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国家传统工艺名录

2018年5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国共计383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涉及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金属加工、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食品制作、中药炮制、器具制作等14个门类 。湖北省入选其中4大类11项,分别是汉绣(武汉市江汉区)、红安绣活(红安县)、阳新布贴(阳新县)、黄梅挑花(黄梅县)、麦秆剪贴(仙桃市)、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武汉市硚口区)、通山木雕(通山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咸丰县)、孝感雕花剪纸技艺(孝感市孝南区)、鄂州雕花剪纸技艺(鄂州市)、仙桃雕花剪纸技艺(仙桃市)、老河口木版年画绘制技艺(老河口市)、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荆州市) 。
何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
1、汉绣
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 。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一带,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 。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 。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刺绣时需灵活运用各种针法,做到下针果断,讲究图案边缘的齐整即“齐针”,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汉韵,在中国刺绣园地里自成一格,大放异彩 。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
2、红安绣活
是湖北红安一带流行的民间刺绣艺术,其绣品以连袜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 。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代,至明清达于兴盛 。
3、阳新布贴
是流行于阳新县一带的民间布艺 。阳新布贴多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土布为底布,而以鲜艳亮丽的花布在上面贴花,成品具有黑漆点金般的直观效果,色彩和明度对比极其强烈 。布贴的构图自由随意,天上人间、山禽水族集于同一画面,表现不求形似,每以夸张变形手法构象写意,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呈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除此之外,阳新布贴还以细致的刺绣工艺来调和色彩,丰富大块贴布的韵味,精美考究的刺绣纹样和“遇折回转”、绕边细密的针线做工充分反映出民间艺人的独特匠心 。
4、黄梅挑花
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传统民间艺术 。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 。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 。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
5、麦秆剪贴
是传统民间工艺品,又称“麦秸剪贴” 。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抢”等特技工艺,或平贴,或直接用麦秸逐层粘堆而成画面 。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 。嵌贴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 。麦秆剪贴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传入沔阳(今仙桃) 。
6、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
木雕船模是武汉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它创始于清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民国初年宜昌艺人龙启胜开设小作坊从事船模制作,经过传承发展,逐渐形成自具特点的船模技艺,在武汉地区流传 。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 。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髹漆、装配等主要工艺环节,“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艺的精髓,前者将传统的单面梭发展为双面梭和多面梭,要求镂空的花纹清晰匀称且宽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精细异常;后者要求模型造型中规中矩,衔接无缝,活动的部位启动自如 。武汉木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借以认识和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
7、通山木雕
是中国民间木雕的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地处鄂东南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 。通山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境内森林密布,盛产樟、杨、梨、枣、梓、椿等木材,为木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雕刻用材取自当地,以浮雕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自己的技艺体系,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 。
8、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吊脚楼为数根木柱支撑的木瓦结构脚房,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民居,俗称“干栏”、“阁栏”、“干阑”等,建筑学上称为“栅栏式”结构 。咸丰土家族民居吊脚楼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开始大量涌现 。吊脚楼建造从选择屋基、备料、立屋,一直到装饰完毕,都有完备的程序和不同的技法 。特别是“高杆”定位的发明,“穿斗式”房屋构架,“冲天炮”立柱的建造,十分巧妙地的解决了线面、角度、承重等建筑中的难点问题,是几何学、力学的自然运用 。悬空修造的吊脚楼,解放了地面,克服了山地民居建造与狭窄空间地貌的突出矛盾;“翘角桃”的采檐,“龛子”(走廊)的配置,则使吊脚楼的外观形式产生根本变化,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而“看风水”、“拜山神”、“祭鲁班”、“砍梁木”、“说福事”等众多民俗事象在吊脚楼建造中的大量出现,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浓郁的乡风民俗;还有廓栏、门窗、柱础、挑方上的花纹图案,无不生动彰显着咸丰土家族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 。咸丰被誉为“中国干栏第一乡”,全县约有大小吊脚楼群近百个,单体吊脚楼逾万栋,俨然一个吊脚楼的大观园 。
9、雕花剪纸技艺
雕花剪纸是古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表现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纸艺术之长,工艺手法包含“剪”和“雕”两种方式 。以长寿、吉祥、美好、幸福、喜庆为主题,用谐音、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法,表现人们的美好向往 。作品构图精巧,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富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多用作刺绣花样,如鞋花、帽花、枕头花、围兜花,亦用于喜庆活动,作礼花、喜花,表达祝福之意 。我省孝感、鄂州、仙桃等地的雕花剪纸颇具代表性 。先后入选国家“非遗”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
孝感雕花剪纸技艺
孝感雕花剪纸在晋唐时期已成为风俗,至明清时期,孝感剪纸技艺由使用剪刀剪制发展为用小刀刻镂,即用自制小刻刀将纸放在特制的蜡盘上刻镂而成,一次制刻十余张,俗称“雕花”,亦称“刻花”、“切花” 。孝感雕花剪纸合南、北艺术之长,工艺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两种方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内容包含了民俗风情、劳动生产、老幼寿诞、婚嫁喜庆等诸多方面 。作品常以长寿、吉祥、幸福、喜庆为主题,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手法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鄂州雕花剪纸技艺
流行于鄂州,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 。鄂州雕花剪纸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品种,创制过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构图匀称,风格流畅细腻,生动传神,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 。
仙桃雕花剪纸技艺
流传于仙桃市 。据《沔阳县志》记载,仙桃剪纸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 。仙桃雕花剪纸制作时,由艺人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出俗称“花样子”的绣花纹样,雕刻时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 。刻刀多系以闹钟发条和手术刀加工而来,蜡盘则以菜油、白蜡及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构成 。艺人雕出的“花样子”多为“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之类的吉祥瑞庆图案,一般用作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的刺绣纹样 。仙桃雕花剪纸构图繁复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而兼写意、变形而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郁的特点,在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 。
10、老河口木版年画
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一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诞生于湖北老河口,兴于明朝中叶 。老河口木版年画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纹饰繁缛,人物形象夸张,面部表情生动传神 。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故事、传说,也有适应需要刻制的农历、农事谚语、书法条幅等,题材广泛,表现质朴、原始,有着强烈的民族原生态气质 。
11、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湖北的国家传统工艺名录】 是一种民间漆器髹饰传统技艺 。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极高水平,并一直兴盛至清末和民国年间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经历朝历代承传流变,现存的最有特色的则是髹漆彩绘榫卯木雕、金漆盆盘和瓜果甲骨胎漆器三大类 。髹漆彩绘榫卯木雕的制作流程是将整体设计的器物分解成若干部分,先分别雕刻部件,再榫卯组合成整体,最后髹底漆和彩绘,其代表作是“虎座鸟鼓架” 。金漆盆盘包括各种盆、桶、盘、盒、屏、家具等,明清时期畅销国内,远销海外 。瓜果甲骨胎漆器为全国稀有,颇具特色,其中瓜果胎漆器有朱漆葫芦勺、桔柚胎漆器等;甲骨胎漆器则是受古代甲骨占卜影响,由崇尚巫术的楚民制作成占卜法器和辟邪艺术品 。目前仅荆州城区就有漆器作坊近1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