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主人公张英的家训《聪训斋语》

张英(1637-1708) , 字复敦 , 又字梦敦 , 号乐圃、圃翁 , 清代大臣 , 安徽桐城张氏一门“祖父子孙先后相继人南书房”煊赫门第的开创者 。康熙六年中进士 , 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康熙四十年致仕 。康熙皇帝对这位“品才优长、恪勤益励”的股肱之臣爱重有加 , 曾赐给他“笃素堂”的匾额 , 张英便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笃素堂文集》 。
“笃素”一词 , 来自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中“抱朴守静 , 君子之笃素”的句子 , 有志向专一的意思 。张英为官三十余年 , “简任机密 , 老成勤慎 , 始终不渝” , 可谓不忘初心 。张英致仕后 , 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安徽 , 仍召见张英 , 有所赏赐 。雍正八年人祀贤良祠 。张英治家有道 , 在处理乡邻关系上主张谦退 , 著名的“六尺巷”的典故即出于他 。
《聪训斋语》是张英为子弟所作家训 , 内容涉及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 。从饮食衣着、起居习惯 , 到读书养志、交游择友、兴趣涵养 , 乃至为官立业 , 张英均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提出了一系列行为标准 。其倡导勤俭节约、读书明理、交友谨慎、立身清白等行为标准 , 其细节处折射出境界的通达明澈 , 至今品来仍觉智慧深远 。
张英认为 , 读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修养、使人敬重 , 是谓“读书者不贱”;俭省是修身养性的美德 , 不可挥霍浪费 , 重视农桑是传家的根本 , 是谓“守田者不饥”;对待他人 , 特别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 要特别宽厚 , 不可傲然使气 , 是谓“积德者不倾”;朋友是影响一个人品行事业的关键因素 , 选择好的朋友相交 , 是立身处事的重要基础 , 是谓“择交者不败” 。
《聪训斋语》体现了清朝前期耕读传家的汉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取向 ,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张英的家庭教育成效显著 , 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进士 , 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 不幸早逝 。次子张廷玉后来成为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 , 自云受教于此 , “终身诵之” 。
名句集锦
1、人心至灵至动 , 不可过劳 , 亦不可过逸 , 惟读书可以养之 。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 , 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 。闲适无事之人 , 镇日不观书 , 则起居出入 , 身心无所栖泊 , 耳目无所安顿 , 势必心意颠倒 , 妄想生嗔 。处逆境不乐 , 处顺境亦不乐 。每见人栖栖皇皇 , 觉举动无不碍者 , 此必不读书之人也 。……且从来拂意之事 , 自不读书者见之 , 似为我所独遭 , 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 , 有百倍于此者 , 特不细心体验耳 。
即如东坡先生殁后 , 遭逢高、孝 , 文字始出 , 名震千古 。而当时之忧谗畏讥 , 困顿转徙潮、惠之间 , 苏过跣足涉水 , 居近牛栏 , 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无嗣 , 陆放翁之忍讥 , 皆载书卷 。彼独非千载闻人 , 而所遇皆如此!诚壹平心静观 , 则人间拂意之事 , 可以涣然冰释 。若不读书 , 则但见我所遭甚苦 , 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 , 烧灼不宁 , 其苦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 , 古人亦有之 , 炙手可热 , 转眼皆空 。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 , 为颐养第一事也 。
人心是最灵活多变的 , 不可过于劳碌 , 也不可过于安逸 , 只有读书可以涵养心志 。我们常常见到看风水的人用磁石来养针 , 而书卷是最为养心的妙物 。生活闲适而无事可做的人 , 如果整天不看书 , 那么起居出入之际 , 身体与心灵皆无可以停靠安放之所 , 耳目精力也无所寄托 , 势必心意颠倒 , 产生妄念和愤然的情绪 。这样的话 , 他无论处于逆境还是顺境 , 都不会快乐 。那些惶恐不安、感觉和举动都不适当的人 , 必是不读书的人 。……不如意的事 , 在不读书的人看来 , 似乎是他所独有的遭遇 , 非常难以忍受 , 而不知古人不如意的事 , 有比他所遭遇的更甚百倍 , 只是不去细心体验罢了 。譬如苏轼身后 , 受到宋高宗、宋孝宗两位帝王的推崇 , 文章之名才得以为天下所知 , 乃至震烁千古 。而他在世之际 , 为他人的批判指责而担心忧虑 , 遭遇困厄 , 在潮州、惠州之间辗转流徙 , 陪伴在身边的幼子苏过赤足蹬水 , 住在牛栏附近 , 此番所居所处是怎样的境地?又譬如白居易膝下无子 , 陆游郁郁不得志而不得不忍受诟病 , 这些往事都载于书卷之中 。他们都是古往今来青史有名的人 , 所遭历的境遇却是如此坎坷!
若能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 , 自己所遇的种种不如意 , 都可以完全消解了 。若不读书 , 不知道这些 , 则只能看到自己遭遇的苦难 , 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怨恨和愤怒 , 内心焦灼不得安宁 , 这种痛苦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富贵荣华的事 , 古人也有 , 书中也有记载 , 有财有势而气焰逼人 , 也不过转眼皆空 , 不足为道 。因此 , 读书可以培养追求大道之心 , 从而使人免于俗物的焦虑 , 是修养心性的最佳途径 。
2、人生福享 , 皆有分数 。惜福之人 , 福尝有佘;暴殄之人 , 易至罄竭 。故老氏以俭为宝 。不止财用当俭而已 , 一切事常思俭啬之义 , 方有余地 。俭于饮食 , 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 , 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 , 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 , 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错 , 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 , 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 , 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虑 , 可以蠲烦去扰 。凡事省得一分 , 即受一分之益 。大约天下事 , 万不得已者 , 不过十之一二 。初见以为不可已 , 细算之 , 亦非万不可已 。如此逐渐省去 , 但日见事少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 , 世间自取苦人多 。”今试问劳扰烦苦之人 , 此事亦尽可已 , 果属万不可已者乎?当必恍然自失矣 。
人生的福分和享受 , 都是有一定之数的 。珍惜福分的人 , 福分总是有余裕;挥霍浪费的人 , 则容易耗尽福泽 。因此老子以节省为宝 。不止财物用度方面应该节省 , 所有的事都常常想着节省 , 才能有余地 。在饮食上节省 , 可以使脾胃得到休养;在耳目口舌之欲上节省 , 可以使精神凝聚;在言语上节省 , 可以涵养气度、止息是非;在交往冶游上节省 , 可以更好地选择朋友、少犯错误;在应酬往来上节省 , 可以休养身体、减少劳累;在熬夜枯坐上节省 , 可以使精神安宁、身体舒泰;在饮酒上节省 , 可以净化心灵、涵养德行;在思考担忧上节省 , 可以免除烦恼和扰攘 。凡事节省一分 , 就会得到一分的好处 , 天下之事 , 真正万不得已非做不可的 , 不过十之一二 。最初以为不可避免的事 , 细细盘算就会发现也不是不可避免 。这样逐渐就可以省去许多事 。白居易有诗:“我有一言君记取 , 世间自取苦人多 。”试问那些劳碌扰攘烦闷痛苦的人 , 那些忙碌的事是可以避免的 , 还是真的是万不得已非做不可的呢?他们一定会恍然明白自己的过失了 。
3、予于归田之后 , 誓不著缎 , 不食人参 。夫古人至贵 , 犹服三浣之衣 。缎之为物 , 不可洗 , 不可染 , 而其价六七倍于湖州绉绸与丝绸 , 佳者三四钱一尺 , 比于一匹布之价 。初时华丽可观 , 一沾灰油 , 便色改而不可浣洗 。况予素性疏忽 , 于衣服不能整齐 , 最不爱华丽之服 。归田后惟著绒、褐、山茧、文布、湖绸 , 期于适体养性 。冬则羔裘 , 夏则蕉葛 , 一切珍裘细彀 , 悉屏弃之 , 不使外物妨吾坐起也 。老年奔走应事务 , 日服人参一二钱 。细思吾乡米价 , 一石不过四钱 , 今日服参 , 价如之或倍之 , 是一人而兼百余人糊口之具 , 忍孰甚焉?侈孰甚焉?夫药性原以治病 , 不得已而取效于旦夕 , 用是补续血气 , 乃竞以为日用寻常之物 , 可乎哉?无论物力不及 , 即及亦不当为 。予故深以为戒 。倘得邀恩遂初 , 此二事断然不渝吾言也 。
我退休归隐田园之后 , 绝不穿缎子做的衣服 , 不服用人参 。古人即使到了最高贵的地位 , 也仍然穿洗过三次的衣服 。
缎子这种东西 , 不能洗 , 也不能染 , 价格却是湖州绉绸和丝绸的六七倍 , 其中的上品甚至要三四钱一尺 , 相当于一匹布的价钱 。缎子做的衣服一开始华丽好看 , 而一旦沾上灰尘油污 , 颜色就会改变 , 也不能清洗 。何况我一向性情疏怠轻忽 , 在衣服上不能整顿齐楚 , 最不喜爱华丽的服装 。退休之后 , 我就只穿细布、粗布、蚕丝、文布、湖绸所做的衣服 , 希求适合身体 , 修养性情 。冬天穿羔羊皮做的皮衣 , 夏天穿细葛做的长衫 , 一切珍贵的皮衣和精细的纱绸 , 全都不要 , 为的是不让身外之物妨碍我的起居行动 。年纪大了为事务奔走应对 , 每天要服用人参一两钱 。细想我家乡的米价 , 一石也才四钱 , 如果每天服用人参 , 花费相当于一石甚至两石米 , 这是一个人消费了可以养活一百多人的财物 , 有比这更狠心的事吗?有比这更奢侈的事吗?人参的药性原本是用于治病的 , 不得已的时候才在临时取其效用 , 用它来补续血气 , 如果作为每天都用的普通事物 , 怎可如此?不要说物力不允许 , 就算是允许 , 也不应当啊 。因此我深以为戒 。倘若有幸得到允许告老还乡 , 这两件事绝不会有违所言 。
4、高位者 , 责备之地 , 忌嫉之门 , 怨尤之府 , 利害之关 , 忧患之窟 , 劳苦之薮 , 谤讪之的 , 攻击之场 , 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却步 。况有荣则必有辱 , 有得则必有失 , 有进则必有退 , 有亲则必有疏 。若但计丘山之得 , 而不容铢两之失 , 天下安有此理?但己身无大谴过 , 而外来者平淡视之 , 此处贵之道也 。
崇高的地位 , 是批评指责的对象 , 是忌惮嫉妒的入口 , 是怨恨生成的地方 , 是利害相交的关口 , 是忧虑与患难的窟穴 , 是劳心劳力的源头 , 是毁谤讥刺的目标 , 是进攻打击的场所 , 古代有智慧的人往往对它望而却步 。何况有荣耀就有耻辱 , 有获得就有失去 , 有进步就有退却 , 有亲厚就有疏远 。
如果只想着优厚重大的所得 , 而容不下一铢一两的所失 ,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只要自己没有什么大的过错 , 对于外在的批评指责、忌惮嫉妒、怨恨忧患等 , 都可以平淡以待 , 这就是身处高位的办法 。
5、至子孙之累尤多矣!少小则有疾病之虑 , 稍长则有功名之虑 , 浮奢不善治家之虑 , 纳交匪类之虑 。一离膝下 , 则有道路寒暑饥渴之虑 , 以至由子而孙 , 展转无穷 , 更无底止 。夫年寿既高 , 子息蕃衍 , 焉能保其无疾病痛楚之事?贤愚不齐 , 升沉各异 , 聚散无恒 , 忧乐自别 。但当教之孝友 , 教之谦让 , 教之立品 , 教之读书 , 教之择友 , 教之养身 , 教之俭用 , 教之作家 。
其成败利钝 , 父母不必过为萦心;聚散苦乐 , 父母不必忧念成疾 。但视己无甚刻薄 , 后人当无倍出之患;己无大偏私 , 后人自无攘夺之患;己无甚贪婪 , 后人自无荡尽之患 。至于天行之数 , 禀赋之愚 , 有才而不遇 , 无因而致疾 , 延良医而慎调治 , 延良师而谨教训 , 父母之责尽矣!父母之心尽矣!此处多子孙之道也 。
有了子孙 , 会感到他们所带来的负累特别多!孩子小的时候 , 父母担心他生病 , 长大后又担心他的功名、担心他浮华奢靡不会治家、担心他交友不慎 。一旦孩子离开身边 , 父母又担心路上的冷热饥渴 。由子女而到孙辈 , 这种担心是没有尽头的 。一个人年纪渐长 , 儿孙繁衍 , 哪里能保证他们都没有疾病和痛苦呢?孩子们的禀赋原本就有高有低 , 际遇好坏也各有不同 , 相聚和离散没有一定之事 , 忧愁与快乐也各有不同 。
只要以仁孝友爱、谦恭礼让、端正品行、读书择友、保养身体、俭省持家来教导孩子们就够了 。至于他们的成功失败和才华高低 , 父母就不必过多地操心了;他们的相聚和离散、忧愁和欢乐 , 父母也不必忧虑成疾 。只要看到自己一生处事待人没有过分挑剔无情 , 当知后人也不至于受到无妄之灾;自己对待孩子们没有过分偏心 , 当知身后也不会有相互掠夺的事;自己没有过分贪婪 , 后人也不至于挥霍掉家产 。至于天数命运、禀赋不佳、怀才不遇 , 或无缘无故地得病 , 请良医来慎重地调理治疗 , 请良师来谨慎地教导 , 父母的责任便已尽了 , 父母的心思也算尽了 。这是对待子孙满堂的办法 。
6、凡人少年 , 德性不定 , 每见人厌之曰“悭” , 笑之日“啬” , 诮之日“俭” , 辄面发热 , 不知此最是美名 。
人肯以此诮之 , 亦最是美事 , 不必避讳 。人生豪侠周密之名不易副 , 事事应之 , 一事不应 , 遂生嫌怨;人人周之 , 一人不周 , 便存形迹 。若平素俭啬 , 见谅于人 , 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怨 , 不亦至便乎?
年轻人的道德修养和心性尚未彻底安定 , 一听人嫌恶地说他“悭吝” , 或玩笑地说他“吝啬” , 或讥诮地说他“俭省” , 就不好意思 , 却不知这正是好的名声 。别人以此来讥诮你 , 也正是好事 , 不必有所避讳 。待人豪迈侠义、处事周到细致的名声 , 不容易名实相副 。即使大部分事情都应允帮忙 , 只要一件事没有应允 , 就会生出嫌隙、招来怨恨;即使对大部分人都周到细致 , 只要对一人不够周到 , 便有了名不副实的嫌疑 。如果平时便俭省吝啬 , 得到大家的体谅 , 就可以省去许多财物与精力 , 减少许多嫌隙和怨恨 , 不也是最便当合宜的事吗?
7、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 。自就塾以后 , 有室有家 , 渐远父母之教 , 初离师保之严 。此时乍得友朋 , 投契缔交 , 其言甘如兰芷 , 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 , 皆不听受 , 惟朋友之言是信 。一有匪人侧于间 , 德性未定 , 识见未纯 , 鲜未有不为其移者 , 余见此屡矣 。至仕宦之子弟尤甚!一入其彀中 , 迷而不悟 , 脱有尊长诫谕 , 反生嫌隙 , 益滋乖张 。故余家训有云:“保家莫如择友 。”盖痛心疾首其言之也!
汝辈但于至戚中 , 观其德性谨厚 , 好读书者 , 交友两三人足矣!况内有兄弟 , 互相师友 , 亦不至岑寂 。
且势利言之 , 汝则温饱 , 来交者岂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平居则有酒食之费、应酬之扰 。一遇婚丧有无 , 则有资给称贷之事 , 甚至有争讼外侮 , 则又有关说救援之事 。平昔既与之契密 , 临事却之 , 必生怨毒反唇 。
故余以为宜慎之于始也 。
人生以选择朋友为第一要事 。一个人从人塾就学开始 , 到有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单独的住所 , 渐渐远离了父母的教诲和师长的严格督导 。在这时候一得到朋友 , 情意相合 , 结交为友 , 听从他们的言论像沐于兰芷芬芳中一样 , 甚至父母、兄弟、妻儿的话都听不进去 , 只觉得朋友说得有道理 。只要朋友中有德行不好的人 , 对于德性没有确定下来、见识没有达到纯洁境界的人来说 , 很少有不被影响的 , 我见这种事多了 。官宦子弟中尤其是如此!一旦落人这种圈套中执迷不悟 , 尊长若有训诫教导 , 反而生出嫌怨间隙 , 越发滋长乖张的行为 。因此我家有家训:“保家莫如择友 。”这实在是看过众多教训之后总结的经验之谈啊!
你们只要在最近的亲戚中 , 选择那些德性谨慎厚道 , 又喜爱读书的人 , 交两三个朋友就够了 。何况家里还有兄弟 , 可以互为良师益友 , 也不至于觉得孤寂 。而且 , 就财产利益的角度来说 , 你们的生活也只是温饱而已 , 所交的朋友又哪里都是有文章道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的?平时交往就有饮酒吃饭的花费、相互应酬的扰攘 。遇到有人家里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 , 又有礼尚往来的开销 , 甚至有人有争论诉讼等事 , 免不了从中斡旋的麻烦 。平时既然是关系亲密的朋友 , 遇到事反而退却 , 必定招致怨恨辱骂 。所以我说 , 在交友的问题上还是应该一开始就慎重啊!
8、人之居家立身 , 最不可好奇 。一部《中庸》 , 本是极平淡 , 却是极神奇 。人能于伦常无缺 , 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 , 事事合于矩度 , 无有乖张 , 便是圣贤路上人 , 岂不是至奇?若举动怪异 , 言语诡激 , 明明坦易道理 , 却自寻奇觅怪 , 守偏文过 , 以为不坠恒境 , 是穷奇祷杌之流 , 乌足以表异哉?布帛菽粟 , 千古至味 , 朝夕不能离 , 何独至于立身制行而反之也?
一个人居家处事做人 , 最不可以追求奇特的东西 。《中庸》的精神 , 原本是最平淡的 , 却也是最神奇的 。人能在人伦纲常上举止无缺 , 起居行动、治理家事、节省用度、待人接物 , 每一件事都合于规矩尺度 , 没有乖张的行为 , 就已经在通往圣贤的路上了 , 这难道不是最奇妙的吗?如果举止行动怪异 , 言辞诡异激烈 , 明明有平坦简易的道理 , 却非要自己去寻求奇怪不正常的东西、掩饰错误 , 自以为不落窠臼 , 去做一些险恶的事情 , 这又有何神奇之处呢?棉布锦帛、菽豆粟米 , 是千古以来最平实隽永的东西 , 须臾不能相离 , 为什么唯独在立身处世、行为举止方面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9、古称:“仕宦之家 , 如再实之木 , 其根必伤 。”旨哉 , 斯言可为深鉴 。世家子弟 , 其修行立名之难 , 较寒士百倍 。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 , 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 , 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 , 谁肯深规其过?幼而娇惯 , 为亲戚之所优容;长而习成 , 为朋友之所谅恕 。至于利交而谄 , 相诱以为非;势交而谀 , 相倚而作慝者 , 又无论矣 。
人之背后称之者 , 万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誉其才品 , 而虑人笑其逢迎;或心赏其文章 , 而疑人鄙其势利 。甚至吹毛索瘢 , 指摘其过失而以为名高;批枝伤根 , 讪笑其前人而以为痛快 。至于求利不得 , 而嫌隙易生于有无;依势不能 , 而怨毒相形于荣悴者 , 又无论矣 。故富贵子弟 , 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 , 而背后责之也恒深 , 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 , 而显其名誉乎?
故世家子弟 , 其谨饬如寒士 , 其俭素如寒士 , 其谦冲如寒士 , 其读书勤苦如寒士 , 其乐闻规劝如寒士 , 如此则自视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称之者 , 尚不能如寒士 , 必也 。谨饬倍于寒士 , 俭素倍于寒士 , 谦冲小心倍于寒士 , 读书勤苦倍于寒士 , 乐闻规劝倍于寒士 , 然后人之视之也 , 仅得与寒士等 。今人稍稍能谨饬俭素、谦下勤苦 , 人不见称 , 则曰:“世道不古” , “世家子弟难做” 。此未深明于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
自古就有人说:“世代出仕为官的家族 , 就好像一年结两次果子的树一样 , 它的根一定会受到伤害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 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世家子弟修养德行、立德立名的困难 , 要比贫寒之士难上百倍 , 为什么呢?对于世家子弟 , 人们当面相待的办法 , 万万不能像对待贫寒之士那样正直坦诚:如果世家子弟举止小有失检 , 谁肯当面就指责他的过失呢?如果世家子弟的态度稍有骄矜自满 , 谁肯深切地纠正他的过错呢?世家子弟从小娇惯 , 亲成长辈都对他抱有宽容的态度;长大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 朋辈同侪也都对他谅解宽恕 。至于那些为了利益而结交的人 , 以不端正的行为相诱惑;那些为了势力而结交的人 , 勾结着一道做坏事 , 就更不要说了 。
人们在背后议论世家子弟的时候 , 也万万不能像议论贫寒之士那样直截了当:偶尔想要赞誉世家子弟的人品才学 , 却顾虑被人嘲笑曲意逢迎;有时倾心赞赏世家子弟的文章 , 又担心被人鄙夷是攀附权势 。严重者 , 可能不惜吹毛求疵 , 以指摘世家子弟的过错失误为名望高洁之事;批削枝叶而伤及根本 , 以讥讽嘲笑世家子弟的先人为痛快 。至于那些寻求利益而不得 , 于是生出嫌怨间隙的人;那些依附势力而不成 , 彼此攀比而生出怨毒的人 , 就更不要说了 。因此 , 富贵人家的子弟 , 人们当面待他的时候总是宽容 , 背后议论时则求全责备 , 这样一来 , 他们怎么能知道自己的过失 , 而获得名望声誉呢?
因此 , 世家子弟像贫寒之士一样谨慎检点 , 一样俭省朴素 , 一样谦虚淡泊 , 一样读书勤勉刻苦 , 一样乐于听从规劝 , 这样自己已经觉得足够了 , 却不知人们在背后说起的时候 , 觉得他们不如贫寒之士 , 这是一定的 。世家子弟比贫寒之士加倍地谨慎检点 , 加倍地俭省朴素 , 加倍地谦虚淡泊、小心谨慎 , 加倍地读书勤勉刻苦 , 加倍地乐于听从规劝 , 这样人们看他们才会觉得和贫寒之士差不多 。如今的世家子弟 , 稍稍能做到一点谨慎检点、谦虚勤勉 , 而没有得到人们的称赞 , 就说什么“世道不古”“世家子弟不好做”之类的话 , 这是没有深刻地了解人情和世务道理的缘故啊 。
10、古人有言:“终身让路 , 不失尺寸 。”老氏以“让”为宝 。左氏曰:“让 , 德之本也 。”处里闬之间 , 信世俗之言 , 不过日:“渐不可长 。”不过曰:“后将更甚 。
是大不然!”人孰无天理良心 , 是非公道?揆之天道 , 有“满损谦益”之义;揆之鬼神 , 有“亏盈福谦”之理 。自古祗闻“忍”与“让” , 足以消无穷之灾悔 , 未闻“忍”与“让” , 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 。欲行忍让之道 , 先须从小事做起 。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 , 见天下大讼大狱 , 多从极小事起 。君子敬小慎微 , 凡事从小处了 。余行年五十余 , 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 , 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每思天下事 , 受得小气则不致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致于吃大亏 , 此生平得力之处 。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 , 子曰:“放于利而行 , 多怨 。”便宜者 , 天下人之所共争也 , 我一人据之 , 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 , 则众怨消矣 。故终身失便宜 , 乃终身得便宜也 。
古人曾说:“一辈子都对别人谦让的人 , 也不会失去什么 。”老子把“谦让”当作一种宝贵的经验 。《左传》说:“谦让 , 是德行的根本 。”生活在乡里之间 , 听信世人通常所说的话 , 不过是说“不可放纵别人的行为蔓延滋长” , 不过是说“他后来还会更加厉害” 。这是大错特错了!哪个人没有天理良心 , 不懂得是非公道呢?以天道来论 , 有“满招损 , 谦受益”的道理;以鬼神来论 , 有“使盈满的亏损 , 使谦冲的得福”的道理 。自古以来只听说容忍和谦让足以消除无穷的灾祸悔恨之事 , 没有听说过一个人做到了容忍和谦让却反而酿成祸患的 。要践行容忍谦的道理 , 先要从小事情上做起 。
我曾经代理刑部的事务五十天 , 见到重大的刑讼之事 , 大都是从极小的事情上开始的 。君子应该在微小的地方就保持谨慎 , 所有的事情都在它还是小事的时候就解决掉 。我人生在世五十多年 , 从没有受过小人的欺侮 , 只有一个好办法——及早回头 , 不过于执着 。每每想想天下的事情 , 能受点小气的人就不至于有一天要受大气 , 能吃点小亏的人就不至于有一天要吃大亏 , 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受益的地方 。所有的事首先不能想着占便宜 , 孔子说:“为逐利而行动 , 会招致很多怨恨 。”便宜是世上的人都想要去争夺的 , 我一个人占了 , 大家的怨恨就会集中在我身上;我没了便宜 , 大家的怨恨也就消解了 。所以说 , 一辈子不占便宜 , 就是最占便宜了 。
11、以世俗论 , 富贵家子弟 , 理不当为人所侮 , 稍有拂意 , 便自谓:“我何如人 , 而彼敢如是以加我?”从傍人亦不知义理 , 用一二言挑逗之 , 遂尔气填胸臆 , 奋不顾身 , 全不思富贵者众射之的也 , 群妒之媒也 。
谚日:“一家温饱 , 千家怨忿 。”惟当抚躬自返:我所得于天者已多 , 彼同生天壤 , 或系亲戚 , 或同里闸 , 而失意如此 , 我不让彼而彼肯顾让我乎?尝持此心 , 深明此理 , 自然心平气和 。即有拂意之事 , 逆耳之言 , 如浮云行空 , 与吾无涉 。姚端恪公有言:“此乃成就我福德相 , 愈加恭谨以逊谢之 , 则横逆之来 , 盖亦少矣!”
愿以此为热火世界一帖清凉散也 。
以这世间的风俗来说 , 富贵人家的子弟 , 似乎理所应当不被他人欺侮 , 稍有不如意的事 , 自己便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啊 , 他竟然敢这样对我?”身边的人也常常不明白大义和道理 , 反而说一些挑拨引逗的话 , 他心中就更加气愤 , 以至于不顾惜自己地去奋起争执 , 全然不想想富贵的人本来就是众人所攻击和不满的对象 。
有谚语说:“一家人能够温饱 , 就有千家人因嫉妒而埋怨气愤 。”对这样的事 , 只有反躬自省:我天生就获得的东西已经很多了 , 别人和我同生于一片天地之间 , 要么是亲戚 , 要么是邻里 , 却这样的失意 , 我不让着他 , 他还可能对我有所顾念礼让吗?如果存着这样的心思 , 深深地明白这样的道理 , 自然心平气和 。即便有不如意的事 , 不中听的话 , 也不过像天空中的浮云一样 , 与我没什么关系 。姚端恪公曾说:“正是这成就我一切善行的声名和形象 , 越是谦恭谨慎 , 以谦逊的态度待人 , 横祸和厄运就越少来!”愿这番话能成为纷杂的世界上一剂使人清静镇定的良药 。
12、谭子《化书》训“俭”字最详 。其言曰:“天子知俭 , 则天下足;一人知俭 , 则一家足 。且俭非止节啬财用而已也 。俭于嗜欲 , 则德日修 , 体日固;俭于饮食 , 则脾胃宽;俭于衣服 , 则肢体适;俭于言语 , 则元气藏而怨尤寡;俭于思虑 , 则心神宁;俭于交游 , 则匪类远;俭于酬酢 , 则岁月宽而本业修;俭于书札 , 则后患寡;俭于干请 , 则品望尊;俭于僮仆 , 则防省闲;俭于嬉游 , 则学业进 。”其中义蕴甚广 , 大约不外于葆啬之道 。
谭子在《化书》中解释“俭”这个字最为精详 。他说:“天子知道节俭 , 天下就会富足;一个人知道节俭 , 一个家庭就会富足 。而且 , 节俭不止是节省财物用度而已 。少些嗜好和欲望 , 德行就会日益完善 , 身体就会日益强健;少些饮食 , 就会胃口好;少些衣服 , 身体就会舒适;少些言语 , 就会保持精力而少受埋怨;少些思虑 , 就会心神安宁;少些交友冶游 , 就会远离坏人;少些应酬 , 就会时间宽裕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少写些书信 , 就会少留后患;少些干谒请托 , 人品名望就会更加尊崇;少些僮仆 , 就少些治家之事;少些嬉戏游乐 , 就会学业进步 。”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很广泛 , 而其要旨无外乎就是珍惜俭省之道 。
13、人生髫稚 , 不离父母;入塾则有严师傅督课 , 颇觉拘束 。逮十六七岁时 , 父母渐视为成人 , 师傅亦渐不严惮 。此时 , 知识初开 , 嬉游渐习 , 则必视朋友为性命 。
虽父母师保之训 , 与妻孥之言 , 皆不可听 。而朋友之言 , 则投若胶漆 , 契若芳兰 。所与正 , 则随之而正;所与邪 , 则随之而邪 。此必然之理 , 身验之事也 。
人在年龄尚幼的时候 , 不离开父母身边;进入学堂则有严师督导学习 , 很觉得受到拘束 。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 , 父母渐渐将他当作一个成年人对待 , 师傅也逐渐不像过去一样严格教导 。这时 , 见识初步打开 , 也逐渐学会了嬉戏冶游 , 就一定会将朋友视为性命 。即便是父母老师的教导 , 妻子儿女的言语 , 都听不进去了 。而朋友说的话 , 则觉得十分投契 , 如胶似漆 , 若芳与兰 。如果交往的朋友走正道 , 他就跟着走正道;如果交往的朋友走邪路 , 他也跟着走邪路 。这个道理是必然的 , 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事 。
14、余镌一图章 , 以示子弟 , 曰:“保家莫如择友 。”
盖有所叹息、痛恨 。惩艾于其间也.古人重朋友 , 而列之五伦 , 谓其“志同道合” , 有善相勉 , 有过相规 , 有患难相救 。今之朋友 , 止可谓相识耳 , 往来耳 , 同官同事耳 , 三党姻戚耳 。朋友云乎哉?
我刻了一枚图章来向子弟训示 , 说:“保家莫如择友 。”
(保持家风不堕 , 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朋友 。)这里面正是有所叹息、遗憾悔恨和警示戒止的意思 。古人重视朋友 , 将之列为“五伦”之一 , 说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的 , 有好的行为和目标互相勉励 , 有过失互相规劝 , 有患难之事互相救助 。如今的朋友 , 只能说是互相认识、有所往来 , 或者一同为官一同做事 , 或者父母妻三族中的姻亲故戚罢了 。朋友难道指的是这样的吗?
15、人生第一件事 , 莫如安分 。“分”者 , 我所得于天多寡之数也 。古人以得天少者谓之“数奇” , 谓之“不偶” , 可以识其义矣 。董子曰:“与之齿者 , 去其角 , 附之翼者 , 两其足 。”啬于此则丰于彼 , 理有乘除 , 事无兼美 。予阅历颇深 , 每从旁冷观 , 未有能越此范围者 。功名非难非易 , 只在争命中之有无 。尝譬之温室养牡丹 , 必花头中原结蕊 , 火焙则正月早开 , 然虽开而元气索然 , 花既不满足 , 根亦旋萎矣 。若本来不结花 , 即火焙无益 。既有花矣 , 何如培以沃壤 , 灌以甘泉 , 待其时至敷华 , 根本既不亏 , 而花亦肥大经久 。
此余所深洞于天时物理 , 而非矫为迂阔之谈也 。
人生最要紧的事 , 莫过于安分 。所谓“分” , 是指我从上天所获得的多少 。古人把从上天获得的少这种情况称为“数奇”(运气不好)或“不偶”(无所遇合) , 从这两个词中可以了解到“分”的大意了 。董仲舒说:“上天赋予牛上齿 , 就会让它们没有角 , 而那些有角的牛就没有上齿;上天给予鸟类翅膀 , 就让它们只有两足 。”在一个方面匮乏 , 就会在另一方面丰裕 , 世间自有消长的道理 , 而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
我所经历和看见的事情很多了 , 每每在旁边冷眼相看 , 没有能超出这个范围的 。功名之事不能说是困难还是容易 , 只不过是争较命中有无 。我曾经用温室里养牡丹来打比方 。温室里养牡丹的时候 , 一定要是那些花头里原本就结了蕊的 , 点上火盆提升温度 , 正月里就会早早开花 。然而虽然花开了 , 看上去却很不精神 , 花开得不丰满 , 根也很快就萎缩了 。如果本来花头里没有结蕊的 , 即使点了火盆也没有用 。既然已经有了花 , 哪里比得上用沃土培植 , 用甘泉灌溉 , 等时候到了 , 自然开花 , 根不会受到损害 , 而花也能开得更加丰满持久 。这是我所深察于天定时机和事物道理所得的结论 , 而不是勉强所作的迂阔言论啊 。
16、曩时 , 姚端恪公每为余言 , 当细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章 。朱注最透 , 言不知命 , 则见利必趋 , 见害必避 , 而无以为君子矣 , “为”字甚有力!知命是一事 , 为君子是一事 。既知命不能违 , 则尽有不必趋之利 , 尽有不必避之害 , 而为忠为孝 , 为廉为让 , 绰有余地矣!小人固不当取怨于他 , 至于大节目 , 亦不可诡随 , 得失荣辱 , 不必太认真 , 是亦知命之大端也 。
【“六尺巷”主人公张英的家训《聪训斋语》】 以前 , 姚端恪公常对我说 , 应该仔细把玩《论语》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一章 。朱熹的注解最为透彻 , 说不知命 , 就会见到利益就追逐 , 见到害处就躲避 , 就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了 , “为”字非常有力!知命是一回事 , 成为君子是另一同事 。不过既然知道了命数是不能违背的 , 就自然有一些利益是不必去追逐的 , 有一些害处是不必去躲避的 , 而行忠孝之事 , 廉让之举 , 就有了很大的余地了!对于小人 , 固然不应该落他埋怨 , 但到了关键之处 , 也不应该不分是非地顺从别人的意思 , 得失荣辱 , 不必过于认真 , 也是知道命数的重要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