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古称登州)地处山东半岛最北端 , 濒临渤海、黄海 , 与长山列岛相峙 。蓬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域环境 , 加之春夏、夏秋之间适宜的气象条件 , 使远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海面上 , 即形成神秘的海市 。
自古以来 , 就有海市的记载 。《史记·封禅书》曰:“其传在渤海中 , 去人不远 , 患且至 , 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 , 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 , 其物禽兽尽白 , 而黄金白银为宫阙 。未至 , 望之如云;及到 , 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 , 风辙引去 , 终莫能至” 。有关登州海市的详细记录 , 当推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 ,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 , 如宫室台观 , 城堞人物 , 车马冠盖 , 历历可见 , 谓之海市 , 或曰蛟蜃之气所为 , 疑不然也 。”在古代 , 人们无法对海市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 , 便展开想象的翅膀 , 生发出诸如神山仙岛之类的说法 。
对于海市这种奇景 , 数百年来 , 文人墨客们登阁题咏之 , 竞相唱和之 , 使海市之名更显 , 仙阁如生劲翼 。最著名的当属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 , 群仙出没空明中 , 荡摇浮世生万象 , 岂有贝阙藏珠宫?……” , 可见海市是多么地迷人!其碑刻现藏蓬莱阁苏公祠内 , 是一件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诗题为《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描述海市也是真切得体 , “纷然成形者 , 或如盖 , 如旗 , 如浮屠 , 如人偶语……” 。还有在避风亭内西壁 , 有清代诗人施闰章《观海市》手迹刻石 , 诗中“大竹盈盈横匹练 , 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圆断续忽易位 , 明灭低昂倾珍珠”的描写 , 当是目睹海市奇观之作 。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的《海市》将这一奇观描写得淋漓尽致 , “只见海天相连处 , 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 , 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 , 黑苍苍的 , 像水墨画一样 。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 , 隐隐露出一带渔村……” , 美得让人筋骨酥透 ,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 , 对大海的深情 , 以美丽的海市仙境比拟欣欣向荣的人间蓬莱 。
在现代记载中 , 多次出现海市奇观 。其中 , 以1988年6月1日、6月14日和6月17日出现的海市最为频繁和持续时间长 , 特别是6月17日下午出现了长达6个小时的海市 , 当时众多游客和市民有幸大饱眼福 , 沉醉其中 。
登州海市文化内涵丰富 , 神奇动人 , 是孕育蓬莱神仙文化的源泉 , 由此引发的民间传说、咏诗美文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 引人自豪 , 光耀世界 。
现代汉语词典中 , 关于“海市蜃楼”词条的解释有两种:一为 , 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认为蜃(大蛤蜊)吐气而成 , 所以叫海市蜃楼 , 也叫蜃景;二为 , 比喻虚幻的事物 。
如其所说 , 现实中的“海市蜃楼” , 常常与“造化奇观”或者“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不过 , 在古登州 , 也就是现今的蓬莱 , 海市蜃楼却是常来“做客” 。当看起来遥不可及、变幻莫测的海上奇观 , 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 , 蓬莱人以及恰巧赶来的外地游客都会啧啧称奇 。
海市蜃楼 , 古来便是奇观 。由此 , 有关海市蜃楼的记载也不少 , 目前能查阅到的资料 , 最早当属晋人伏琛的《三齐略记》 , 其中这样写道:“海上蜃气 , 时结楼台 , 名海市 。”而有关登州海市的记载 , 则要首推北宋的科学家沈括先生了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写道:“登州海中 , 时有云气 , 如宫室台观 , 城堞人物 , 车马冠盖 , 历历可见 , 谓之‘海市’ 。或曰‘蛟蜃之气所为’ , 疑不然也 。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 , 过高唐县 , 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 , 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 , 其说甚详 , 此不具纪 。问本处父老 , 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 , 亦历历见人物 。’土人亦谓之‘海市’ , 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
此后 , 从宋代大文豪苏轼 , 到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 , 登州知府徐应元 , 清代诗人、山东学台施闰章以及现代作家杨朔先生等 , 这些跟蓬莱有关的“大人物” , 都留下了登州海市的诗文 。在如今的蓬莱阁之上 , 现存的海市诗刻石 , 依然向世人诉说着他们心中的海市 。
古来记载海市 ,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在蓬莱为官5日的东坡先生苏轼 。
【蓬莱 山东登州海市文化】 “1085年 , 苏东坡接到朝廷任命登州军州事 。阴历十月十五日 , 他来到蓬莱 , 结果5天之后又接到朝廷调令 , 不过苏轼并没有马上离去 。短短5日为官 , 他入境问农 , 关心民间疾苦 , 除了给皇上连呈两道奏折为登州的海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提出建议外 , 还对登州海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此 , 他专门去拜当时的广德王庙祈祷 , 也就是现在的龙王庙 , 结果在离开登州之前 , 他果真看到了海市 , 于是 , 洋洋洒洒写成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七言古诗《海市诗》 。根据苏轼在蓬莱的相关记载 , 他看到海市的时间大致应为11月下旬或12月下旬 。”
如今的丹崖山巅蓬莱阁主阁与苏公祠之间 , 有一个“卧碑亭” , 其中的“卧碑”正是《海市诗》石刻 , 因为刻于石上横卧 , 所以被称做“卧碑” , 近千年过去了 , 岁月在“卧碑”之上留下了斑驳的影子 。
接到朝廷调令后的苏轼迟迟不去 , 正是因为怀着对海市的向往 。在序文中说明了他对登州海市的无限神往和终于得见海市的神助之幸运 , 他这样写道:余闻登州海市旧矣 。父老云:“常见于春夏 , 今岁晚 , 不复出矣 。”余到官五日而去 , 以不见为恨 , 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 , 明日见焉 , 乃作是诗 。
24句诗文华丽而大气:“东方云海空复空 , 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 , 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 , 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 , 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 , 异事惊倒百岁翁……”
其实早在来登州之前 , 他就表达过对登州海市的向往想象 , 他曾这样写 , “烟云飘渺郁孤台 , 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 , 绛宫明灭是蓬莱 。”而在从登州还朝之后 , 苏轼在给同乡诗友王庆源的信中写道:“登州下临涨海 , 枕簟之下 , 天水相连 , 蓬莱三山 , 仿佛可见 。春夏间常见海市 , 状如烟云 , 为楼观人物之象 。”可见他对海市的留恋 。
1988年6月 , 前来蓬莱采访的山东电视台采访人员孙玉平就是一个幸运的人 , 他用手中的摄像机拍下了海市蜃楼的场景 , 这不仅在国内是第一次 , 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
很多年以后 , 孙玉平在《我拍登州海市》的文章中这样回忆——
6月17日 , 天高云淡 , 空气清新 , 小北风一吹 , 海面上能见度达到了最高程度 , 据我所知 , 这是海市出现的最佳条件……14时30分 , 海面上原有的景物消失了 , 原来没有的景物出现了 。当我把镜头焦距推到最大倍数时 , 寻像器里出现了全反射性视倒影 , 我顿时激动了 , 这景象不正是英国科学家文斯先生在英格兰东南部的拉姆斯盖特远眺北海时 , 看到过的出现海市的典型特征吗?为了拍到更多的海市奇景 , 我不断地变化角度 , 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拍摄技能 , 迅速地利用了最佳角度 , 使摄像机镜头控制了蓬菜阁西部、北部、东部和长山列岛左右近百里的海域 。海市蜃景散而成气 , 聚而成形 , 千姿百态 , 瞬息万变 。如楼台 , 如亭阁 , 如奇树 , 如怪峰 , 时而横卧海面 , 时而倒悬空中 , 若断若连 , 若隐若现 , 朦胧中似乎还有人影在晃动 , 一会儿长桥飞架 , 一会儿楼房高耸 , 东部倒挂的奇峰刚刚隐去 , 西边林立的烟囱又赫然映入镜头……
2005年5月23日 , 时任蓬莱电视台采访人员的吴鸿飞也拍下了海市蜃楼的一次全过程 。如今 , 提起当时的拍摄经历 , 吴鸿飞依然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当时我正在海边拍摄一个城市宣传片 , 恰好赶上了 , 我当时还跟同行的伙伴开玩笑 , 要出海市了啊 , 你看!其实只是玩笑 , 但是没想到 , 果真拍到了海市 , 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海市 , 当时边拍边激动地大叫 , 我们选择了一个最佳位置 , 完整记录下了那次海市……”
吴鸿飞拍摄的此次海市已经被刻成光碟 , 如今已是游客在蓬莱阁的一个“纪念品” , 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蓬莱的海市蜃楼 , 通过视频资料过下眼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