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幢寺

广州海幢寺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的海幢寺,素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 。海幢寺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广州海幢寺其原址南汉时称为“千秋寺”,明末改为寺院,称作“海幢寺” 。清初该寺大规模扩建、遂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 。1932年辟为河南园,1933年更名为海幢公园 。
抗战时期广州海幢寺园内设施为日寇尽毁,抗战胜利后和解放后都对公园进行过多次修葺 。“文革”期间广州海幢寺惨遭浩劫,文物古迹尽遭破坏,各种佛像等艺术精品均无一幸免 。1993年3月起广州海幢寺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并投入近千万元复建了大雄宝殿,重建了天王殿、塔殿、放生池和7层的僧舍、藏经阁综台楼等 。1997年又在大雄宝殿前空地东侧新建一座名为宝严塔的石塔 。
海幢寺千百年来历尽劫难和坎坷,却流传下不少的传说 。其中,有个“十六罗汉像”的传说十分有趣 。
凡是佛寺的大雄宝殿,其正中必须设置三世大佛像,居中为现在世释迦佛,左为过去世阿弥陀佛,右为未来世弥勒尊佛 。其两旁还配有十六尊罗汉或十八尊罗汉,或其他诸天神像 。有的专设五百罗汉列于田字形的各方,如华林寺 。海幢寺大雄宝殿只有十六尊罗汉供奉于两旁,但传说中在过去海幢寺也有十八罗汉 。
罗汉一词为梵文阿罗汉(Arhan)的简称 。据《法住记》所载,奉释迦牟尼佛之命常住于世间守护佛法、救助众生的十六大罗汉,其名称为:宾度罗跋罗惰阇(简称为宾头罗)、迦诺迦伐蹉(简称迦诺迦)、迦诺迦跋厘堕阇、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厘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 。
从汉代传入佛教开始,十六罗汉的数目一直没有变化 。自宋代以后,在十六罗汉后加入《法住记》的作者庆友为第十七罗汉,又重复第一宾头罗为第十八罗汉 。
加上的两尊罗汉,也有另外几种说法,分别是:迦叶和军徒钵叹;多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或降龙和伏虎 。但无论哪一种组合,十八罗汉像都是佛教艺术珍品,是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的结晶 。
关于罗汉形象的描写,在清代张紫峰的诗中得到了精彩生动的描述:
木质金章丈六身,
慈威丰瘦各存神 。
捻珠托钵拈花笑,
抱膝摩肩体态新 。
传说清代时,海幢寺曾有一位住持自恃佛学修炼高深,以大和尚自居,处处炫耀学问,使人望而却步 。某日济公云游路过此地,闻说海幢寺住持为人自大,心想谦虚乃是佛门弟子应有之德,便想戏弄他一下,让他清醒 。
济公的原型为道济和尚(1148—1209),又名湖隐、方圆叟,通称济公、济癫僧 。浙江天台人,俗名李心远,本是疏狂高洁之人,饮酒吃肉,好打不平;对贪官污吏,以作弄严惩为能事,言词尖刻,手法高明,深得百姓喜欢 。后人将其神化,称为济公活佛 。人们把智慧、力量、勇气和伸张正义赋予这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大和尚,据其事迹塑造出一个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
话说济公化作狂僧,疯疯癫癫,衣衫褴褛,满脸污垢,肩背两个破烂的大布袋,来到海幢寺,要求挂单 。寺内和尚见其满身臭气,丑态百出,十分讨厌 。但据寺规,凡外来僧人可挂单三天,因此又不能赶他,只好忍耐下来,等三日后再说 。
济公不肯罢休,仍装癫扮傻,将两个烂布袋摆在大雄宝殿前,对众和尚说:“我要到曲江南华寺,快叫你们住持来,给我挑行李!”
众和尚瞧不起他,学着住持平时高深莫测的样子,取笑道:“本寺方丈德高望重,哪里把你放在眼里,怎么能叫他替你挑垃圾呢?”
“你们不通知他来,我就不走!”济公说罢就在大殿前躺下,呼呼大睡起来 。
骂声、笑声惊动了住持,他走出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
众僧把济公的话复述一遍 。
住持大发雷霆:“你是何方神圣,有何道行,要本和尚替你挑行李?好不自量,也不称称自己!”
济公笑嘻嘻地说:“大和尚,请息怒,和我一起到南华寺看热闹,取取经,对你有好处呀!”
住持说:“你这疯人,不知好歹,你有本事就请两位罗汉替你挑行李吧!”
只见济公真的走到罗汉像前,大声叫喊:“奉本寺大和尚之命,请两位罗汉现出形来,帮我挑此行李,上南华寺去!”
此情此景,更令众僧乐不可支——这疯痴和尚,玩的是什么名堂?
忽见两位罗汉慢慢从座位上挪动,然后跳将下来,立在济公面前,垂首听命 。
随后两位罗汉各背一个布袋跟着济公腾空而起,向北飞去 。此时,住持与众僧吓得目瞪口呆,胆战心惊,连忙伏地叩首不迭 。
不一会儿,济公又现身云中,对住持说:“大和尚好好修行,放下你的架子,才能修得正果 。”言罢,驾云而去 。
住持伏地痛思,过了很久才站起来 。自此便云游他处,潜心修炼,果有所悟,最后不知所终 。
两个罗汉随济公飞往南华寺后,没有再回海幢寺 。故广州海幢寺原有的十八罗汉,少了两个,只剩下现在的十六个 。这就是海幢寺十六罗汉的缘由了 。
当然,以上纯属传说 。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受到教益 。
很多人到海幢寺游玩时,对殿内的罗汉像只有十六个,往往不解其意 。其实,十六罗汉之名,自古所传如是 。海幢寺佛门罗汉的设置,实际上体现了佛学早期风格 。
历史与传说 平南王与海幢寺
现在的海幢寺,佛境与俗世交融,落霞与佛光普照,僧人与游客朝夕相处 。曾有过孩子们的喧闹,老人们的舒适悠闲,现在已变成寺院浓密的香火,这一切显出这亦园亦寺的兼容大度和祥和安谧 。海幢寺除拥有寺、 殿、 堂、 塔、坊等佛教标志性建筑外,还拥有庭、台、 楼、 阁、 轩等大众休憩庭园 。既在世俗之中,也在世俗之外,这正是海幢寺与众不同之处,使更多人,包括虔诚的信众和不一定对佛有领悟的人聚在一块,和谐共存 。这也正是佛的最高境界 。
海幢寺发展扩大为今天的规模,跟清初三藩王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不无关系 。据说尚可喜某日到过海幢佛堂之后,听从海幢寺住持阿字和尚的劝导,建寺竖钟,超度亡魂 。于是藩王牵头,引发当时王府上下、官府内外的募捐热潮 。
康熙五年 (1666)至十八年(1679)间,阿字和尚趁尚可喜等人支持,广结善缘,发动更多人募捐,集资购置寺旁四周余地,进一步扩大了寺院的规模和范围 。
先是由王妃舒氏(尚可喜之妻)捐建大雄宝殿 。
平南王尚可喜本人则捐资建天王殿 。
总兵许尔显捐资建韦驮殿、伽蓝殿 。
广东巡抚刘秉权捐资建山门 。
其他人等,也不甘人后 。
续后相继捐资建成的有:丛现堂(光绪四年,即1878年改为还近堂)、香积厨、大悲阁、药师佛母堂、西禅堂、镜空堂、松雪堂、幢隐庐、惜阴轩、就树轩、静观楼、闻清钟阁、地藏阁、悟闲堂、画禅堂、诸天阁、塔殿、云水堂、客堂、库房、经坊、斋堂、 持福堂、 普同塔等建筑 。始初的佛堂、 准提堂也被改为客堂,环以回廊,以增壮观 。
其间庙宇尽用绿色琉璃砖瓦盖顶,均由平南王尚可喜之妻舒氏布施 。这是当时最为华丽名贵的建筑材料,显赫的王府也不见得使用,可见这里是用尽世间的排场 。
平南王尚可喜之所以做善事,据说是因为他攻陷广州时屠城十日,亡者数以万计,所到之处,几乎是清市清巷,尸横遍地,珠江水面血流成河,河水终日不清,阴霾污浊不散,成为广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劫难,尚可喜因而也噩梦连连,终日不得安宁 。后来他到佛堂和住持阿字和尚见面后,始有所悟,想为自己所作之事做些弥补,于是听从住持的劝导,牵头扩建海幢寺,以超度亡魂,祈求心理安慰 。
鹰爪兰香四百年
“鹰爪兰,其枝蒂如鹰爪,长有花六瓣,两台,他处未见,亦异种也 。”这是清代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的描述 。
据植物学花卉资料介绍,鹰爪兰,又名鹰爪花,番荔枝科,鹰爪属,为热带半蔓性芳香花木 。它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地区;印度、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栽培或野生 。
鹰爪兰为攀援灌木,叶互生,如蒲桃面略大,长两寸 。花1—2朵生于钩状总梗上,花六瓣,上阔下尖,曲如钩,俱内向,绝肖鹰爪倒垂,淡绿色,将残则淡黄色,有芳香,花期一般为每年1—8月;瓣落子结,果圆卵形,略似橄榄,但小一点,生青熟黄,果期为每年5—12月 。枝条蔓衍如龙蛇,宜作花棚、花架、花墙等 。花含有芳香油,可用于做高级香水、化妆品,根可药用 。
“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之说,在广州民间流传,咸谓海幢寺始建之前,鹰爪兰已在该地生长 。
鹰爪兰的传说
关于海幢寺内的鹰爪兰,有许多传说 。
据说明朝末年,广州河南有个叫郭龙岳的富商,居住在今海幢寺一带,他家的花园就是南汉时期千秋寺的旧址 。郭龙岳生性暴戾,对家中仆役更是苛刻 。一天,婢女兰香在井边洗衣服,忽见郭龙岳匆匆而来,说他衣服内有个翡翠玉扣忘记拿起,呵斥兰香赶快找回来 。兰香惊恐地说:“老爷,这里所有衣服都找过了,真的没有玉扣呀!”郭龙岳即诬说兰香偷走了他的玉扣,不由分说,对兰香拳打脚踢,一连几天严加拷问,百般折磨 。兰香受辱,含冤难诉,走投无路,走进花园投井自尽了 。过了两天,才被人们发现 。
以后,郭府家人都说经常在晚上梦见兰香 。有人梦见她在井边洗衣服;有人梦见她在后花园浇花;还有人说每当刮风下雨雷鸣电闪之际,兰香便从井里腾空而起,化作蛟龙飞去 。众说纷纭,郭府上下人心惶惶,郭龙岳更是恐慌不安,最后干脆吩咐把井填了 。
不久,井上长出一棵鹰爪树,日渐长大 。郭龙岳目睹这一情景,忐忑不安 。
鹰爪树越长越大,香气浓郁,绿叶婆娑 。而郭府却日见衰落,一蹶不振 。富商本人最后死于暴病 。这验证了佛家的因果报应说 。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鹰爪兰是印度商人所赠 。
相传粤地某富商携资到东南亚一带做生意,好与当地豪商交往 。印度一商人欠其千金,他即将回国时,也不急于讨回 。
这件事让印度其他商人知道了,纷纷指责该商人不守信诺,但粤商却淡然置之 。回国之时,这名印度商人十分感激,送上一份礼物,对粤商说:“十分感谢你的深情厚谊,没有责怪我 。贵国虽远隔山海,你到我处做生意,却重情义,视金钱如身外之物 。我看你乃是有缘之人,愿将祖传佛花送与你以作为报答 。”
说罢,他拿出枯木一枝,送与粤商,粤商欣然接受 。
临别时,印商赠言:“百粤乃福地,宜有福人,归而栽之,必有奇效 。”
粤商回国后,即在后来落成的海幢寺之地种下枯木 。经过悉心培植,没多久便芽萌花发,芳香四溢 。以一木之微,跋涉重洋,移根栽种于后来的海幢古寺,得以存活,得来不易,这真是与佛有缘了 。但这时仍不知其名 。
及后,在光牟和尚募缘建寺时,信众慕名而来观赏,问及花名,大师说:“这是远渡重洋从西方古国引渡回来的奇花异草,其形状如鹰爪,就叫鹰爪兰吧!”从此沿用其名 。
相传平南王尚可喜久闻其名,下令裁去鹰爪兰一段,准备移植于他的行宫 。但不数日即萎谢,令尚可喜十分懊恼 。
民间中还传说以前有一条乌龙(海幢寺后园是乌龙岗)常出入古井中,兴风作雨,为患于人,后有高僧用法术将其制服,收入井中,乌龙心有不甘,伸出其爪,化为鹰爪兰 。
实际上,海幢寺始建于明末清初 。建寺之前,该地为富商郭龙岳的花园 。当时,僧人池月、光牟二人向园主郭龙岳募缘得地建佛堂、准提堂各一座,取名“海幢”,取自佛经中“海幢比丘在昔能修习般若波罗密,入百万阿僧祇劫,了无障碍”之意 。这就是最初的海幢寺了 。
【广州海幢寺】 鹰爪兰树自移植长在佛屋旁边后,颇受香客称赏 。僧人在其四周加上护栏,倍加保护 。鹰爪树历经400年,虽曾萎缩,但现在已是根深枝茂,绿叶葱茏,艳如美玉,花香犹浓,成为海幢寺内特别的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