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文章插图
内丘县岗底村位于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属河北省内邱县管辖,南连邢台县,西临山西省昔阳县,北靠临城县 。隆昔公路与邢昔公路连接线在这里交汇,白鹿角川与摩天岭川两条山川河流在这里汇集 。岗底村位于侯家庄乡,是乡政府所在地 。东距白塔村1千米,南距邢台县宋家庄乡北店村1千米,西距侯家村0.5千米,北距鹿峪村7千米 。岗底村总面积8600亩,其中山场面积达8000多亩,山间耕地180亩,种植果树5500亩 。
岗底村有三沟、二峪、一面坡之称;三沟指村后沟、托磨沟、窑沟,两峪为全房峪、葫芦峪,一面坡即为北坡 。村域的山地海拔高在530-1134米之间,山谷中林地庇荫,在坡地上灌木丛生,沟坡谷中林地面积大,乔木林、经济林、灌木林、灌草丛生长状况好,植被结构好 。山地苹果、板栗等植物生长茂密 。沟谷中因水土湿润有利于树木的生长,栓皮栎、刺槐、油松、龙须柳、国槐、杨树、柿树、泡桐等十多种树木生长旺盛 。山间沟谷中随处可见溪水,林中各种鸟类飞来飞去,松鼠在树干上跳跃,山间气侯清新、清爽、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为丰富 。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文章插图
一、村庄历史
岗底村原名称皇庄,皇庄的得名有一个美好传说,说唐或宋时期,有一位皇帝在此建立了行宫,后人称皇上住过的地方为皇庄,并在这里居住下来 。因这里的环境好,住在这里的人们都活大年纪,人们还给这里取了长寿庄 。由于地势窄小,后来人们为了生活方便迁移到太行山脉的九龙岗山脚下并得名岗底 。岗底村现有住户215户,706口人,主要为杨、王、安三大姓氏,其中杨姓占68%,王姓为21%,安姓7%,其他姓氏有桑、刘、赵等 。
邢台各县村庄有很多与永乐年间移民有关,关于永乐移民,根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明代初年,洪武至永乐年间共有十次移民,其中在洪武年间有四次,即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洪武三十五年九月 。永乐年间有六次,即永乐二年九月,永乐三年九月,永乐四年正月,永乐五年五月,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四年十一月 。移民自山西移往北平府、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是明朝移民的重点地区,移民以永乐年间为最多,洪武年间次之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姓,源自姬姓,得姓氏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 。在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西杨家庄迁移到临城县石城一带 。后来枝脉繁盛,分派外迁,其中一枝迁到了岗底村 。自始祖迁至岗底后,杨氏在此已发展为四门,传至十四世 。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文章插图
岗底村在1949年代之前,除少数人外大多数村民很贫穷,当时岗底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九龙岗下穷山庄,穷傻愚名传四方;糠菜树叶半年粮,光着脊梁睡土炕;三沟两峪一面坡,八千亩山秃又光;三年五载不断灾,年复一年度时光 。解放后这种贫穷的日子逐渐得到了改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村委以科技为力量,抓荒山治理,按照“五统一分”(即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服务、统一检查验收,治好后实施分户管理)的治山模式,以“山脚种植苹果、山腰种植板栗、山顶发展灌木丛”为构想的进行防沙土流失的治理工程 。为了防止山洪,村子发动村民用石头建城拦水大坝,这条大坝被村民自豪称之为“岗底长城” 。内丘县委、县政府为“岗底长城”立碑纪念 。碑文写到:“岗底长城是岗底村艰苦创业一段难忘之历程,亦为岗底人自强不息精神之凝铸,其功业与山水竞美,与日月同辉 。为世代弘扬岗底人之精神品格,故勒石以纪之 。”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文章插图
二、建筑文物
岗底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民居建筑带有明显的山村风格 。所建的房屋依山而建,根据地势开辟吉地居住 。现传统村落共保存较完整三个区域 。有两片建筑群在皇庄湖的托磨沟内,另一片在今天的岗底村内 。
村子的民居以当地的石料为建筑材料,一般的民居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垒砌成墙 。较好的房屋对石料的表面进行较细致的加工,使墙体表面较为整洁光滑 。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文章插图
因山区居住面积所限,村子的院落多为单进式院,有的利用了山地环境,在坡地利用高差建房,形成上下两进的院落并且非常美观,这样的建筑本体形成了高低错落远近有致的景观 。院落与院落间也曲折有向,前后呼应,用小石板路或小巷连接在一起 。
房屋多进深一间,面阔三间或五间,两侧建有厢房,功能以厨房或储物间为主 。房屋多为平顶,顶以三合灰夯实,在夏秋两季可以成为收获粮食的场所 。大门为传统的样式,用青砖砌成上有盘头,盘头上有砖雕刻有吉语或图案,如团寿、人物、八仙等 。窗户有长方形和拱券形两种,窗内装饰有木质窗棂,样式有繁有简,为山区农宅的常见式样,如方格窗、灯锦窗、一马三箭窗、斜方格窗 。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文章插图
在古称皇庄,俗称长寿庄的地方,村落背山而建座落于山坡地上,山溪环绕着院落,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自山谷拾级而上可以进入宅院,院墙以乱石垒砌,自然而古朴还爬满了青滕,院落之间以石台阶相连,上下错落,弯弯曲曲,院子里放置传统的石磨、石碾,有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具,还长满了各种花草和瓜果,在此不仅可以体验农家的生活,还别有一番古意让你留恋忘返 。
村落建筑中有宗教文化色彩,在迎门的地方有神龛,主人供奉着宅神和土地等,在院落的边缘或村外也供奉着神祗,有土地、玉皇、奶奶、山神等 。
三、传说故事
在岗底村有许多美好的传说故事 。
相传在某朝某代,有一位皇帝自中原到山西去,路过九龙岗,看到这里的风景好,是一个好风水的地方,山峰绵延如九条巨龙盘居山中,山中还有成群的野鹿,这个皇帝就非常的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停了下来,在九龙岗下驿站住了下来 。皇帝走后,人们纷纷来到这里,都想粘粘皇帝的龙气,辟开居住并聚居成庄,人们还为这个村庄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为皇庄 。皇庄村的环境吁带状,分布在托磨沟中三个地方,现在托磨沟外侧的村庄地方,岗底人在此修建了皇庄湖水库,在上面还有两片古老的村落,虽然人口不旺,但祖祖辈辈均在八、九十岁以上,年龄最长可达105岁 。这也就是当地人称为长寿庄的地方 。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文章插图
岗底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岗底的沟谷中在古代时有成群的野鹿,而且还有珍惜的白鹿 。至今在岗底不远的地方有鹿峪和白鹿角等与鹿有关的地名 。相传,在唐代或宋代,一个皇帝得了怪病,需用白鹿血医治,便派太子带人出宫寻找白鹿血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长寿山中发现白鹿,为跟踪寻找白鹿获取鹿血,太子下令在托磨沟安营扎寨 。安下营寨后,太子与随从人等天天在山中翻山越岭寻找白鹿踪迹,日落回营安歇,终于有一日翻过托么掌,在鹿峪沟发现了白鹿,一拨人马围追堵截,但因山陡林密,无法接近白鹿,白鹿冲出鹿峪,沿川而上,在距鹿峪口西捕获了一只鹿并割角取血(白鹿角村名亦来源于此) 。太子带白鹿血回朝,治好了皇帝的怪病 。皇帝为感谢白鹿也来到了这里,后来人们称皇帝来过的村庄为皇庄 。
关于白鹿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
当时岗底一带古树参天,山泉密布,百花争艳,祥云飘飘,犹如人间仙境一般 。山上有成群成群的白鹿,因此这里的山又叫白鹿山,山上的白鹿有的修行几千年已得道成仙,成仙的白鹿时常变成白发老人,云游四海 。

河北内丘岗底村文化

文章插图
说唐代的某一天,白鹿大仙云游到长安,看见皇宫被一团阴霾笼罩,而且还透出阵阵杀气,于是踩住云头仔细观察,看到西宫娘娘和国舅正在密谋,想利用皇上病重之机篡权夺位,白鹿大仙赶忙给唐王托梦 。正在昏睡之中的唐王,朦胧中看见一个身着白衣留着长长白须的神仙飘飘而来,站在龙床边说:“白鹿山寿比南山,白鹿血灵似仙丹,皇家子含辛茹苦,救父龙王体可安 。”这时的唐王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心里想问个明白,便伸手去抓大仙的手,可是一把没有抓住,只见白鹿大仙飘然而去 。唐王醒来后方知刚才是在梦中 。此时,西宫娘娘和国舅前来问安探病,国舅上前奏道:“皇上龙体欠安,为臣十分焦急,一直在想方设法寻求灵丹妙药,以求龙体早日康复 。”国舅这番话正好和皇上做的梦吻合在一起 。唐王一听很高兴,说道:“朕刚才做了个梦,梦见一位大仙,说能治好朕的病,留了四句话,你们不妨按照大仙的指点,去寻找白鹿山 。”站在一旁的皇太子说:“儿臣愿为父王去寻求灵丹妙药 。”西宫娘娘的儿子怕哥哥抢功,赶忙说:“为了父王早日康复,儿臣也愿前往白鹿山 。”两位皇子为此争执不下 。这一下可急坏了西宫娘娘,她本来是想以外出寻找灵丹妙药为借口,把皇太子支出宫去,再寻机谋害皇上,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如果皇上真要把自己的儿子派出去,岂不打乱了计划,坏了大事 。西宫娘娘见此状马上说道:“小儿年幼,还是让皇太子去吧 。”于是唐王就命皇太子带领人马去各地寻找白鹿 。
白鹿古时被称为瑞兽,宋代《太平御览》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 。”但是真的要找到白鹿,真比登天还难 。白鹿哪里有?白鹿山又在哪里?唐朝国土如此之大,怎么个找法呢?皇太子请求唐王下了一道号令天下寻找白鹿的圣旨,皇太子奉旨而行,历经千辛万苦,几乎踏遍了华夏的大部分疆土,最终,在邢州境内西部的白鹿山发现了白鹿,皇太子急忙率兵追赶,一直追到白鹿角才捕捉到一只白鹿 。皇太子非常高兴,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唐王服用白鹿血后病情大见好转,听说皇太子在寻找灵丹妙药途中经历了诸多苦难,忠孝之心可嘉,便重加赏赐 。皇上龙体得以康复上朝执政,西宫娘娘的阴谋未能得逞,使大唐兴盛得以延续 。
后来,人们将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把皇太子发现白鹿的地方起名鹿峪,把捕捉白鹿碰掉鹿角的地方叫做白鹿角 。明末清初,人们把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编成戏剧,取名《白鹿缘》,这部戏一直深受山区人民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