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早清明,晚大冬,过年上坟小傍中”何意

传统文化当中 , 受儒家文化影响 , 人们对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十分看重 , 其更是作为人们行事准则 , 其中“孝道”二字 , 在几千年文化历史中更是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中华儿女对长辈更是敬爱有加 , 认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 更带有对老人长寿吉祥的期盼 , 而老人百年寿终正寝后 , 子孙所操办下葬仪式 , 再至每逢年过节祭拜 , 更是让这种“孝道”体现到了极致 , 可谓是民族文化传承至今重要体现之一 。而为了尊重传统文化 , 人们对于祭拜时令 , 极为看重 , 正如这句俗语“早清明 , 晚大冬 , 过年上坟小傍中”所说的 , 那么这句祭祖时宜与你们祭祖时间有所不同吗?
唐代诗人杜牧在诗词《清明》中这样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更是表达出了对已逝之人缅怀之情 , 淅淅沥沥的小雨更让这份悲伤怀念之情扩大 。
而清明节在古时又被称为祭祖节 , 这更是源于古人的两种信仰 , 一是天地信仰 , 清明时节正临春天 , 这一时节生机盎然、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 , 是一副生机勃勃之相 , 正是郊外踏青 , 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而另一种是祖先信仰 , 清明节在传统文化当中是祭祖大节 , 这天人们祭拜扫墓、除草添坟 , 其意在礼敬缅怀祖先、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
而“早清明” , 意指在清明之前一天或多天提前祭祖 , 为何这样说呢?要知道清明祭祖这天肯定会给祖先烧纸钱、元宝蜡烛等祭祀用品 , 而祭拜在“清明之前”的谐音是“清明值钱” , 寓意为如若在前一天祭拜的话 , 已逝的先人能够收到加倍的纸钱(比如100元顶200元) , 所以也就有了“早清明”的说法 。
而“晚大冬” , 初看之时 , 对“大冬”一词最为迷惑 , 而句中的大冬是指冬至 , 最早来源于先秦时期的“腊祭” , 而腊祭的主要活动是用猎杀之物来祭祀先祖和五位家中之神 , 分别是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 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安康的一个过程 , 从而被称之为腊祭 。
随着时代发展 , 到唐宋时期冬至祭天祭神活动 , 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祭祖活动 , 被叫做“祭冬”或“拜冬” 。而“晚大冬” , 是指晚上祭祀 , 且多在家中举行祭拜活动 , 为什么选择晚上呢?由于地理位置原因 , 中华大地处于北半球 , 冬至时 , 由于太阳照射角度变小 , 白昼时长最短 , 黑夜却变得最长 , 而这天阳气最弱 , 阴气最强 。人们选择晚上祭拜 , 也是因为阴气重 , 是已逝先祖回阳间享受子孙祭拜之物的最佳时间 , 从而子孙后代以此来祈求生意兴隆、家人和平安康的美好期盼 。
再来看后一句“过年上坟小傍中” , 本句话中的过年是指大年三十这天 , 这一天是上一年的尾 , 连着下一年开始 , 所以过年有辞旧迎新之意 。而小傍中 , 是指祭拜的时间可选择中午以前 , 为何这样说呢?
祭拜其实是一个家族之事 , 祭祖之后 , 人们更会选择聚在一起吃饭 , 而吃饭人们多选择中午吃饭 , 人们认为吃饭之前 , 应该先祭拜已逝先祖 , 以示尊重 。从而以此来祈求保佑子孙后代健康 。有些地方还有下午傍晚去祭拜的 , 这样的行为被称为“请家堂” , 意思是把祖先的灵魂请回家里一起过年 。
【俗语“早清明,晚大冬,过年上坟小傍中”何意】 其实这句俗语既能体现中华儿女于文化传统习俗的重视 , 无论是祭拜扫墓、除草添土的举动 , 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孝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