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三朝帝师:朱轼


高安三朝帝师:朱轼

文章插图
江西自古人杰地灵 , 人文历史悠久 , 胜迹文物丰富 。在高安市村前镇就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名臣朱轼墓 , 吸引着省内外游客 。朱轼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 官至太子太博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 实际权至宰相 , 三朝帝师 。他颇具惠政 , 居官廉洁 , 刚正不阿 , 世人颂其“束其励行 , 通经史百家” , 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乾隆丁巳(公元1737年) , 朱轼灵柩由京城运回故里 , 落叶归根 , 葬在村前镇树子坑剑形山 。虽经历267年 , 墓地古迹文物 , 基本无损 , 赣地罕见 。
墓地呈窄长形 , 坐落在自北向南缓缓而下的坡丘上 , 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数百亩) , 墓前是100多米长的神道 , 前头碑坊上的匾刻题名为“帝师元老” , 石柱上刻着一幅楹联“堂留绿野千秋事业并东山 , 名卜金瓯三纪勋猷高北斗” , 神道两边文官石像、石马等雕塑 , 造形生动 , 雕刻精美 , 沉积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 表达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尤其是一只大鳌 , 驮着一块高大的无字碑 , 从容爬行 , 拜谒者无不敬仰 , 并让人一下就感到这里历史文化的厚重 。罗围内平列两封土 , 残高1.5米 , 罗围砌石无存 。墓前拜坪筑成水塘 , 墓道入口为神道碑、石牌楼、望柱和石像生等依次排列两侧 。神道碑在墓地前首南端 , 两碑并列 。石马一对 , 相向侍立 , 双目前视 。翁仲一对 , 对视恭立 。怪兽和石猪各一对 , 破残 。望柱二根 。墓区文物保存完好 。
1987年朱轼墓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了《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的名单中 , 高安市村前镇朱轼墓榜上有名 。
牌坊上刻着乾隆皇帝御赐的、由当朝大学士、吏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甘汝来亲笔书写的“帝师元老”四个大字 。

高安三朝帝师:朱轼

文章插图
传说
朱轼墓里所埋的是真身异首 , 身子是朱轼的 , 头颅是他的儿子用白银铸的 。这里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改诏篡位”的历史疑案 。相传康熙临死前立下“传位十四皇子”的遗诏 , 并由隆科多代写 。但后来“传位十四皇子”被改成了“传位第四皇子” 。第四皇子就是雍正 。遗诏是隆科多改的 , 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是将“十”改为“第”改得天衣无缝的计谋是足智多谋的朱大人出的 。朱轼当时特意从外地秘密赶回京城 , 献上妙计之后又迅速秘密离开京城 , 所以极少有人知道朱轼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没有不透风的墙 , 此事终于被十四皇子的亲信探知 。十四皇子想方设法要除掉朱轼 , 一直苦于无机可乘 。后来十四皇子被雍正株杀 , 加上有大内高手保护 , 朱轼生前平安无事 。
朱轼临死时嘱咐其子:为防仇人盗墓鞭尸 , 要多搞几个衣冠墓(为防盗墓 , 当年18副棺木分别埋在朱轼附近大大小小18个小山包上 , 真真假假叫人分不清).但在他死后不久的一天晚上 , 他的头颅还是被十四皇子的余党割去 。所以他的墓里所埋的是真身异首 , 头颅是他的儿子用白银铸的 。
还有一个和朱轼没有瓜葛的篡改诏书的版本:吕四娘和她叔叔吕留良被雍正利用 , 吕四娘从殿中盗出诏书 , 吕留良将“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 。雍正当皇帝后恩将仇报 , 诛杀吕留良等人 。刚烈的吕四娘潜入宫中将雍正刺死 。事件的年代虽不是十分久远 , 但历史的迷雾层层叠叠 , 真相难明 。
帝师 , 皇帝的老师 。帝 , 本文指的是清代为帝60年、创“乾嘉盛世”的乾隆皇帝 , 在这指的是乾隆皇帝的老师高安人朱轼 。在高安 , 至今流传着和乾隆的故事 。
朱轼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担任大臣 , 是三朝元老 。皇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初入学 , 雍正命朱轼为师 , 在懋勤殿设讲坛 , 行拜师礼 。朱轼对弘历的要求很严 , 边雍正也觉得过分了 , 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 , 不教也为王 。”意思是说 , 对皇子 , 教育他做王 , 不教育他也做王 , 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呢?朱轼答道:“教则为尧舜 , 不教则为桀纣 。”意思是说 , 教育好他 , 就可以使他做尧舜那样的贤君 , 不教好他 , 就会成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 。雍正见说得有理 , 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 乾隆做了皇帝后 , 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师 , 曾亲自到高安来问候朱轼 , 朱轼用四盘二碗宴请皇帝 , 菜谱是: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猪脚或冻鱼 , 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为二碗 。这种筵席 , 一直在高安流传下来 , 人们称为“朱公席” 。朱轼崇尚节俭 , 以南瓜接待地方官为母贺寿 , 除暴安良的故事 , 同样脍炙人口 , 《南瓜记》演唱其事 。

高安三朝帝师:朱轼

文章插图
朱轼在高安可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显赫人物 , 他字若瞻 , 号可亭 , 公元1665年生于高安村前艮下朱家的清贫人家 。他从小聪敏勤学 , 7岁时 , 有人指木匠锯板 , 叫他作“八股文”的“破题” , 他应声答道:“送往迎来 , 其所厚者薄也 。”破题是八股文的开头部分 , 要为圣人立言 , 要提起下文 , 朱轼的破题从表面上看 , 讲的是锯板 , 送过去拉过来 , 使厚的木材变成薄板;从句里面的意思看 , 破题中活用了古人的话 , 也可理解为人情冷暖 , 随着地位情况的变化 , 深厚的友情也会变得淡薄 , 这就含有更多的哲理 , 为下文的展开铺了路 , 难怪族中长老称之为“千里驹”了 。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 , 就在30岁时 , 朱轼考中进士 , 担任潜江知县 , 有德政 , 以清廉审慎著名 , 后来又任陕西学政、浙江巡抚等地方长官 。任浙江巡抚,上任伊始 , 便把“清吏治 , 正风俗”做为急务 。他说:“查吏莫先于奖廉惩贪 , 厚俗莫要于云奢崇俭 。”就是说 , 要考察官吏 , 没有比奖励廉洁惩办贪污更重要的;要使风俗淳厚 , 没有比禁止奢侈、崇尚更要紧的 。他下令取消巡府衙门的额外摊派 , 精简巡府的出入仪仗队 。他办理政事十分勤勉 , 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办、亲自过问 。因为他自奉廉洁 , 以身作则 , 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 , 号通国第一 。特别是他治海水 , 更是功绩著显 。

高安三朝帝师:朱轼

文章插图
【高安三朝帝师:朱轼】 清代 , 海宁、上虞一带多是海患 , 海潮给人民造成了灾难 。在元代、明代筑提塘 , 提基尽是浮沙 , 多次崩塌 。朱轼经过实地考查 , 反复研究 , 认为只有采用“水柜法”筑石堤 , 才能保持永久 。所谓“水柜法”就是用松树、杉树等耐水木材 , 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水柜 , 内塞碎石 , 横贴堤基 , 使其坚固 , 再用大石高筑堤身 , 附提别筑坦坡 , 高度大约为提身的一半 , 仍然用木柜为主干 , 外面砌巨石二三层 , 用来保护提脚 , 从此以后海担坚固 , 沿海的老百姓免除了水患 。康熙五十九年 , 朱轼任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 , 雍正三年授文华殿大学士 , 这就是担任宰相的职责了 。朱轼救济灾民 , 安定社稷 , 保卫巩固边疆 , 都作出了贡献 , 成为了一代名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