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眼花翎是多大的官

在清朝里,要识别一个官员的品阶和地位的话,主要可以通过三个东西,第一种是官服上面的补子,武官是走兽,文官是飞禽,比如文一品是仙鹤,武一品是麒麟 。
第二种是官帽上面的顶珠,这个文武官就一样了,一品是红宝石,二品是红珊瑚,三品是蓝宝石,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官员,就可以根据他身上的补子还有他官帽子上面的顶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什么品阶,是文官还是武官呢 。
一些人的官帽的顶珠上面有翎管,是用白玉或者翡翠成的,用来放翎枝 。翎枝又分成两种,蓝翎和花翎,蓝翎是用鹖鸟的羽毛染成蓝色的,上面无眼,这种一般是给清朝侍卫带的,还有一些低品阶的武官 。
而花翎就不是一般人能带的,花翎是用孔雀羽做成的,而上面有眼状的圆圈叫做眼,根据眼数称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三眼花翎,这个并非是一根孔雀羽就有不同的眼数,而是几眼就是几根叠在一起,把眼露出来就是了 。
在清朝,能够带上三眼花翎的一般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有爵位的宗室,比如亲王,郡王,贝勒,第二种,就是有军功,而且必须是很高的军功的那种,可以这样说,即使那些因功被封为一等公的,也只能是两眼花翎,而不能是三眼花翎,比如和珅 。
在清朝,有两眼花翎的有二十几个,而得到三眼花翎的却仅仅有七个,这七个人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禧恩,李鸿章,长龄,徐桐 。
傅恒是乾隆的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乾隆的大舅子 。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也是乾隆的侄子 。和琳是和珅的弟弟 。禧恩是爱新觉罗家的,乾隆时期人,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的后代 。长龄是萨尔图克氏,乾隆时期人,平定张格尔之乱 。徐桐是光绪,慈禧时期人,同治帝的师傅 。李鸿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
这对于国祚绵延近300年,朝臣浩如星辰的清王朝来说,能获得赏赐花翎的人,简直就是沧海一粟 。
那么,花翎究竟为何物?为何大臣们获得花翎如此之难?
在一些古装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部分大臣或王公贵族的礼冠上,不但镶嵌着闪闪发光的珍珠宝石,还拖着一根插在管子里五颜六色的羽毛,这就是清代官员极为重视的冠饰——花翎 。
而且,花翎还和官员的政绩以及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如果大臣犯错时,帝王往往都会龙颜震怒地下旨:“摘去他的顶戴花翎!”
相反,当臣子们屡立奇功后,皇帝又会大方地吆喝道:“赏双眼花翎 。”
花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场上,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不是随便哪个官员都能佩戴的 。只有有功之臣,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被皇上明令赏赐后,才有资格佩戴花翎 。
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是鹖鸟翎,花翎是孔雀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所谓“眼”,就是孔雀翎上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圆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少,反映了官员等级的差别 。
据《清史稿》记载,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的人,是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 。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贵族,还有和硕额驸,可以佩戴戴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是在皇帝身边,出身于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内大臣、前锋、护军统领或者参领,才有资格佩戴单眼花翎 。
蓝翎是和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以鹖鸟羽毛制成,没有眼,一般赏给六品以下的官员,或者在皇宫王府的侍卫官 。也可以赏给地位不高但功勋独特的下层武将 。
由此可知,花翎对于清代官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三眼花翎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至高奖赏 。即便是生在帝王之家的王公贵族,也并非一生下来就能佩戴三眼花翎的 。这些皇室成员大约在10岁左右,要接受皇上对他们的骑射和文化考核,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和赏赐后,才能佩戴三眼花翎 。
清朝初年,对花翎的赏赐极为严格,据《啸亭续录》记载:“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到了后期,花翎赏赐的范围才逐渐有所扩大,从单一的只重军功、“非军功不准保荐”,扩展到在其它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可以保荐给皇上以获赐花翎 。
正是因为赏赐花翎的慎重性,以及获取花翎的苛刻条件 。因此,整个清朝获此殊荣的官员为数不多,甚至包括乾隆的宠臣和珅,虽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没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 。
乾隆时期的军机大臣傅恒,身兼保和殿大学士和太子太保,在平叛金川和抗击准噶尔的战斗中立下奇功,为康乾盛世立下汗马功劳 。乾隆感念他的不世之功,曾赏赐他双眼花翎两次和三眼花翎一次 。傅恒深知花翎代表的尊荣,每次被乾隆赏赐时都感激涕零又诚惶诚恐,多次上书推辞,不敢轻易佩戴 。
康熙年间,郑芝龙部将施琅在归降清朝后,为平定台湾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上书建议屯兵台湾,有备无患,得到康熙的盛赞,被封为靖海侯,赐御用袍子 。但施琅居然力辞不受,转而恳求“照前此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 。
按制,外任武将没有赐花翎之先例 。但康熙还是满足了施琅的乞求,诏令“以开疆海外,削平僭伪之元勋,赏翎弗及、以泽后世” 。可见,在大臣们的眼中,一支花翎远比封侯拜爵还要重要 。
虽然获赏花翎十分艰难,但也有幸运儿在不经意间就中了头彩,意外地获得了人人梦寐以求的这份荣誉 。
道光年间,清廷在平叛新疆时,活捉了叛将张格尔,道光皇帝“望捷若渴” 。恰逢捷报到来时天色已晚,兵部官员们都已回家,找不到人呈送皇上 。只有一位绰号为“寒伧翁”的官员尚未离去,因此他成了报捷的不二人选 。
当“寒伧翁”辗转将平叛捷报报呈道光时,道光喜出望外,当即下诏:“赏戴花翎,着军机处行走 。”他由此成为了获赐花翎最轻松的人 。
【清朝三眼花翎是多大的官】 后来,随着清朝的败落,出现了捐例制度,花翎也在捐例之列 。最开始捐例花翎需白银一万两,蓝翎也要5000两,而且还可以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 。个别富商在捐出足够的银两后,就可以佩戴花翎 。及至发展到后来,花翎的身价暴跌至200两,这时的花翎,已完全失去了它昔日的荣耀,贱如随意买卖的商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