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孔庙:吴中第一的孔庙

上海嘉定孔庙坐落在城中法华塔南首,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 。现存建筑虽仅原来的十分之六七,仍不失为目前国内比较完整的孔庙之一 。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700多年中,计整修、重建、增建70余次 。现占地17亩,庙制部分有:大成殿一座5楹,前有月台,东西庑各12楹,大成门3座5楹,东西角门1楹,洋池1泓及石桥3座,棂星门3座;“仰高”、“兴贤”、“育才”石柱牌坊各1座,连接牌坊的石栏10余米及石栏杆望柱头上的石狮子72只,名宦祠3楹,土地祠1楹,礼门3楹,乡贤祠3楹,忠孝词1楹 。学制部分有:明伦堂5楹及前轩3楹,礼门3楹 。
孔庙建筑体制规模不大,开始仅有大殿和化成堂 。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黄泮池,及石桥门前造“仰高”、“兴贤”、“育才”3座牌坊 。过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为大成殿 。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为明伦堂 。
孔子在我国有圣先师之称,历代帝王对孔子都极尽推崇,尊为万世师表 。在我国古代地方府、州、县的学校都设在孔庙内,孔庙因此又叫庙学、学宫 。上海嘉定孔庙在古代也是嘉定县学所在地,与嘉定城中的汇龙潭公园毗邻,是目前国内比较完整的县级孔庙之一 。
孔庙大门前的甬道东西两头各有一座高耸挺立的牌坊,分别是建于宋淳佑九年的“育才”坊、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兴贤”坊 。两座牌坊表示了孔庙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选拔有才能的人 。
在孔庙大门正对面竖立的是建于明万历十四年的“仰高”牌坊,“仰高”二字出自《论语》“仰之弥高”,意思是赞扬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 。这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并有石栏连接,在栏杆望柱上端雕刻有72只石狮,象征着孔子的72位贤徒 。
在“仰高”牌楼后是始建于元代的棂星门,这是嘉定孔庙的第一道门,棂星门是三门石柱式的牌坊,石柱喻示儒家思想顶天立地 。棂星门的两侧分别为文门和武门,文官走左文门,武官行右武门 。中间为状元门,门楣上雕鲤鱼跳龙门,只有高中状元才有资格走此门 。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棂星的名字命名此门,表示天下文人学士皆集学于此 。
【上海嘉定孔庙:吴中第一的孔庙】 进入棂星门,可见一呈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它开凿于南宋时期 。在池上跨着3座并排的石拱桥,其功能同棂星门一样,只有高中状元者才有资格走中间的桥 。“泮”即“半水”,在中国古代,天子之学叫做辟雍,凿池圜水,诸侯之学叫做泮宫 。池如半壁,半于圜水,所以称之为“泮池” 。
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道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意思是赞颂孔子的学说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大成门的左右有7只昂首伏着的赑屃,贔屭背上驮了七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明、清以来修庙、捐献和县学以及祭孔活动的情况 。
过了大成门,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建于南宋年间,是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也是孔庙的核心,是祭拜孔子的正殿 。整座大成殿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重檐飞翘、巍峨雄伟,中间的御路石阶上浮雕海水龙纹 。
大成殿的大堂是摆放孔子塑像的地方,进入殿中,见一尊孔子塑像高居庙堂之中,峨冠博带一派“大成至圣先师”端详、慈善的面孔,颇具圣者风范 。
孔子塑像的顶横梁上有清代帝王所题的横匾,康熙的“万世师表”,嘉庆的“圣集大成”,光绪的“斯文在兹”,雍正的“生民未有”,意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这些横匾都是对孔子的肯定与褒扬 。
在孔子塑像前还摆放了许多祭祀孔子时所用的编磬、编钟、古琴、笙萧等乐器,大堂四周的墙上还画有关于孔子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的塑像,七十二贤士神态迥异,个个气质非凡,举手投足间透出一股温文尔雅的气质 。
大成殿东西旁各有十二间,称为东、西两庑 。东西两庑原是名宦祠、名贤祠、乡贤祠,原来是供奉孔门弟子和历代名儒牌位的地方,现在已作为嘉定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及艺术品陈列室 。
有趣的是,在大成殿的屋檐瓦片上都站立着一尊儒学者的塑像,非常的壮观,如今这些屋檐瓦片也都成为孔庙一道独特的风景 。
孔庙内有很多的石碑,大都集中在大成门、大成殿、东庑廊壁上,在大成殿后面还放置了很多收集而来的石碑、墓志,多为清代遗物 。在孔庙内还有一条碑廊,是修理孔庙时,将历年收集的碑刻嵌于壁间,内有历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其中有黄庭坚、文徵明等的珍贵手迹 。
孔庙东部的明伦堂是历代儒生讲学集会之处,建筑别致,3间宽敞的厅堂,前设抱厦,两边又有粉墙漏窗,墙外有小院,院中种植有桂柏树木及花草 。明伦堂中陈列着中国历代科举考试的史料 。
嘉定孔庙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里面布置了“科举制度沿革”、“科举与儒学”、“科举与社会文明”、“科举考试程序”、“科举与教育”五个展厅,分别介绍了中国历代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以及科考的整个过程,是了解科举制度历史的理想场所 。科举制度是中国首创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创始于隋代大业元年,废止于清光绪31年,整整延绵了1300年的历史 。它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原则,替代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为出身寒门的人士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
科举博物馆展出了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物展品1000余件,其中有几卷状元、进士的科考试卷全卷展示 。这些试卷有清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的《武进士张殿试卷》、清乾隆五十年(1785)的《进士贵徵殿试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江南乡试第1-3场题目》 。
这里展出的科举文物中有许多是由民间收藏家提供的,包括《四书斋旨》、《经艺五类》两套用在清代考场中的微型作弊书 。这些作弊书体积很小,字体还没有芝麻大,印工精良 。其中还有考生作弊用具“麻布坎肩夹带”、“丝绸夹带”等,很多都是鲜见的科举文物,十分珍贵 。
科举博物馆内介绍了中国在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共计产生了数百万名举人、近11万名进士、700余名状元,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 。在历史上,中国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与科举制度有着不解之缘 。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安邦治国的名臣,还是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抑或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有不少出身于举人、进士,其中不乏科举夺魁的状元 。
孔庙内播放的古乐,缓缓流淌着,让人心境平和,有种浑然忘我的感觉 。我伫立于孔子像前,顿时肃然起敬,此时,脑海里思忖着,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便出了这样一位先哲,令华夏子孙乃至世界各国都对其崇拜不已,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自豪,孔子深邃的思想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