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的特色风俗

广东韶关的特色风俗
1、长鼓舞
长鼓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 。
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 。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 。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 。
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等),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
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像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 。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表现得维妙维肖 。
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
2、跳王
“跳王”风俗是散居在粤北连山、乳源各县的过山瑶同胞所特有的 。
“跳王”又叫起歌堂,或称“调旺”,即一调就旺,越跳越旺盛的意思 。实际上它是一种叩神还愿的仪式 。
瑶胞非常崇拜盘古王、唐王和狗头王,把他们奉为瑶族的祖先 。
瑶族的民歌反映这一事实:
番帮过人十二姓,过到海中既不行 。
大哥船头急许愿,唐王相救正太平 。
番帮过人十二姓,过到海中船不游 。
大哥船头急许愿,大船悠悠州过州 。
3、过山瑶
散居在乳源等县的瑶族同胞的婚俗,称为“过山瑶” 。
“过山瑶”的婚姻大部分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女方还要接受一定的聘金 。
结婚那天,要宴请亲友,婚后多数和父母同住,不另立家庭 。
按照“过山瑶”的规矩,有子娶媳,无子招赘 。招赘不用礼金,双方订个婚约即可 。
婚后所生子女,第一个用父母两姓,第二个随母姓,第三个随父姓 。
现在提倡计划生育,瑶胞也有自觉响应者,入赘者并不受歧视 。
4、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地方民间小戏剧种 。其源始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 。随中原文化(人口)迁徙,传入岭南,流行于粤北客家地区的民间小调 。
在传承的过程中,粤北采茶小调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形成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 。
故此,粤北采茶戏又有“唱花灯、唱花鼓、唱大茶”等称谓 。又因其在表演形式上,常以一丑二旦(也有一丑一旦)登台,而被称为“三角戏”,表演戏班亦称为“三角班” 。
5、南华寺庙会
南华诞庙会是南华寺每年举行的民间活动,又称“六祖诞”庙会,是纪念佛教南禅宗创立者六祖惠能所举行的庙会活动,已有1290多年历史 。具体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 。
南华诞庙会前一天晚上,大众师及信众云集大雄宝殿祝圣,追思纪念六祖大师 。
庙会当天凌晨三时三十分开始晨拜,八时许,信众鱼贯入殿,拜佛祭祖 。中午时分,斋主和众居士为祈福消灾,广植福田,广结善缘,打斋供众 。信众在斋堂用午斋 。大众师齐集大殿上供 。午斋后,大众师齐集大雄宝殿前举行放生法事,最后的程序是传灯,庙会在象征智慧的火光中结束 。
南华寺环境宁静优美,庙会期间约上家人朋友郊游赏景,也能祈福积德,更为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作出行动 。
6、九峰山歌
乐昌市九峰镇,位于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的南部,境内群峰叠嶂,农民开门见山,上山砍伐,爬坡耕种,寂寞之时唱歌解闷,有情之时以歌道情……
初始时叫“唱山歌”,因此类山歌曲调传唱于九峰地域,故统称“九峰山歌” 。
“九峰山歌”现共有五个曲调:“刘莎妹”、“下南京”、“过山帮”、“九峰山歌”、“牛尾村山歌” 。
九峰山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娱乐价值、民俗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能够让我们从歌词中发现和挖掘出当时当地的民情、民风、民貌 。
【广东韶关的特色风俗】 其实,韶关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还有更多的有趣的民俗文化活动在等待你去了解和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