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会最早称香会,因解放后破出迷信,改香会为花会,是汉族民间于春节等节日进行的各种游艺活动的统称 。以民间传统自娱性的群众文艺组织,形式多样,城乡皆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
在文安流传的花会主要有:大鼓会、音乐会、小车会、花子会、龙灯会、狮子会、高跷会、吵子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泰民安,全县花会达90多道 。花会的演出比较随便,其节目并无一定之规,演员可根据自己的角色任意发挥,因此更具地方特色,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大洼边缘的高上地区,形式比较多样,每年春节前后,各路花会便走上街头,多在本村演出,少数颇有名气的会班也有时接受邀请,外出献艺 。遇上大丰收的年景,有的大村镇便邀请几路会班集中演出,其场面更显得十分热烈 。大洼中心地区花会组织相对较少 。
一般活动包含三种目的,一是敬神祈愿,二是庆祝丰收,三是满足娱乐 。民间花会经费的来源有二个,一是群众(会员)集资;二是村公产收入支持 。
里东庄音乐老会
文安里东庄音乐老会源自明朝寺庙音乐,嘉靖年间由本村“观音庙”主持和尚传授音乐,距今已有500年的悠久历史 。乐队编制自清朝后期无有固定,乐手在演奏背调方式上(也称反调),变调基本上不改换乐器,这种背调在河北省是少有的 。如鼓乐背调《琵琶令》、背调《辞曹》等 。作为我国最完整的古典音乐,里东庄音乐老会,现存有大套曲《大走马》、《四季鹅郎》、《轻吹山坡羊》等,背调《关公辞曹》、《玉芙蓉》、《哭城》等,小曲有六个,《山东歌》、《滴落金钱》、《弦子令》、《琵琶令》、背调《琵琶令》、背调《弦子令》等 。到2005年,里东庄音乐老会仍在以古老的形式演唱上述曲子 。
【河北文安传统花会】 左各庄杆会
左各庄杆会是集艺术性和健身性为一体的一道花会 。表演是在一棵10米以上的竹杆上做各种惊险动作 。其中较著名的动作有,雄鹰展翅:在竹杆上部一男童用胳臂挎住竹杆,全身与地面平行 。做雄鹰展翅动作;捯脚面:一男童爬上竹杆顶部,用脚面捯住竹杆顶部横出的不足一米长的小横杆上做出各种姿态优美的动作;脚摆旗叼人:一男童在竹杆上部用绳套套住一只脚,全身平行于地面,口中叼一条5米长绳,长绳另一端由另一男童叨住,在半空中摇摆,并做出各种动作 。
左各庄杆会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杆会创办,应在1415年以前,唯一的历史佐证,就是左各庄崇新村保存下来的杆会大杆 。此杆通长9.6米,底直径12厘米,每道竹节上部有竹篾编制的箍,杆体呈棕红色,杆的底部刻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字样 。
苏桥飞叉
苏桥花叉会创办于清同治年间 。花叉是古代兵器,也作为古代宫廷中娱乐、仪仗之用,后来此技艺传入民间,成为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杂技形式 。清末,苏桥镇靳文斌创办飞叉会,将武术中的通背、太极拳术与花叉技巧相融合,除在地面上表演外,还能在方凳上用双腿表演,不但能表演单叉,还能表演双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1951年,中国民间曲艺慰问演出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团长常宝坤(艺名小蘑菇)亲自到苏桥邀请飞叉传人靳月庭随团演出 。2005年,苏桥飞叉这一技艺不仅得以流传与保留,而且在青少年中得以发扬光大 。
花子会
顾名思义,以“花子”即乞丐为主要演员,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是社会底层各行各业的缩影,有说书的.打落子的.卖野药的.算卦的.剃头的.修脚的.打把式卖艺的.做小买卖的等等 。出动时着装怪异邋遢,既显玩世不恭,又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的娱乐形式 。
据说花子会由明太祖朱元璋时兴起,为百会之首,出会时除娘娘会.三教会外,与别的会相遇都得为其让路,文官遇其下轿,武官下马 。由于这道会受过皇封,出会时铜锣开道,会旗高扬,彩旗飘飘,四面虎头牌上书肃静.廻避,八名身着绣龙号坎的杠夫抬两丈长大杠,花子官手执雁翎扇,或偏坐,或站立,一路表演高难动作,边走边吆喝:“功夫不济座儿稳当!” 。撂地摆场,用一丈五的长鞭抽打鸣响,打开场地 。演员有的装成乌龟在地上爬行,后边一人持钢叉尾随;有的一手提着鸟笼,里边装着刺猬,另一手拿着钳子,边走边夹刺猬的脚爪,发出怪诞的叫声;有的扮作赌徒,穿破烂衣裳脖子挂骨牌,边走边诉苦:“别跟我学,卖了孩子买了双鞋……”
在文安较为出名的有南留寨花子会、赵村花子会、高村花子会等都有一百多年的建会历史,1949年后已很少出演 。而牛各庄花子会以出会演员多,剧目多,坚持活动时间长,在县域内最为著名 。2008年后在会头牛俊伦的操持下,摒弃粗口和杜绝下流动作,始终坚持传承和不断出演 。
摔跤会
摔跤会于清光绪年间(1880年)传入文安,又称为“二虎摔跤” 。表演时由一人妆扮成二人,演员手脚着地,两臂伪装成双腿,两手倒着穿鞋,头部伪装成一个人的屁股,背上装两个扭在一起的半身人像,一个人地上滚爬,形同两个人摔跤,动作逼真,令人叫绝 。
摔跤会往往加上另一种表演,叫做姜老背姜婆 。演员扮成老婆婆模样,背后装上两条盘起的女人假腿,胸前装上一位男人的双肩,再加上一个男人的木制人头 。演员边走边扭,嘴里还以女人腔调不停地数落老头子 。灯光下,很难分辨出背者是一人所为 。
游官会
游官会于清光绪年间(1880)传入文安,在文安东部边缘村庄比较流行,公元1937年以前失传 。
游官会是民间百姓嘲弄官府的一种娱乐活动 。相传是一位久考不第的秀才创办 。游官会演出时,仪仗前行,铜锣开道,旗幡护拥 。游官着巡按服装,坐在一个四人抬的高脚木凳上 。虎头牌上书“都来瞧,都来看” 。演出的队伍四处周游,每到一村,便落“轿”审案,审理“民冤” 。诉状者与游官在审与诉中喜笑怒骂,信口胡编,借以讽刺官府的腐败,令观捧腹 。
高跷会
高跷会在各路花会中起源最早,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冀中平原就有活动,其演出形式与现代大同小异 。高跷会又名登云会,在文安又有称戒赌登云高跷会,约于唐代流入文安 。高跷会在形式上分高低两种,高的三尺三寸,低的一尺六寸 。在内容上分文跷和武跷两种 。文跷主要是没有台词的戏剧表演 。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鱼杀家”、“老少换”等 。武跷则是一些“劈叉”、“窜高桌”、“叠罗汉”等一些高难惊险表演 。孙氏高跷会、苏桥高跷大头舞会、周庄子高跷会、岳村高跷会等一些民间艺术组织,至2008年可继承较完整的演出 。
龙灯会
文安县的龙灯会大约盛行于清光绪年间,至2008年能表演的只有孙氏五村龙灯会、东滩里龙灯会 。龙体分龙头和龙身,龙头用木头与布彩画而成 。龙身则全用棉布彩画制做 。龙体长三丈以上,表演时由十余人手执木棍撑举,绣球引路,龙头跟随 。表演套路有:游龙戏水、双插花、龙翻身、穿云舞、大排队等
北艾头音乐会
北艾头村的音乐会和石沟音乐会(原属文安)为同一师傅所传 。在音乐会最为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刘植(会头的先人)、宫长青、宫长龙、李成海等人 。现在石沟音乐会常演奏曲牌有:合字板、陶军令、工母玖、三工赞等一些传统曲牌,并可演奏当代的流行音乐 。曾由音乐教授将曲牌翻译成车工谱,与天津音乐学院乐队合作演出 。
在文安流行的花会还有很多,如:元里村花灯会、新镇吵子会、崔庄子(旧属文安)篓子会、胜芳(旧属文安)灯会,土桥(今西新桥村)武术戏等等 。西码头化妆武术会(武术戏),在民国时期曾穿行头参加过鄚州庙会,轰动一时 。
- 河北文安方言
- 河北文安婴儿过“百岁儿”的风俗
- 河北文安城北老虎庄的传说
- 山东费县传统古村落西南峪村
- 四川南充竹帘画
- 国宴级别的淮扬菜
- 江西峡江打蚌壳
- 河南林州传统村落 郭庄村
- 河南林州传统村落 齐家村
- 河南林州传统村落 梨园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