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的由来
“太上皇”一词 , 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 其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这是死而追尊 , 与周朝的“太王”十分相似 。至汉高祖得天下后奉其父太公曰太上皇 , “太上皇”就变成了生号 , 后代相沿不改 。
太上皇由死后追尊之号变为生号 , 有段历史故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 高祖刘邦回到栎阳 , 五日一朝父亲太公 。太公的家令对太公说:“天亡二日 , 土亡二主” , 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 , 但却是万民之主 , 太公您虽然是父亲 , 却是皇帝的臣民 , 怎么能让皇帝拜臣民呢?这样 , 皇帝的威严就受到损害 。从此以后 , 太公上朝 , 就像士卒持帚扫地那样 , 每到殿门口 , 就却退行走 , 以表示对皇帝的恭敬 。刘邦一见大惊 , 马上下殿搀扶太公 。太公说 , 皇帝是万民之主 , 怎么能因为我而乱天下之法呢?于是 , 刘邦从心眼里佩服家令的话 , 赐给家令五百斤黄金 。
这年五月丙午 , 刘邦便发布一道诏书 , 其云:人之至亲 , 莫亲于父子 , 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 , 子有天下尊归于父 , 此人道之极也 。前日天下大乱 , 兵革并起 , 万民苦殃 , 朕亲被坚执锐 , 自帅士卒 , 犯危难 , 平暴乱 , 立诸侯 , 偃兵息民 , 天下大安 , 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 , 而太公未有号 , 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汉书》卷1下《高帝纪》 。
为什么称“太上皇”而不称“太上皇帝”呢?蔡邕的解释是:“太上皇不言帝 , 非天子也 。”颜师古注称:“天子之父 , 故号曰皇 。不预政治 , 故不曰帝也 。”这是太上皇的原始含义 。
后代的“太上皇” , 则自己本来就是皇帝 , 而以帝位传其子 , 自称“太上皇帝”者 。从皇权的转移形态而言 , 它是一种皇位继承的特殊形式 , 即是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 , 以“内禅”的方式 , 把皇位转让给儿子 。
“内禅”起源很早 。“《左传》晋景公有疾 , 立太子州 蒲为君 , 会诸侯伐郑 。《史记》赵武灵王传国于子 , 惠文王自称主父 。此内禅之始”《日知录》卷14《内禅》 。
考诸正史 , 各代以内禅的形式而成为太上皇帝者 , 前后共有15人 。此外 , 还有两个人称过“太上皇” , 但不是“内禅” , 而是送给被废黜皇帝的一种称号 。例如 , 晋惠帝时所发生的“八王之乱”过程中 , 赵王司马伦与梁王司马彤、齐王司马冏联兵诛死了皇后贾南风及其死党 , 司马伦一度当权 。司马伦曾将晋惠帝赶到金镛城幽禁起来 , 称其为“太上皇” , 而自己称皇帝 , 改元建始 。又如 , 在隋末农民战争过程中 , 隋炀帝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游巡江都 , 而以13岁的代王侑留守京师 。唐王李渊率兵攻入长安 , 奉立代王侑为恭帝 , “尊炀帝为太上皇”《隋书》卷5《恭帝纪》 。
这两个“太上皇”的出现 , 一个发生在“八王之乱” , 一个发生在农民战争过程中 , 虽有“太上皇”之名 , 但却不具备“太上皇”的实际意义 , 更不是内禅 , 所以只能视作特例 。
中国历史上太上皇出现的原因
综观中国历史上太上皇帝的出现 , 多半是有各种原因 , 不得已而为之 。
其一 , 有的是老病 , 如吕光、唐顺宗、宋光宗等;有的淡泊政务 , 如后魏献文帝;有的是迫于形势 , 如北齐武成帝、唐高祖、宋徽宗等;有的是他人擅立只好默认 , 如唐玄宗、明英宗等 。真正发于诚心而内禅的 , 只有唐睿宗、宋高宗、宋孝宗、清高宗四人 。所以 , 宋人洪迈对唐睿宗、宋高宗、宋孝宗大加褒奖 , 称他们“与尧舜合其德”《容斋续笔》卷11《唐帝称太上皇》 。清人赵翼赞扬清高宗为“真开辟以来所未见”《二十二史札记》卷13《太上皇帝》 。
可见 , 皇权以内禅的形式转移 , 是受到封建文人大加表彰的 。而在我们看来 , 它多多少少是对皇位终身制的一种突破 , 因而不能不认为它带有一点积极因素 , 尽管这点积极因素微乎其微 。
其二 , 退居太上皇帝位者 , 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再过问朝政;一种是继续过问朝政 。不再过问朝政的 , 像唐睿宗李旦那样 , “自今后军国刑政 , 一事以上 , 并取皇帝处分”者 , 如凤毛麟角 。换言之 , 真正高居无为 , 颐养天年者 , 不是很多 。而继续过问朝政的 , 又有程度上的差别 。多数情况是太上皇帝听大事 , 皇帝听小事 。皇帝要五日一朝太上皇帝 , 建立请示汇报制度 。少数情况是太上皇帝事必躬亲 , 独揽朝纲 , 如清高宗 。还有的太上皇与皇帝共同执政 , 如宋孝宗之与宋光宗 。一般说来 , 太上皇听大事 , 皇帝听小事 , 似不宜一概否定 。但像清高宗那样 , 搞得嘉庆帝“不欲事事” , 说:“惟皇爷处分 , 朕何敢与焉!”实际上把嗣皇帝置于傀儡的地位 , 这恐怕就不好溢美了 。
其三 , 太上皇帝的分布 , 北朝五人、唐朝四人、南宋四人、明朝一人、清朝一人 , 总计15人 。这在中国历史上332个皇帝中 , 毕竟是少数 。但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 却值得研究者重视 。笔者以为 , 它是专制主义条件下 , 皇位终身制的一种补充形式 。尽管如此 , 内禅总比屡见不鲜的宫廷政变要好 。
中国历史上的15位“太上皇”
第一个太上皇吕光
十六国时期 , 后凉吕光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即“天王”位 , 时年五十 , 改年“龙飞” , “立世子绍为太子” 。在位十年 , “(吕)光疾甚 , 立其太子绍为天王 , 自号太上皇帝”《晋书》卷122《吕光载记》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帝 。
第二个太上皇拓跋弘
北朝时期 , 后魏献文帝拓跋弘 , 12岁即帝位 。此人“雅薄时务 , 常有遗世之心” , 曾经想禅位给他的叔父京兆王子推 , 因群臣反对而作罢 。在位七年 , 派太保陆馛、太尉源贺奉皇帝玺绶 , 册命年仅五岁的皇太子升帝位 , 是为孝文帝 。
于是群臣奏曰:“昔三皇之世 , 淡泊无为 , 故称皇 。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 , 尊其父为太上皇 , 明不统天下 。今皇帝幼冲 , 万机大政 , 犹宜陛下总之 。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魏书》卷6《显祖纪》 。献文帝拓跋弘从之 , 遂徙居崇光宫 , 采椽不斲 , 土阶而已 。国之大事 , 仍以奏闻 。孝文帝元宏每月一朝崇光宫 , 后改称宁光宫 。其后讨蠕蠕、拾寅等事 , 太上皇帝仍躬御戎车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被毒死 , 终年23岁 。
第三个太上皇高湛
北齐武成帝高湛于大宁元年(公元561年)即皇帝位 , 到河清四年(公元565年)在位凡五年 。当时皇后崇爱少子东平王高俨 , 想立他为皇嗣 。武成帝则以太子高纬五官端正 , 又是长子 , 而不愿移易皇位继承人 。因此 , 中书侍郎祖珽私下对侍中和士开说:“君之宠幸 , 振古无二 , 宫车一日晚驾 , 欲何以克终?”和士开不知所措 , 便向祖珽讨求对策 。祖珽说:“宜说主上 , 云襄、宣、昭帝子俱不得立 , 今宜命皇太子早践大位 , 以定君臣 。若事成 , 中宫少主皆德君 , 此万全计也 。君此且微说 , 令主上粗解 , 珽当自外上表论之 。”和士开十分痛快地答应了 。适巧 , 因有彗星出 , 太史奏云这是除旧布新的征兆 。祖珽于是上书 , 说:“陛下虽是天子 , 未是极贵 。按《春秋元命苞》云:'乙酉之岁 , 除旧革政 。'今年太岁乙丑 , 宜传位东宫 , 令君臣之分早定 , 且以上应天道 。”并上魏献文禅子故事 。武成帝高湛欣然同意《北齐书》卷39《祖珽传》 。于是 , 传位给十岁的皇太子高纬 , 是为齐后主 。又大赦 , 改元天统 , 百官迸降各有差 。群公上尊号为“太上皇帝” , “军国大事咸以奏闻”《北齐书》卷7《武成帝纪》 。
成武帝仍往来于晋阳、邺都 , 凡除拜生杀仍自主之 。天统四年(公元568年)十二月 , “太上皇帝崩于邺宫乾寿堂 , 时年三十二 。”凡为太上皇帝四年 。
第四个太上皇高纬
北齐后主高纬 , 隆化二年(公元577年) , 21岁 。自晋阳战败回邺 , 以周师渐逼 , 乃传位年仅八岁的太子高恒 , 改隆化二年为承光元年 , 尊后主为“太上皇帝” 。后主先走青州 , 幼主亦自邺东走 , 又禅位给大丞相、任城王高湝 , 以“太上皇”为“无上皇” , 幼主为“守国天王” 。不数日 , 父子俱为周将尉迟纲所执《北齐书》卷8《幼主纪》 。
第五个太上皇宇文贇
北周宣帝宇文贇 , 大象元年(公元579年) , 21岁 , 传位给年方七岁的皇太子衍 , 下诏曰:皇太子衍 , 地居上嗣 , 正统所归 。远凭积德之休 , 允叶无疆之祚 。帝王之量 , 未肃而成;天禄之期 , 不谋已至 。朕今传位于衍 。乃眷四海 , 深合讴歌之望;俾予一人 , 高蹈风尘之表 。万方兆庶 , 知朕意焉 。可大赦天下 , 改大成元年为大象元年《周书》卷7《宣帝纪》 。
于是 , 自称“天元皇帝” , 所居称天台 , 皇帝衍称正阳宫 。朝廷政事 , 乃由宣帝宇文贇处分 , 翌年死 。“天元皇帝”与“太上皇帝”名虽不同 , 但实质却是一回事 。
第六个太上皇李渊
唐高祖李渊 , 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兴唐代隋 , 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 , 秦王李世民以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同谋害己”为借口 , 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 迫李渊下诏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 , “继统万机 , 大赦天下” 。八月 , 李渊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李世民 , 是为唐太宗 。尊李渊为“太上皇” , 徙居弘义宫 , 改名太安宫《旧唐书》卷1《高祖纪》 。
第七个太上皇李旦
唐睿宗李旦 , 早在武后则天临朝时 , 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 , 而被立为皇帝 。武则天以“周”代唐 , 自称则天皇帝之后 , 李旦降为皇嗣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 唐中宗自房陵还 , 李旦“数称疾不朝 , 让位于中宗” 。则天遂立中宗李显为皇太子 , 封李旦为相王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 , 唐中宗李显为韦后及安乐公主所弑 , 韦后临朝 。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率兵讨乱 , 诛韦后及安乐公主 , 于是睿宗李旦即皇帝位 , 立临淄王李隆基为皇太子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 , 李旦“传位于皇太子 , 自称太上皇帝 , 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 , 自称曰朕 , 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 , 并自决之 , 其处分事称诰、令 。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 , 自称曰予 , 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 。其处分事称制、敕”《旧唐书》卷7《睿宗纪》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秋七月 , 太上皇诰曰:“朕将高居无为 , 自今后军国刑政 , 一事以上 , 并取皇帝处分 。”于是归政于皇帝 , 是为唐玄宗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 太上皇帝李旦死于百福宫 , 终年55岁 。
第八个太上皇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既久 , 欲传位给太子李亨 , 杨国忠等甚惧 , 使杨贵妃衔土折哀 , 乃不果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之乱 , 玄宗李隆基避乱至马嵬 , 太子李亨从行 。父老请留太子讨贼 , 玄宗许之 , 遣寿王李瑁及高力士谕太子 , 太子乃治兵于朔方 。因裴冕、杜鸿渐等请 , 太子李亨遂即位于灵武 , 是为唐肃宗 。尊玄宗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 遣使奏闻《旧唐书》卷10《肃宗纪》 。。玄宗遣韦见素、房琯、崔涣奉皇帝册书至灵武 。册命曰:“朕称太上皇 , 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 , 后奏朕知 。候克复两京 , 朕当怡神姑射 , 偃息大庭 。”《旧唐书》卷10《肃宗纪》 。肃宗克复两京 ,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 , 迎玄宗归 。至咸阳 , 备法驾于望贤驿 , 玄宗御楼 , 肃宗紫袍望楼拜舞 , 玄宗下楼抚肃宗 。肃宗泣辞黄袍 , 玄宗自为衣之 。肃宗伏地固辞 , 玄宗曰:“天下人心归于汝 , 使朕得保残龄 , 即汝之孝也 。”肃宗乃受 。玄宗居兴庆宫 。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 玄宗入御宣政殿 , 授肃宗传国受命宝及符册 , 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肃宗又上玄宗尊号曰“圣皇帝”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肃宗病 , 李辅国矫诏迁玄宗于西内 ,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玄宗死 。
第九个太上皇李诵
唐顺宗李诵 , 是唐德宗长子 ,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 以皇太子身份即皇帝位 。但自即位后 , 积疾不复 , 乃立广陵王李纯为皇太子 , 下诏令皇太子全权处理军国政事 。明年 , 顺宗又下诏:“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 , 朕称太上皇 , 居兴庆宫 , 制称诰 。”于是李纯便即皇帝位 , 是为唐宪宗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 宪宗率百官上“太上皇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旧唐书》卷14《顺宗纪》 。。不久 , 太上皇死 , 享年46岁 。
第十个太上皇赵佶
宋徽宗赵佶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 , 以金兵之逼 , 先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 。旋又下诏“内禅”;令皇太子即皇帝位 , 自称道君皇帝 。于是皇太子赵桓登极 , 是为宋钦宗 。尊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 居龙德宫 。靖康元年(1126年) , 徽宗避金兵至镇江府 。金兵退 , 回到京师 。靖康二年(1127年) , 金兵俘徽、钦二帝北去《宋史》卷22《徽宗纪四》、卷23《钦宗纪》 。
第十一个太上皇赵构
宋高宗赵构自元懿太子死 , 没有儿子了 , 便访寻宋太祖七世孙(即“伯”字行内) , 育于禁中 。绍兴二年(1132年) , 得伯玖 , 赐名瑗 , 后加检少保、封普安郡王 。绍兴三十年(1160年)立为皇子 , 更名玮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入侵 , 赵玮随高宗至金陵 。已而海陵王被杀 , 金兵退 , 高宗自金陵归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 , 立赵玮为皇太子 , 改名眘 。“初 , 高宗久有禅位之意 , 尝以谕帝(按即太子赵眘) , 帝流涕固辞 。会有边事不果” 。至是 , 高宗便“内降御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 朕称太上皇帝 , 退处德寿宫'” 。遂遣中使召太子入禁中 , 太子趋避殿侧 , 高宗勉谕再三 。于是 , 高宗出御紫宸殿 , 宰臣奏事毕 , 高宗还宫 。百官移班殿门外 , 拜诏毕 , 复班殿廷 , 内侍掖太子至御榻前 , 即位 , 是为孝宗 。孝宗是时犹侧立不敢坐 , 内侍扶掖至八九 , 乃略坐 。宰相率百官称贺 , 孝宗遽兴 。辅臣升殿固请 , 孝宗愀然曰:“君父之命 , 出于独断 。然此大位 , 惧不克当 。”高宗即驾往德寿宫 。孝宗步送出祥曦门 , 冒雨掖辇以行 , 至宫门不止 。高宗麾谢再三 , 令左右扶还 , 顾曰:“吾付讬得人 , 吾无憾矣 。”左右呼万岁 。自是孝宗每五日一朝德寿宫 , 百官月两朝 。高宗诰每月四朝 。孝宗上太上皇帝尊号曰“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宋史》卷33《孝宗纪一》 。。孝宗终身备极孝养 , 两宫无纤毫间隔 , 至淳熙十四年(1187年) , 高宗死 , 终年81岁 , 凡为太上皇帝者24年 , 孝宗行三年之丧 。
第十二个太上皇赵眘
宋孝宗赵眘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四月 , 因为高宗服丧 , 下诏自今御内殿 , 令皇太子赵惇侍立 。明年二月 , 下诏传位太子 。以德寿宫为重华宫《宋史》卷35《孝宗纪三》 。。这一天 , 孝宗吉服御紫宸殿 , 行内禅礼 , 应奉官以次称贺 。内侍固请太子坐 , 太子固辞 , 内侍扶掖至七八 , 乃即位 , 是为光宗 。但光宗微坐复兴 , 丞相率百僚称贺 , 礼毕 , 枢密院官升殿 , 光宗仍立听 。班退 , 孝宗重新穿上丧服 , 御后殿 , 光宗侍立 , 寻登辇 , 同诣重华宫 。光宗还内 , 即上尊号曰:“至尊寿皇圣帝”《宋史》巷36《光宗纪三》 。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 第十三个太上皇赵惇
宋光宗赵惇自绍熙四年(1193年)七月以后 , 因病不能朝重华宫 。明年孝宗疾甚 , 光宗仍不能朝 。孝宗死后 , 亦不能过宫行丧 , 乃立子嘉王赵扩为皇太子 。赵汝愚密请太皇太后 , 于禫祭日命皇太子即位 , 尊光宗为太上皇 。到这一天 , 众官扶太子入素幄 , 披黄袍 , 太子却立未坐 , 汝愚率同列再拜 。须臾催仗讫 , 百官班定 , 内侍扶掖 , 乃即位 , 是为宁宗 。宁宗诏建泰安宫以奉太上皇 , 自是五日一朝 。寻诏以秋暑太上皇未须移御 , 即以寝殿为泰安宫 , 上尊号曰:“圣安寿仁太上皇帝”《宋史》卷36《光宗纪》卷37《宁宗纪》 。庆元六年(1200年)死 。
第十四个太上皇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的“土木之变”中 , 被瓦剌部也先所俘 。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明史》卷10《英宗前纪》 。 , 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后议者谓时方多难 , 宜立长君 。皇太后也遣太监金英传旨 , 郕王宜早成大位 。九月 , 郕王朱祁钰即帝位 , 是为景帝 。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 , 也先送英宗归 。景帝奉迎之礼甚简 , 将至京 , 始备法驾于安定门外 。英宗自东安门入 , 景帝迎拜 , 英宗答拜 , 各述己意 , 逊让良久 , 乃送英宗于南宫 , 群臣就见而退 。后来 , 群臣请朝英宗万寿圣节及元旦 , 景帝皆不许 。景泰三年(1452年) , 景帝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 , 而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皇太子 。又杀侍英宗之太监阮浪等 。景泰四年(1453年) , 皇太子朱见济死 。景泰六年(1455年) , 御史钟同等请复沂王为皇太子 , 皆被杖 , 并伐南城中高树 , 英宗处境甚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 , 景帝舆疾宿南郊斋宫 , 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英宗复位 。二月 , “废景帝为郕王 , 迁西内 , 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 。不久 , 景帝死于西宫 。英宗下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明史》卷10《英宗前纪》、卷11《景帝纪》、卷12《英宗后纪》 。。这个由于当了也先的俘虏而被“遥尊”为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镇 , 又采取宫廷政变的方法复辟了 。
第十五个太上皇帝弘历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 , 是清朝第六位、入关后第四代皇帝 。在位凡六十年 , 仅比皇祖清圣祖玄烨即康熙皇帝在位少一年 , 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据说 ,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 , 二十五岁的弘历即皇帝位时 , 曾焚香告天:“若蒙昊苍垂佑 , 得在位六十年 , 即当传位嗣子 , 不敢上同圣祖康熙纪元六十一年之数 。”即皇帝位后 , 他曾先后两次密定皇储 , 缄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 , 但因所密定者早夭而未成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又密定以十四岁的皇十五子颙琰为嗣子 , 并隆重地祭告上天和盛京祖陵 。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 , 乾隆帝已经85岁高龄了 。是年九月 , 他召集王公、百官御勤政殿启密缄 , 正式册立颙琰为皇太子 , 以明年为嘉庆元年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 , 举行授受大典 , 太子侍乾隆皇帝诣奉先殿堂子行礼 , 遣官祭太庙后殿 。乾隆皇帝御太和殿 , 亲自将皇帝宝授予太子颙琰 , 太子跪受宝 , 即位受贺 , 是为清仁宗 , 即嘉庆皇帝 。嘉庆帝奉太上传位诏书 , 颁行天下 , 尊乾隆皇帝为“太上皇帝” , 太上以宁寿宫为颐养之所 。太上皇帝有所行幸 , 嘉庆帝必从 。“凡军国重务 , 用人行政大端” , 太上皇均躬亲处理 , 嘉庆帝只能“朝夕敬聆训谕”《清高宗实录》卷1486、卷1494 。
《朝鲜正宗实录》载称 , 太上皇帝弘历曾使阁老和珅宣旨曰:“朕虽然归政 , 大事还是我办 。”转引自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 , 第562页 。而嘉靖帝自即位以后 , 和珅或拟政令奏请他时 , 他却说:“惟皇爷处分 , 朕何敢与焉 。”转引自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 , 第574页 。可见太上皇帝弘历虽然名义上归政于嘉庆帝 , 事实上却大权在握 。嘉庆四年(1779年)正月初三 , 太上皇帝弘历死于养心殿 , 终年89岁 。他在退居太上皇帝以后 , 又训政三年 。
- 蒲松龄的传奇人生
- 三国时期美女貂蝉的人生结局
- 汉朝历史上的京房会算命但也为此丢了命
- 历史上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 郑板桥68个“春”字的《春词》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
- 关于腊月的诗词
- 老北京过年送礼的讲究
- 北京兔爷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