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鱼台李阁镇木板年画

李阁镇的木板年画主要在曹庙、陈集两个村发展较久远,影响力较大 。现在两村仍存有大量木板年画的刻板,陈集村仍有人在制作木板年画 。
陈集村的木板年画始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约有120多年了,传到现在,已有五代人了 。第一代人叫陶西仲,第二代人叫陶守伍,第三代人叫陶兰田,第四代人有陶庆祥、陶家祥、陶亭林等,第五代人有陶运海、陶运航、陶子龙、陶伟等 。起初,陈集村只有陶家一家做木板年画 。到民国时期,木板年画在本村迅速发展到近20家,当时盛极一时,而陶家开的“南画店”则名气较大 。
最初的时候以年画和神为主,多贴于门板上和房内墙上,也有少量的中堂大画,用于祈求平安好运或敬奉,其次是戏出 。
木板年画线条清晰,色彩明丽,既能表现口传于民间的民俗故事,又能印制神话人物,民间气息浓郁,道德宣传份额较重,如“王华买爹”、“燕青买母”、“丁郎刻木”、“劈山救母”、“鞭打芦花”、“王祥卧鱼”等“二十四孝”的故事和历史典故、戏出等,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对倡树良好的民风起到积极的作用 。
虽然,木板年画发展到今天,其作品多用于农村发丧时贴制纸轿和罩子,但其表现内容上并没有迷信的色彩,而多以故事的形式宣传我国传统的民族道德中“忠、孝、仁爱”等思想,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以这种特定的形式来宣扬这些思想,其教育的感染力是无形而又至深的,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就今天来看,无论其表现形式,还是艺术审美,都有其较重的文化艺术价值 。
陶庆祥曾多次在我市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展中获奖,其多幅作品被济宁市博物馆收藏,陶家祥还被济宁市文化局授予“民间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
【山东鱼台李阁镇木板年画】 以前,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如今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更是地方文化与艺术的承载 。鱼台县李阁镇陈集村的陶运航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台木版年画的传承人,40多年的坚守使得濒临失传的传统题材年画得以继承和重现 。
“我所制作的木版年画创始于唐代,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见长 。”陶运航说,鱼台木版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装饰手法以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 。
木版年画的制作并不容易,要求制作人必须懂戏,陶运航的祖先也都是戏迷 。木版年画刻板大部分用梨木,有些作品还需要一个主板和三到六块副板组成,一块大的木板雕刻就要耗时三四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 。“刻板需要精湛高超的运刀技巧,产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迹,线条刚劲,在一根线条中常出现停顿和转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陶运航说,鱼台木版年画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
陶运航回忆称,曾经自己做的年画最畅销时,每天最多能卖出三五百张,现在一个春节也就卖出去三四百张大版年画,收入三四千元 。“若干年后,如果没有人继承雕版师的工作,雕不出好的作品,印不出创新的样式,恐怕这项手工技艺就彻底断了 。”陶运航说,如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越来越重视木版年画的抢救性挖掘,木版年画传承人也真正的看到了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