪重负,明神宗敕建石桥 。万历三十一年(1603)正月动工,三十三年(1605)十月告竣,赐名“通运” 。清咸丰元年(1851)曾予小修 。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 。
此桥南北走向,全长十三丈,宽三丈,乃三券平面石桥 。两侧护以石栏,一色青砂岩,各有十八根海棠望柱,柱头雕狮,神态各异;狮下雕为须弥座,束腰饰以连珠纹,上下浮雕仰覆莲瓣,整齐划一;两柱间嵌以栏板,每块内外两面各浮雕二只宝瓶,大小一般,纹饰有别,煞为别致 。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 。正券当中圆肩之下两壁,各嵌一块碑记 。边券外与雁翅接连,雁翅正中之上置滚石,雕为饕餮状,即所谓水兽,挺颈侧首垂视流水,十分生动,可惜只余一只,据传,此只乃城北不远土桥村石桥雁翅上之物,因夜间出来到田间毁坏禾苗,被桥南三官庙内关羽看见,便持刀前去轰赶,挥刀砍伤一只,此只不敢回到原处,则乘夜暗暗逃到通运桥下 。
桥北端原有螭首方趺碑记两通,咸为汉白玉所制,一为敕修通运桥碑,一为敕修福德古庙碑,钳道骈立 。当年,船通桥下,帆樯相连,车行桥上,鞭声不断,不愧为京东水陆要塞 。城楼、古庙、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好生壮美,“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 。
今此桥尚在服役,坚固如初 。1959年7月已立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
琉璃河大桥
琉璃河大桥位于房山区琉璃河北的京石公路上 。是房山区境内最大的石拱桥,其规模仅次于卢沟桥 。琉璃河又名大石河,古称圣水,流经这里东行,汇入拒马河,每到汛期,原建木桥常被冲毁 。嘉靖十八年(1539),修此桥 。嘉靖二十五年建成 。石桥南北向,横跨琉璃河上,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余米,共9孔,中孔最大 。拱券正中雕有精美的兽头 。
桥体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桥上建有实心栏板和望柱,其上均雕有海棠线等纹饰 。嘉靖四十年(1561),向南北两方督修路堤 。堤宽19.8米,高近4米,总长约2000米 。堤面铺以巨型条石 。为传说中的五里长街 。从修桥到路堤建成,前后20余年 。琉璃河石桥,是北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石桥之一 。
七孔桥
七孔桥位于昌平区赤城路昌平胡庄东,为明代石拱桥,1953年被毁,改建为过水路面,1958年在原桥址按原样重建 。1958年建成 。跨十三陵水库上游,桥长112.72米,高11米,共7孔,每孔净跨10米 。上部结构为石拱,下部结构为石墩台,桥面两侧有汉白玉石雕琢的云头和龙的望柱及栏板 。
后门桥(万宁桥)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 。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 。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 。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漕运,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 。而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 。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 。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
北京银锭桥
北京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处有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 。
这座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桥是1984年重建的 。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 。字体工整浑厚,满着绿色,与周围的碧水、高杨、翠柳相融 。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桥的近处还有宋庆龄、郭沫若等多处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 。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 。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的桥栏虽略显粗糙,但整体效果尚好 。银锭桥初建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其地理位置看,由后海西端到前海南端只有这一个位置可以架桥通行 。元代营建新大都后这里已是船泊必经之处,两岸商事繁华,又是风景胜地 。辽、金时代虽是郊外,数公里长的水系两岸也应有便桥方便来往 。明代史籍已有明确的记载 。
解放初期,当我们站在银锭桥头平目西望,远处蓝天下的青山绵延起伏,湖边摇曳的柳丝楚楚动人,犹如挂在空中美丽的巨幅图画,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辉从山后撒播在湖面上,微波粼粼,金光闪闪,迷人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可惜后来的烟囱和高楼大厦严重地破坏了京城这难得的独特景观,但愿这遗憾和教训不再发生 。
金锭桥
“金锭桥”是21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 。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 。不仅如此,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 。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
但是,要说这“金锭桥”一名的来历,却又不得不从银锭桥说起 。银锭桥是前后海交界处的一座形似银锭的单孔小石桥 。桥虽不大,但名气可不小 。
远在数千年前,永定河曾由西往东,循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在供电局东侧折而东南,再经龙潭湖流出城外 。史书称其为“高梁河” 。我们根据地质勘探的钻孔资料绘制成剖面可以看出,古高梁河在北京供电局至前门箭楼之间河道宽度达600多米 。而永定河在往西南迁徙之后,这里便留下了一串水面宽阔的天然湖泊 。
金代,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利用这一片天然湖泊,役使士卒、民夫工匠,挑挖海子堆砌假山,叠筑琼华岛,兴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离宫——大宁宫,并形成了“宝带香樽水府仙,黄旗彩扇九龙船;薰风十里琼华岛,一派歌声唱采莲”的美丽景致 。元世祖忽必烈弃金中都城,并以琼华岛为中心修筑大都城,而且把这一串天然湖泊也都囊括到大都城里来 。
由于高梁河自西北而来,在今银锭桥处折而向南,其凸岸(即右岸)不断淤积,水面日趋狭窄,便慢慢地形成了水面互有分割的两处水域,亦即在日后被人们所称的“前海”和“后海” 。之后,为便于南北往来的交通,又在前后海的交接处修筑了一座石桥 。桥南北长10米,东西宽6米,单孔 。因其形似银锭,故起名“银锭桥” 。
明《燕都游览志》这样写道:银锭桥乃“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 。桥东西皆水,荷菱菰蒲,不掩涟漪之色 。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 。”
清关岩《银锭桥河堤》诗云:“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迎落日,碧峰如嶂水亭孤 。”
“银锭观山”曾是“燕京小八景”之一 。站在银锭桥上,极目西望,但见后海、积水潭波光粼粼,烟波浩渺;远处的西山层峦叠嶂,“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 。不仅如此,当年更有“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奇特景观 。
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 。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 。为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 。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
清河桥
清河桥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小关至清河镇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为三孔联拱石桥,原名广济桥 。明史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来又称清河桥 。古石桥基本完整,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 。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 。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 。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该桥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 。现桥为1984年重建在原桥的东南方小月河上 。
榆河桥(水福桥、永福桥)
榆河桥在海淀区永丰乡西玉河村北约500米处的榆河河道上 。又名水福桥 。早在元代即已建有桥梁,原桥为木制 。清康熙年间,因大学士明珠葬于附近,其家人遂重修此桥,易木为石,名永福桥 。
榆河桥呈东西走向,为五孔花岗岩石板桥 。桥长22米,宽5.75米,桥面高出今河床约2.5米 。桥墩南面皆有迎水角,桥面中段略高于两端,微成拱形,两侧有0 。45米高的素面石护栏,今石栏多已佚失 。两岩桥头处砌有石驳岸 。桥东有西玉河汉墓群 。
永通桥
八里桥——又称永通桥,横跨在京东10公里的通惠河,是一座石砌三孔的券形拱桥,建于明朝,桥上两侧护有青石栏,汉白玉柱上有各具形态的石雕狮子,造型生动 。与京西宛平卢沟桥、京北沙河朝宗桥、京东南凉水河的马驹桥合称拱卫京师四大桥 。1860年8月12日,中国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1985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该桥桥面纵坡是由返正曲线组成的竖曲线,形成桥中高向两端渐低,与桥头引道连接,引道纵坡为渐变曲线,桥面竖曲线从立面看起来与全桥造型很协调 。桥跨三孔,中孔高两边孔较低,均为半圆拱,中孔矢跨比略大于二分之一,是建桥时预提拱度而使然,而不是三心圆弧拱 。侧墙为平面,向上稍有内顶,四角有八字翼墙,但折角较小且两端不等,直接连于挡墙无断缝 。桥下四角有雁翅泊岸,曾与河坡下泊岸相连,沿河泊岸现已无存,雁翅泊岸上各有镇水兽一只 。桥下河床有条石海墁 。
桥长六十点二米(从北地伏端至南地伏端的水平距离),古代桥梁应该是以立牙石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桥长,此桥无立牙石,故以地伏端计桥长的起止点,桥宽十二点二六米(两侧金边之间的距离) 。中孔净跨六点二米,净高八点四五米,两边孔净跨四点五米,净高四点三一米 。
栏板原为青石实心板,望柱原为青石方柱,柱头除四根角柱为平顶外各有石狮一只,而后在历代修葺中杂有花岗岩等,狮雕也很粗糙,端柱外各有一石雕坐兽,兽体与端柱为一块整石料雕成 。地伏为矩形断面,下边有单层仰天石,多为白石,并非汉白玉,有少量青石,其中有少量地伏和仰天是用旧白石料改制的 。桥面为单层横铺花岗岩条石,引道也是花岗岩条石,单层横铺与桥面相连 。
拱结构均为纵联砌法,中孔拱有修理痕迹,石端面加工较细,形成脸,上边有外凸边线形成拱眉 。桥墩上游面有分水尖,前方立有一根面为四边形的铸铁柱,成为分水铁刃,海墁上下游都延至雁翅泊岸端部,石料为花岗岩条石,桥外为横铺,其基础为木桩,下游有铁柱穿透,桥下条石顺铺,海墁桥基为一体,桥墩桥台建于其上,基础为大木桩,上有圆木搭架 。全桥结构限于篇幅,仅作简介,详细构造已写入《北京古代石桥》中 。
万善桥
万善桥在双泉寺东南,宽3.1米,砖石结构,护栏外侧镌刻着“万善桥”3字 。万善桥为单拱,拱券巨大,总高将近10米,相当于三四层楼那么高 。万善桥造型古朴,优雅舒长 。现在小桥下的深涧中,已经没有湍急的溪流,山涧中只留下怪石林立、野花烂漫 。1951年,古桥专家孔庆普听说双泉山有座古桥,前来考察 。孔先生认为,万善桥虽小,但在北京古桥中结构形式独一无二,这是北京最美的古桥 。
古桥西5米,两株古柏之间,有石佛一尊,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在石景山区现存石佛中,堪称上乘 。
烈虎桥
从北杨桥往北,公路到头折向西,到峪口镇东樊各庄村,村北1.5公里的山路跨山涧是烈虎桥 。桥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桥北原立一方石碑,碑文记载了建筑年代、工匠和监造官姓名等 。据东樊各庄村口修理自行车的师傅讲“烈虎桥大约清康熙年间造,康熙皇帝几次去丫髻山上香就走烈虎桥 。桥旁有一王八驮石碑,石碑有一人多高,二十多公分厚,上面字不少,文化革命期间石碑被成几块,运走了,不知下落 。”
烈虎桥全花岗岩石造,二墩三孔石平桥,桥面长8.1米,宽4.5米,桥面净宽4米,桥孔宽1.6米,桥墩厚0.96米,呈前尖后平船形,桥面到沟底高4米;桥面侧六根桃形顶方望柱,柱高1.22米,每侧五块柱间护栏板,护栏板上无图案,0.82米,厚0.22米 。桥头各有一只石虎,石虎高0.64米,蹲坐姿势,圆弓背,闭前凸,双眼直视,竖立着的双耳被毁,石虎的造型有明代的特征 。石虎的石质与桥石质不同,石虎石色泽发黑,说明桥石与石虎石不是同一产地出的石料 。据推测烈虎桥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将明代原桥上的饰物石虎,放回到新修的桥上 。
为什么讲现存的烈虎桥是清康熙年间重新建造的,理由有二:其一,烈虎桥北有京东著名的皇家道观丫髻山碧霞元君祠,烈虎桥地处京城去往丫髻山的古山道间 。据2001年版《平谷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康熙游丫髻山 。十五年(1716)再游丫髻山 。……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游丫髻山 。十八年(1753)再游丫髻山 。……道光十六年(1836),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阁……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同皇太后同游丫髻山 。”自清康熙以后,除皇帝亲临外,每年皇帝都派人前往丫髻山进香,烈虎桥自然是必经之桥,石桥理应受到官府的重视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扩大修建碧霞元君祠,康熙皇帝就打算亲临丫髻山,皇帝来临前必要对沿途道桥进行整修,烈虎桥也在其中,烈虎桥的修建得到了官府的出资,建桥时派官吏监督,在康熙出游前把石桥建好 。其二:东樊各庄村口修理自行车的师傅是亲眼见到桥石碑碑文的人,他讲烈虎桥是清康熙年间建造的 。
烈虎桥是平谷区现存的唯一古桥建筑 。目前,烈虎桥桥面黄土埋了一米多厚,黄土桥面与桥石护栏平行,可桥下却清理得干干净净,山沟涧两侧延长加砌了护墙 。为保护古桥,桥南十几米处新建一座石桥,桥头刻“烈虎桥”三个字 。
瀛台桥
北京的中南海原是一座皇家园林,由中海和南海组成中南海 。内有三座古桥,即瀛台桥、石平桥和蜈蚣桥 。
瀛台桥位于南海东北,是“海中蓬莱”瀛台岛与湖岸连接桥,属皇家园林石桥,全部石结构,三孔拱券,中间孔略大,两边孔略小,拱半径大于高,为半圆拱桥 。花岗岩石砌桥身,青白石铺桥面,桥面坡度平缓,每侧22根连珠花蕊形望柱和21块镂空宝瓶护栏板 。
清河桥(广济桥)
清河桥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小关至清河镇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为三孔联拱石桥,原名广济桥 。明史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来又称清河桥 。古石桥基本完整,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 。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 。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 。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该桥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 。现桥为1984年重建在原桥的东南方小月河上 。
【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桥】 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命令把光绪皇帝“押解”过瀛台桥,以桥为界,囚禁于瀛台岛,不许任何人见光绪 。光绪体弱,疾病久治不愈,身体日趋沉重,1908年11月14日脏腑功能失调,死于涵元殿内,其尸棺就是从瀛台桥上抬出去的 。民国初年,袁世凯政府的副总统黎元洪搬到瀛台岛居住过数年 。1949年以后,瀛台桥只进行过一般维修 。
- 北京的历史建筑 皇城
-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 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
- 佛教供灯的意义与功德
- 海尔空调|如果华为运行iOS类似的闭环系统,麒麟芯片比苹果A系列强还是弱?
- 古诗词中的这八个传统习俗
- 十二位诗人和十二花神的传说
- 8首孤独诗词
- 十句话道尽中国历史
- 中国著名历史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