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是广东省惠州市最大的客家围屋(广东第二大),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大山下村 。据史料记载,始建于1798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岭南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也是发现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 。
历史
嘉庆三年(1798年),文昭公选址大山下建起了一座占地13824平方米的宏大民居,因其号崇林,故围屋取名为“崇林世居” 。最初的崇林世居建有祠堂、围墙、角楼等,还有一个池塘 。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897年),其后裔又在后围兴建望楼 。至此,一座完整、气势恢宏的民居屹立在大山下 。据专家考证,这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民居较完整,代表了客家民居的特色 。
结构
崇林世居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共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池塘,面积约9亩,半月形;第二部分为禾场,面积1536平方米;第三部分为首围;第四部分为以祠堂为中心的保斗部分;第五部分为有望楼的后围 。三、四、五部分是围屋的主体 。正面开3个大门,门框均是花岗岩石 。四周围墙高9米,下半部分为灰沙墙,上部为砖砌墙,厚80厘米,围墙内上部设有“走马道”连接四个角楼以作防御、联络之用 。角楼与“走马道”均设有射击孔 。在当时,这种高墙围屋的防御能力是很强的,这也是客家人长期聚族而居,防范外人欺侮、侵犯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式 。内围屋呈方形,由3层回型建筑群和一座3进式祠堂组合而成,最外围中间部分有一座高15米重檐歇山式的3层望楼,站在楼顶可眺望整座围层 。除了祠堂、门楼、角楼外,围屋由众多的生活单元组成,内有住房262间,9厅18井,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
景观
围屋建筑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技术,使用了大量的工艺品,使民居显得古朴、典雅 。传统技艺有石刻、石雕、木刻、木雕、灰塑、瓷嵌、砖雕壁画等 。这些工艺品不但技艺精湛,而且富有内涵,匠心独运 。就其内容而言,有的寓意富贵吉祥,有的宣扬封建礼教,有的是纯工艺美术 。
祠堂前的牌楼采用了大量的瓷嵌技艺,无论是鳖鱼、书卷、葫芦,还是金鸡、凤凰,都是其寓意 。据族人介绍,文昭公到过潮汕一带,非常喜欢该处的瓷嵌技艺,特地从佛山采购了上等彩瓷,打碎用以镶嵌灰塑图案 。牌楼上的图案虽经200多年历史,有的已剥落,但从尚存的图案中仍可依稀看到当年的辉煌 。
围内的工艺品还很多,如款式各异的石础、门墩,简练古朴的木雕几何纹饰槛窗,喜鹊卷草形的斗拱,各式山水壁画及图饰,构图明快的砖雕窗等 。
崇林世居建成,叶氏家族乐居其中,兴教化、重德行,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200年来曾出有举人、秀才十余人 。镇隆当地称此族人:先生多过金罂、秀才多过棺材 。
崇林世居,创建者为叶文昭,号崇林,本是一个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 。发达时的叶文昭已近晚年,抱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于是建了这座巨大的围屋 。围屋建成后4年,文昭公溘然长逝 。其后两百年的风雨中,这座巨宅所获得的声望,倒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盐商叶文昭 。
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米,厚近1米,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围墙上设有“走马道”,宽可驰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 。
围屋的墙壁上忠实地记录着历史,“文革”时的标语仍然墨迹斑驳 。但檐角蔓生的荒草,告诉世人这里实已久疏人烟 。
【广东惠州崇林世居】 如今的叶氏后人已不愿再住老屋,纷纷在外面建了楼房,过上了现代生活 。围屋已如同空城 。有些主人将房屋租给了外来的打工者 。热闹时候还是有的,每逢中秋或春节,叶氏后人都要回来,在老旧的围屋门上贴对联,放鞭炮,在围屋中的祠堂拜祭先人,这座祖宅是他们心里的家族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