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出自元代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可通常认为它出自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所编的《三侠五义》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故事与敦煌佚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相似度极高,若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五代了 。
故事说的是,包公在外出巡视途中,头上的帽子突然被风吹落,他连忙去捡帽子,可这帽子随风滚到了一座破窑里 。只见里头还住有一位身穿破烂衣裳双目失明的老妇人 。
包公见到妇人后,出言问候并报出自己的姓名 。老妇人一听,当场大哭,说 : “包卿,可要为奴家伸冤啊!”包公听后大吃一惊,这妇人如何敢以皇室的称呼?
随后,老妇人的一番话更让包公惊掉了下巴 。这位老妇人竟是当今天子宋仁宗的亲生母亲,宋真宗的李宸妃 。因给真宗生下儿子后,当即就被刘皇后以剥皮的狸猫给调包了 。
刘皇后还反诬李宸妃生下怪胎,自始李宸妃被打入冷宫,更要将李宸妃治罪 。后来,有宫人看不下去,偷偷冒死相救 。老妇人边说边掏出当年真宗留给她的佩,这下包公终于相信 。
【“狸猫换太子”真实的历史比故事还精彩】 铁面无私的包公遇到这等不平之事,自然不会置之不顾 。他先将李宸妃带回京城,再想法子使得宋仁宗与母亲相认 。最终,破解了一段宫廷谜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宋仁宗母子得以团圆 。结局虽完美,但毕竟只是故事,而真实的历史却要复杂得多 。
真实版狸猫换太子
宋真宗在即位前,原配便已去世 。在当上皇帝以后,虽然立了皇后(郭皇后),可在即位后的1007年也病故了 。
于是,宋真宗就想立自己最为宠爱的刘德妃为皇后 。这想法一提出,当即招致朝中大臣的反对 。均认为德妃出身低贱,不宜作为皇后 。
刘德妃原名刘娥,自小父母双亡,早早就嫁给了当地银匠龚美 。雍熙初年,夫妻到京城谋生,后来因为太过贫寒,银匠就让刘娥改嫁,此时的刘娥才只有十五岁 。
真宗当时为襄王,经指挥使张耆推荐,刘娥就这样进了襄王府 。宋太宗也知道这事,嫌弃刘娥其出身卑贱,曾下令将她逐出王府 。
可真宗实在割舍不下,就暗中让她寄居在张耆家中 。到真宗即位后,重又将她接回宫里,并于大中祥符初册封为德妃 。
虽然真宗立刘德妃为皇后一事,受到寇准等大臣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册立刘德妃为皇后 。
不过,这中间还有个插曲,就是1010年的时候,宋真宗看上了刘德妃宫中的侍女,即后来的仁宗皇帝的生母李氏 。真宗一时高兴,让她侍寝后,李氏竟然怀孕了,并且还生了个男孩 。
刘德妃自知不能生育,就把男孩视为己出,与真宗的另一妃子杨氏(即后来的章蕙皇后)共同扶养,而这一切都得到了真宗的默许 。生母李氏及宫中一众知情人等,更被勒令封口,不得让男孩得知真相 。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驾崩 。年仅十三岁的仁宗即位,刘德妃为太后垂帘听政 。刘太后垂帘听政长达十一个年头,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才开始亲政 。
被蒙在鼓里的仁宗自小就叫刘皇后为大娘娘,叫杨淑妃为小娘娘,母子间感情融洽,对于生母仍健在的事实仍一无所知 。
生母李氏直到1032年,即仁宗亲政前一年,为真宗守陵的李氏病重不治去世,此时方得进位宸妃 。刘太后也派人觅得李氏失散多年的兄弟李用和,并让他当上三班奉职 。
李宸妃去世后,刘太后本打算以一般宫人的礼仪在宫外治丧 。后得宰相吕夷简上奏提醒丧葬应从厚,刘太后方下诏以一品礼厚葬,并以皇后服饰装敛,棺中置水银 。
明道二年,刘太后去世,仁宗十分悲伤 。此时,章惠太后(杨淑妃)终于和盘托出,“她非帝母,帝自有生母 。”燕王亦告知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 。”直到这一刻,仁宗方知自己的身世 。哀痛之下,下诏自责,尊生母为皇太后,溢号章懿 。
同时亲自到母亲安葬之地的洪福院祭告,并下令派兵包围刘氏府第 。到达洪福院后更亲自开棺验视,见生母穿着皇太后冠服,置在水银棺中肤色如生,并无毒杀的痕迹,才感叹传言之妄 。
并下诏将母亲棺椁移葬真宗永定陵 。后因感恩于养母刘氏,撤去刘府围兵,舅舅李用和拜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 。
燕王到底有没有撒谎?
后世对宋仁宗生母李宸妃之死多有揣测,特别是燕王的所说的宸妃是死于非命 。燕王就是戏文中八贤王的原型,按说,以他的地位及声望,说出这番话,自然并非只是信口开河吧 。
另外,李宸妃的死亡时间正好是在宋仁宗亲政前一年 。也就说,刘太后即将交棒给宋仁宗 。并且,宋仁宗知道真相后,只是开棺看了一下生母的容颜 。
宋代的法医技术成熟要到南宋时期,可名闻天下的法医宋慈要到一百多年后才出生 。就算他在现场,只是单凭观看容貌也决不可能作出是否中毒的结论,必然还要进行解剖,但这样的行为显然并不实际 。
因此,结合上述几点,李宸妃之死令人充满遐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
- 明朝“江南第一家”灭门案背后的历史故事
- 俗语“天空不起屋,地空不葬坟”啥意思
-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 一生“勤、俭、忍”的徐九经
- 姚崇:自筑“藩篱”传家风
- 《丰川家训》的当代价值
- 古代清官的“拒礼诗”
- 福建上杭满月“喊鹞婆”习俗
- 福建上杭“九州村”地名的来历
- “华北第一刀” 白求恩得力助手林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