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丧葬习俗

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年逾60,就开始购备殓衣,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坟地 。棺木以松柏为料,内外用漆 。寿衣以绸缎为料,备5至7件,甚至9件,男女皆用长袍 。家贫者,临时制备,无力讲究,甚至卷席掩尸 。
初丧,先请邻居老翁、老妪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 。男停正寐中堂,女停内室 。点灯一盏,合家穿白戴孝,焚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 。
小殓完毕,按男左女右,门外挂纸撮,大门旁立丧牌(讣文),上书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 。当日向主要亲戚报丧 。与此同时,由护丧带领孝子向家族邻舍逐户叩头报丧,家中诸仪则由“主丧”善理 。主丧普通由村中老成懂事者担任 。亲友闻悉,带烧纸前来吊丧 。各方到齐,将尸入棺,称作“大殓” 。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围孝帘,挂魂幡,立铭旌,祭饭菜 。孝子守灵,通宵不眠,俗称“爬草窝” 。
第三日制孝服 。第四日“盖棺” 。
【甘肃民勤丧葬习俗】 “盖棺”,男,由户族家长下“银钉”(棺盖上面用以连接棺体的扣);女,由娘家舅属下“银钉”,俱为木匠固钉 。发矧前一天,村中人及亲邻朋友开始送礼,献挽幛、挽联、花圈,女儿送大斋、纸幡、金银斗,并一一在灵前烧纸叩头,焚香奠酒,请道士诵经 。至夕,进行“棺灯”,所有参加奠祭之人,高擎火把,沿出殡路转一圈 。
殡日,焚草于门 。葬时,先祀土题主 。程式大略为:主祭宾就位、柱香、焚表、奠酒、鞠躬、跪;初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诣神位前跪;行初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读祝文;行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行三献礼 。余同前 。平身复位,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起,诣神位前;宾辞神一揖,焚祝帛文礼毕 。继点主,程式大略为: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歇杖,请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 。宾行,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请主鞠躬、拜(四拜);捧主膝行,宾迎主一揖,磨墨,润笔,刺左血,宾受笔、掉尘,去魂,启内惶,平主;占内主通灵,合内函;点外主通神,点耳通窍,点天地,宾送主一揖,安主鞠躬拜(四拜);谢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烧纸,哀,礼毕 。
发葬多在早晨进行,村人起灵(8人抬),孝子扯纤,孝女扶棺,鼓乐开路,疾趋而行 。沿途扔撒纸钱,鸣鞭炮,遇十字路口则甩纸盆,棺柩入穴后,邻人好友填埋拥冢、孝子行礼 。焚纸致祭 。葬后三日,孝男孝女要到坟地掊土圆墓 。从死之日,以七计数称为“头七”、“二七”、“三七”……直至“终七” 。
每逢“七’’要到坟地请灵,特别是“三七”、“百日”、“周年”、“三年”,亲友都来祭奠,属父母之丧,必持服三年,士不应试,官不莅任 。
以上诸仪式,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
解放后,不断地进行丧葬改革 。国家干部、职工丧后,一般都进行吊唁仪式,亲友臂戴黑纱,胸佩白花,俯首致哀、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 。机关单位多送花圈、挽幛,并召开追悼会,致悼词 。以土安葬或火化 。农村中虽还有旧俗,但仪式已大简,守孝三年已经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