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鞍子是驴、骡、马皆用的驮运工具 。主要是木、皮、棉的组合物,部件有鞍鞒、皮垫板、棉絮垫、辍胸带、尾揪带、盖尾和纣棍等 。
鞍鞒为木质,是用两根鞍鞒、两根驮梁、四条鞍腿、两块驮板,榫铆套装订制而成 。鞒梁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高约二寸的两根木梁,上下稍弧弯,两头向下弧圆;驮梁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高约一寸多的两根木条,相距约五寸,平行,两头垂直榫铆套装于鞒梁的中部;鞍腿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厚约一寸多,稍弧弯的四根木条,上头榫铆套装于鞒梁两端的下部,下头用两根木条分别前后横行联结;鞍板为长、宽各约一尺多、厚约一寸,稍弧弯的两块木板,铆钉于驮梁与鞍腿的内面 。两块驮板的下端相平行,直距约一尺多,称为鞍口 。整个鞍鞒略呈半个圆形,鞍口着地略似桥形,故称鞍鞒 。
皮垫板为长约三四尺、宽约一尺多、双层或多层畜皮缝制而成的长方形片状整体,铺垫于鞍鞒与驮板的内面,中部两边绳系于前后鞍鞒的中下部 。
棉垫絮为两块,每块长宽各约一尺三、下部厚约三寸、中部厚约二寸多、上部渐薄,左右分置于皮垫板的内面,下端与皮垫板齐,两边用细绳以多个“之”字形拉系于皮垫板两侧边,使其成为整体 。再用长约四尺、宽约尺七八的粗白布铺护于棉絮内面,俗称“水屉子” 。白护布、棉垫絮、皮垫板和驮板的下部两端,分别用绳系固定 。
鞶胸带为长约四尺五寸、宽约三寸(对折成双层,口朝下)的牛皮带,一端穿套于前鞍鞒梁的右端,环形折回锥钉于自身,一端顺皮带有三个锥孔眼;另有一短牛皮带,一头有铁参环扣,穿套于前鞍鞒梁的左端,环形折回锥钉于自身,以便与长牛皮带相参扣 。
盖尾为边长各约八九寸的三角形牛皮板,下部装订同大的厚约三分的绵毡片,同绳锥钉成整体 。前角用长约八九寸的双牛皮条穿系于后鞍鞒梁的中下部,另两角用长约八九寸的双牛皮条环套于尾揪带 。
尾揪带为长约四尺、宽约三寸(对折成双层,口朝下)的牛皮带,两头用双牛皮条分系于后鞍腿的下部 。
【农村传统的驮运工具:驴鞍子】 披鞍操作:左手抓住鞍口的左前角,右手抓住前鞍鞒梁的右端,提起抡圆带动所有部件,覆盖于驴背,盖尾覆盖于驴后身的两胯上部,尾揪带置于驴尾内侧与两大腿外侧,攀胸带经驴胸与短带的铁参环相参扣合 。另外还有长约一尺多、径约六分、光面的硬直圆木棍,一头有浅环槽,一头有透孔,用长约一尺多的双牛皮条拴系于右侧后鞍腿的中上部,平常横搭于驴背的后部,作为备用件,名日纣棍 。左鞍腿的中上部穿套拴系长约一尺多的环形牛皮条,为纣棍的攀绳 。若毛驴载重下坡,则把纣棍横置于驴尾根内侧,用攀绳相挂攀,以增加整个鞍鞒的后攀力 。
- 传统的农村谋生工具:锄头和镰刀
- 传统的农村老物件:碾子与石磨
- 被忘记的传统农耕老物件:斗与升
- 被忘记的传统农耕老物件:鸡毛掸子
- 传统的农村家庭老物件:蝇甩子
- 东北过去农村家庭纺线绳的拨楞锤
- 过去农村生产队喂马的槽子
- 葫芦瓢 过去农村家里的舀水工具水瓢
- 东北农耕传统的手工制作麻绳
- 已消失的传统育儿工具: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