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内丘牛王庙会

每年三月十五日 , 牛王庙会期间香客云集 , 灯笼高高挂起 , 大戏连台 , 好不热闹 。
牛王庙位于邢台内丘城西13公里王交台村南一土丘上 , 小马河上游 , 有三圣庙一座 。它大殿中间供奉着牛王、五道、土地三位神仙(民间也称三圣) , 牛王居中 , 五道在左 , 土地在右 。三圣下边是牛王爷的两位助手 , 左边是专司牛马等牲畜疾病的专职兽医赵医生、右边是专司放牛、训牛的牧童小张 。据当地老百姓讲 , 牛王原是一名道士 , 因看重这一风水宝地 , 长期在此修行 , 尤其对牛马等牲畜情有独衷 , 关爱有加 , 老百姓经常请他为牲畜治病 , 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 , 其死后被奉为牛王 , 并在此建庙祭祀 。
在牛王庙的右前方有一座古戏楼 , 是人们为感谢牛王爷的大恩大德 , 庙会期间唱戏用的 。据王交台村上岁数的人介绍 , 过去在戏楼的对面还有三间小庙 , 里面供奉着“行驶牛王” 。说起这个戏楼 , 可是当地的一大宝贝 , 老百姓流传着一句歌谣:“从南京到北京 , 只有这里的戏楼挂照棚 。”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戏台和照棚紧紧连接在一起组成戏楼 , 如果在照棚四周垒上围墙 , 就与完整的现代剧场没有什么区别了 , 可以说它是现代剧场的前身 。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 , 由戏台、照棚两大部分组成 。戏台又分前台、后台和台底券洞 。后台三面有墙 , 正墙上方有一圆孔 , 有通风排气照明的功能 。戏台中间有两根立柱 , 可拉幕帐 , 将戏台分隔成前后台 。前台三面开敞 , 面积大于后台三倍 , 呈“凸”字形状 。台口有四根汉白玉石柱 , 一字排开 , 中间两根间距较大作为演出正面 。台底有一南北走向券洞 , 券洞用青石和灰砖砌成 , 南端留门可进出 , 北端地面留口 , 平时常用石板掩盖 , 雨季时敞口排水 。券洞不仅作为排水隧道 , 而且兼有台上配音、台下消音、通风降温等多种功能 , 既是扩音器 , 又是空调机 。牛王庙及戏楼能保存下来与这个券洞有很大关系 , 因为牛王庙及戏楼就建在土丘之上 , 如果土丘四方出水 , 那么经过几百年的冲刷 , 土丘早就不复存在了 , 关键在于整个土丘只有券洞一个出水口 。
历史渊源
牛王庙始建年代不详 , 据王交台村的王氏家谱记载 , 公元1672年(康熙十一年)王家由山西省落平县(今昔阳县)迁至直隶省内丘县交台村 , 至第三代王兵印克勤克俭 , 日渐兴隆 。第四代王天德作为会首曾对牛王庙进行重修 , 据此推断牛王庙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存在 。据碑文记载 , 在清乾隆、嘉庆、道光、民国五年、公元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都曾对牛王庙及其戏楼进行重修 , 可见当时牛王庙香火极旺 。
相关传说
【邢台内丘牛王庙会】 关于牛王爷显圣的故事当地流传很广 , 最著名的有二:其一是牛王爷冷水显圣的故事 。冷水村位于临城县南部 , 与内丘县为临 。传说 , 有一年冷水村一户人家的牛得了大病 , 奄奄一息 。正当这时 , 一位道士打扮的江湖郎中路过此处 , 对人们说:“此牛并无大病 , 三服药即可治愈 。鄙人姓赵 , 家住内丘县王交台村 , 如治不好可到王交台找我 。”村民按此人的处方抓了三服药 , 煎好后给牛灌下 , 不消三日 , 此牛果如先生所说 , 站了起来 。为表示谢意 , 牛主人专门从冷水村赶到王交台村 , 在村里一打听 , 王交台根本没有姓赵的 。正当他失望之际 , 一老者说:“可能是牛王爷显圣 , 专门委派赵医生前去为你的牛治病 。”此人到牛王庙一看 , 果见里边供奉的赵医生与给自己牛治病的赵医生相貌、打扮一模一样 , 于是顶礼膜拜千恩万谢牛王爷及赵医生 。为感谢牛王爷的大恩大德 , 祈求一方牲畜平安 , 冷水村群众自愿捐资 , 模仿王交台村的牛王庙 , 在冷水村也建了一座牛王庙 , 并将三月十五定为庙会 。至今 , 冷水村的牛王庙香火依然很旺 。
其二是牛王爷护柏树的故事 。传说日本侵略中国期间 , 准备在王交台村南的山岗上建一座炮楼 。在木料的选择上 , 看重了牛王庙的柏树 , 正着手命人上去砍伐 , 日本人骑的马、拉车用的牛全都病了 , 躺在地上起不来 。当地一位颇具影响的“仙人”对他们说:“你们触动了神灵 , 那是牛王爷在惩罚你们 , 要想治好你们的牛马 , 除非到牛王庙焚香祈告 , 给牛王爷赔礼道歉 , 并保证以后不再打牛王庙柏树的主意 。”日本人按照“仙人”的指点到牛王庙焚香祈告 , 他们的牛马果然逐渐好了起来 。自此 , 日本人再也不敢打牛王庙柏树的主意了 , 这些古柏才能保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