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时,莆仙有个独特的风俗,凡是民间发生争执不休的矛盾、纠纷,总是由乡里的长辈出面调和 。缺理的一方依例要用红布一块、方糕十包,上门给对方赔个礼,叫“挂红” 。在沿海、山区的一些乡村,则送羊牯(公羊)一只、红酒一坛,上门向对方认错,叫“谢过” 。这样,大家互谅解,双方捐弃前嫌,从此和好 。
据说,莆仙这一风俗来源于唐代 。
传说唐朝,在莆仙兴泰山区有两个相邻的小乡村,一个叫后溪林村,村里的人家姓余,出了9名秀才;另一个叫石史村,村里的人家姓史,出了一位史宾,在朝中当御史大夫 。这两村人因平时有些磨擦,互相结怨 。后溪林村人为了不让石史村人骑马从村前经过,便在村前盖了一座孔庙,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军民人等到此下马” 。石史村人却不买后溪林村的账,依然骑着马从溪林坟前款款经过 。后溪林村人十分恼怒,便聚众挥着斧头,把石史村人坐骑的马脚砍断,逼他们步行回家 。石史村人受此大辱,便派上人上京城找御史大夫,为他们出气 。
在京城的御史,听了乡亲们的告状后,心中有数,但并不急于表态 。到了夜里,他宴请家乡来的亲人 。只见酒桌上,烛盘里点着10支蜡烛,中间一支又粗又大,周围几支又小又细 。酒过三巡,御史一句也不提家乡的事,只是劝大家喝酒 。不多时,烛盘中间的大烛被周围的小烛灼得溶化了,倒了下来,客厅里暗了许多 。过一会儿,御史叫人拿去周围的小烛,重新点起大蜡烛,厅内又亮了起来 。
这时,御史端起酒杯,对乡亲们说:“各位请喝下这杯酒,并想像刚才的那支大蜡烛 。要如何处置村里的事,谅必大家一定会明白的 。”
酒席散后,乡亲们一夜也没睡着 。大家细细一想,大蜡烛也会被小蜡烛溶化,史家虽然有史大人作靠山,但余家也有9位秀才 。将来,他们的前途无可限量,如果大家互相结怨结仇,两村都会两败俱伤 。大家想到这里,心里一亮,觉得还是史大人心胸广,思路长啊!
第二天,乡亲们向史大人辞别,说不再计较村里的那件事 。史大人高兴地与乡亲们送别,并吩咐乡亲们要向余家赔礼,还特地修了一封书信托乡亲们带给后溪村的余姓弟兄 。
【福建莆田挂红布风俗的由来】 史家人回家后,照着史大人的吩咐,备了一匹红布、10块方糕,到余家赔礼,又呈上史大人的书信 。余家人见史家人知书达礼,再看史大人的书信后,自觉十分惭愧 。于是,余家人也备办一只羊轱(公羊)和一坛红酒作为回礼,并写信向史大人认了错 。从此,两村的乡亲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于是,莆仙民间便流传徉“红布糕、羊轱酒”的风俗,并一直沿袭至今 。
- 福建莆田民俗中的“丁”字文化
- 福建莆田“送顺风”与“脱草鞋”民俗
- 福建莆田平海镇孝廉 黄杭
- 福建仙游卤鸡爪
- 福建美食“土笋冻”
- 福建莆田著名小吃套肠
- 福建莆田的汤文化
- 三一教祖祠 福建莆田东山祖祠
- 福建莆田涵江林氏古民居
- 福建仙游枫亭海安朱氏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