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沙河丧葬风俗


邢台沙河丧葬风俗

文章插图
【邢台沙河丧葬风俗】 丧葬俗称“过白事” 。旧时普遍实行土葬,用棺材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 。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 。近年来,推行殡葬改革,号召实行火葬,提倡开追悼会 。禁止大操大办 。然而大多数地区仍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
初终
亲人病危、昏厥,晚辈手持亲人所穿的鞋,上房沿摔打呼唤:“爹(娘)穿鞋!爹(娘)回来!”俗称“叫魂儿” 。此俗认为亲人灵魂尚未走远,还能唤回 。亲人去世后,要趁身体尚热给死者沐浴更衣,边穿边呼唤亲人穿衣,伸手,登鞋……并用手将死者眼闭上,嘴合拢,谓“整容” 。找中间有方孔的古铜钱,用红线穿其孔,打结,塞入死者口中,再把丝线系在死者两耳上,此所谓“噙口钱” 。烙薄饼,分几个一组,连同部分麸皮,分别装入死者两袖内,用生麻绑住,传说这些麸皮、薄饼是专供死者灵魂过蚂蚁山而准备,不然会多受折磨 。死者多放在门板上,面盖白布,头枕事先用麦秸装好,刺有雄鸡图案的“长鸣鸡枕”,枕边放谷草,谓“招魂草”,草边放白纸剪成的“拾魂幡” 。之后烧纸焚香,家属号啕大哭 。门前插白幡,以示乡邻 。
报丧
报丧也称“通丧” 。老人死后,孝子遣人持孝布向亲友报告死讯、死因及葬期,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友要及时奔丧,吊丧,问明死因,灵前跪叩,出嫁的女儿是一路哭着而来 。
哭悼
亲友奔丧,要携礼吊丧,叫“上祭” 。礼品有:点心、油果、白面馍馍、寿桃、布幛、金斗、银斗、摇钱树、现金、挽联、花圈等 。并在其上书祭者姓名 。亲友来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谓“陪孝” 。孝子送孝帽、孝衣,为“破孝” 。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 。死者儿女、妹妹破“大孝”(约两丈白布) 。侄儿、侄女为“小孝”(约6尺白布),其余为花花孝(约一尺白布),孝子贤孙所穿孝服,不锁边,毛处外露,没有扣子,制作粗糙 。腰系麻丝,拖拉着鞋子,谓“披麻戴孝” 。前来吊丧之人,需戴孝哭丧,男子吊丧,跪叩,连哭三声,没有词;妇女哭丧,涕泪交流,嚎啕大哭,有调有词,谓“嚎丧”,该哭的人不哭,被认为不知礼,不孝顺 。
守灵
亲人亡故,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坐凳子及高处,日夜不离棺材,谓“守灵” 。死者头前置一盏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灯,为“长明灯”,还放有祭果、薄饼及一个瓦盆(俗称“老盆”),“老盆”底部要钻眼,有几个儿女钻几个眼,顺序由长到幼 。传说钻眼是因为死者魂人阴府,要喝“迷魂汤”,将“老盆’钻漏,汤则自流,其灵魂也就不会着迷 。孝子不断在“老盆”焚香烧纸 。老盆旁放一只碗,俗称“遗饭碗” 。孝子用餐务必先向“遗饭碗”里盛添少许,出丧时置篮内,放坟头上 。死者停丧分“排三”、“排五”、“排七”,即从亡故之日算起,按停丧天数三、五、七天 。停丧缘由,一是为亲人吊丧,瞻仰遗容,二是农家认为,阴司“小鬼”往往有“误拿”,停丧三、五、七日,如“小鬼”误拿,死者灵魂会被放回 。守灵的孝男孝女每天一早天未明大哭一场,客人来吊,也陪着痛哭 。
入殓
入殓又称“殓棺”,“合棺”,即将死者装入棺材 。殓棺时间往往在送葬头一天 。其过程是:先将棺底用石灰铺上薄薄一层,按死者的年龄向棺底抛撒钱币(古币或现在的硬币,也可是类似古币形状的纸钱) 。再将五谷(麦、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孝男孝女取净棉絮蘸水为死者擦洗面部,谓“净面” 。之后置人棺中 。殓棺结束,夜深人静之时,孝男持纸扎的“送魂马”和“牵马童子”至村外,将其焚化,并默念“亲人走哇”、“亲人走哇”,此俗称“送魂” 。
出丧
出丧是殡葬仪式最热闹的一天 。是日,送殡亲友汇齐,响器班吹吹打打,哭声连成一片 。中午饭后,炮声隆隆,乡邻抬棺上车,称“起灵” 。孝子持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长幼罗列,用白布拉灵,其他亲眷、亲友依次按辈份,亲疏排列于后 。首先,大孝子端“老盆”伏在地上,面向灵柩,将其摔碎.农家认为,谁摔盆谁继承家业,老盆即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好 。随后,送葬队伍出发,挎蓝(内放遗饭碗)小孩在前引路,吹歌班及旗牌执事随后,男眷步行在灵柩前,女眷在灵后或骑马或坐车,浩浩荡荡,绕街出村 。至墓地(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将棺木置入墓穴,唤死者儿女调正向口(棺材大头所向位置),放“长明灯”于棺前,棺上放“阴阳瓦”(瓦上写死者姓名,字、生卒年月),孝子绕墓穴分左右各转3圈,向墓穴扔土,烧“回头纸”,向乡邻亲朋叩首感谢,众人散开,将死者掩埋,堆起坟头,出丧结束 。
守孝
老人亡故,谓“孝子帽压住了头”,从掩埋至“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不理发刮须,每隔七天,带鞭炮、纸箔 。香、烛、馒头,到坟前祭典,谓“烧尽七纸” 。守孝当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彩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