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农家吹风工具:老风箱

老风箱,也叫“风响”,是传统农家的老家当,是大户人家生活的必需品 。家庭生火做饭助燃的老风箱小一点,铁匠铺使用的风箱要大得多 。
风箱是由木箱、活塞、拉柄、活门、出气孔组成,方方正正的木箱,长长的拉柄,玲珑乖巧的两个活门 。推拉拉柄时,用绑缚的鸡毛做成的活塞来回地压缩空气,将鼓起的空气缓缓地送入灶膛,前后的活门也有节奏的闭合 。
制作老风箱,第一道工序是选料非常的讲究,木材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着风箱的质量,而挑选好的木材则是制作一个耐用风箱的基础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烘烤、切割,然后进行组装制作 。在组装制作过程中不会用到一个钉子,而是沿用祖传的制作方法,用卯榫契合而成,这样做出来的风箱更加的结实、耐用 。要做一个木制的长方体空箱子,箱子一头纵向穿入两根木条,木条在箱子里的一端固定着一个木板,木板四周缚着鸡毛,好让木板的四周与木箱的内壁之间贴得更紧,俗称“毛老头” 。
木条在箱子外的一端连接手柄,木箱一头下部开有进风口,装着能够封堵和打开的“小舌头”(小木片),木箱下部一侧开有出风口,装上送风筒,通过灶壁入口通向灶膛 。拉动手柄,木条带动“毛老头”来回抽送,产生的风被送进灶膛内,柴火便会燃烧得更加旺盛 。由于“毛老头”与木箱内壁产生摩擦,一段时间后上面的鸡毛就会脱落,鼓风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此时,便需要更换鸡毛 。维修“毛老头”一般在春节前进行,“勒”上新鸡毛的风箱,风大声响,伴随着这“啪嗒啪嗒”的声音 。
光阴转瞬即逝,当年的日用品已成为历史文物 。农村已难觅风箱的踪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鼓风机 。
风箱是谁发明的,已无从查考 。听说远古时,先人们都是用竹筒子吹火,用树叶子扇火的 。后来发明了橐(亦称橐龠),是用牛皮制造的风袋,用来鼓风 。据史料记载,橐于战国时代已经存在,汉代典籍中论及橐龠者甚众 。《 老子?道经》用橐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他说,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吗?虽然它空,却不会穷尽 。
活塞式风箱始见于明代,明·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 。但也有人考证,双动式活塞风箱宋朝就有了 。
做风箱必须用柳木,因为柳木不但有弹性,而且性软、不裂、耐磨 。最好的风箱应该是柳木箱、枣木杆,杆的作用是牵动“猫耳头” 。所谓“猫耳头”,即“活塞”,此处它是一块立在箱内可以来回活动的长方形夹板 。为了不漏气,风箱扇的大小尺寸,几乎和风箱的内腔差不多大,四周还要用牛筋绳紧紧地箍着一圈鸡毛 。软软的鸡毛既不影响风箱扇的推拉,又能起到密闭的作用 。
风箱共有三个活门,前后各一个,很小,像个小窗口 。活门的“门儿”是用小薄木板制作的,挂在窗口上,吸风时能张开、推风时能合紧 。把产生的气流压向一隅,然后通过风道送出去 。
【传统的农家吹风工具:老风箱】 风道,方型,在箱底一侧 。俗称“老鼠洞”,两端留有风口 。风道出口处还有一个可以左右摆动的活门 。
拉风箱既是个体力活还必须讲究技艺 。有时风箱要轻拉慢送,叫游火;有时要急拉狠送,叫赶火 。大锅里水未开要赶火,蒸饭时气圆了就要游火 。特别是刚生火时,在灶膛内点燃引柴,只需轻轻拉动风箱把柄即可 。如果风一大,很容易将火吹灭 。随着柴草的点燃,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火候 。一般情况下,即便看起来拉的自由欢畅,其实也挺费力气的 。
现在的儿童根本不知风箱为何物,想看风箱只能去博物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