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阳,祭海这一习俗历史悠久 。渔民们祈求来年风平浪静,保佑出海打鱼人平安归来,鱼虾满舱 。到了晚上,渔民们还会把用萝卜和面做的渔灯放入大海 。
祭海民俗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民俗活动 。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再进行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接着就开始蓄帆向海,准备打渔了 。
作为世代相传的习俗,如今的祭海仪式虽然仍是海边渔家最重要的节日,但祭海活动却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成为人们崇敬海洋、欢兆丰收、祈福平安的群众性民俗活动 。
【山东海阳祭海习俗】 在沿海渔民的眼中,祭海比春节还重要 。因为祭海仪式的存在,渔家流淌着的图腾崇拜,不再是抽象难解的,而是鲜活、可爱的:渔民对于给予自己衣食富庶的大自然所表露出的敬畏,让人惊叹;人类对于同大海和谐相生所流露出的神往和追求,让人感动 。
海阳的“祭海”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主要流传在沿海一带的桃源、环岱庵、方里、大辛家、港北、冷家庄、南庄、邵家庄、凤城、鲁古埠、海丰、庄上、潮里、潮外、丁字嘴、大闫家、何家、南廒子、麻姑岛等80多个渔村 。
古代渔民们捕鱼的工具比较落后,时常遭遇船毁人亡的海难事故,人们无法解释原本风平浪静的大海,为什么会在一瞬间狂风大作、波浪滔天,那么地狰狞可怕 。于是各种猜测、想象、传说便应运而生……渔民们为了祈求海龙王保佑人船平安,在每年正月十三日这一天,用大木盘端着饽饽、猪头、大鱼;用篮子提着鞭炮、纸香、酒等,到海边龙王庙前祭祀,祈求出海平安,一帆风顺,年年有余 。
海阳的“祭海”(正月十三日)是渔民专属的传统民俗节日,开始时渔民们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地在固定的时间,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内容相同的祭拜活动 。后来随着祭祀活动的需要,出现了“执事人”(组织此项活动的人),规模也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 。渔民们不仅祭拜海龙王,同时也祭拜财神爷,祈求人船平安,多多发财 。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清晨,渔民们从家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供品,来到海边或龙王庙前摆上,燃放鞭炮,点香烧纸,跪地叩拜 。有的祭祀活动邀请多支秧歌队参加,商贩们也云集于此,十分热闹 。
海阳“祭海”活动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表达了渔民对大自然既敬畏又依赖的朴素情感,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
- 蓬莱 山东登州海市文化
- 山东长岛显应宫妈祖祭祀大典
- 山东蓬莱阁天后宫庙会
- 山东莱阳豆面灯碗习俗
- 山东烟台习俗 胶东花饽饽
- 山东掖县滑石雕刻
- 山东栖霞泥塑
- 山东鱼山梵呗
- 山东聊城东昌木版年画
- 山东柳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