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王海村玉皇庙鳌山灯会

王海村位于濮阳县城东南25公里处,距106国道西侧200米,隶属濮阳县郎中乡,分东西两个自然村,相隔100米,总人口2000多人,主要姓氏王、段、张、徐,古碑记载为老人集、棠棣庄 。王海鳌山灯源远流长,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声名远播,影响广泛 。
据传渤海里有五座高山,玉皇大帝令十五只巨鳌驼载,五山在海中耸立不动,称作鳌山 。先民把灯火构成鳌山之形,叫做"鳌山灯" 。后经历代传承,形式不断更新,逐渐演变成人们熟知的故事情境,并发展完善 。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型灯火表演 。做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流传下来 。据村中有幸目睹鳌山灯最后一次表演的耄耋老人讲述,最为准确的传达了鳌山的盛况,鳌山灯每到龙年演示一次,十二年一轮,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辰之日举行,并且有剧团演出助兴,热闹非凡,人潮涌动 。
当时在玉皇庙前开阔的场地上,用船上桅杆、木板搭起近三丈高的灯棚,如牌坊宫阕之状,两边配有彩绘八仙人物,形如真人大小,衣袂翩翩,活灵活见,灯棚四周围有幔帐,用来防风,前面自上而下垂有长绳吊着的等距间隔的条形木板,木板宽约10厘米用来放置灯碗,这就是所说的灯帘子,把灯碗按预先绘好的图案依次摆放在灯帘子上,勾勒出历史人物戏曲典故,神话传说等为内容的画面,然后在灯碗内注满香油,插上燃捻,等到晚上,灯火表演的组织领导者,在玉皇庙焚香叩拜,祈祷仪式结束后,鳌山灯演示正式开始,灯棚前人山人海,却又悄无声息,人们都凝神屏气,等待灯棚幕布开启,随着一声炮响,幕布迅速拉开,点点灯火,好像群星闪烁又如奇花绽放,烘托出《关公挑袍》、《太公钓鱼》、《状元祭塔》、《刘海戏金蟾》等美轮美幻的图画,形态传神,栩栩如生 。
王海村历史久远,周围历史遗迹诸多,村中玉皇庙相传为明嘉靖年间大理寺卿史褒善为答谢玉皇隆恩而捐资重建,规模宏大,气势壮观,香火繁盛,并举行鳌山灯会 。
鳌山灯做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活动,体现了人们丰年庆馀的欢乐,满足了人们文化娱乐的需求,集中体现了组织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而今,改革开放三十年,国运昌盛,社会安定祥和,村中有识之士,多方奔走,详细考证了鳌山灯的历史发展,于2007年冬成立了玉皇庙鳌山灯会,村民欢欣鼓舞,踊跃捐资,襄助其事,2008年春经反复探寻,终于在玉皇庙旧址发掘出土了1500余只鳌山灯专用灯碗,消息迅速被《濮阳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北京晚报》、河南电视台、濮阳电视台、濮阳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布并登入了互联网,传遍全国 。经县文物部门鉴定,灯碗为清代烧制的陶瓷制品 。鳌山灯会、经申报2008年被列入濮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据可查的还有镌刻有"中天立极"四个稳健遒劲大字的木匾一块,长2米宽约1米,所刻时期为清光绪二十八年,下方是灯会会首、会员名单,玉皇庙前廊左右有明朝庙廊楹柱2块,上书"澶通渤海……,洪接燕山钟窦灵" 。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辩 。
人们急迫愿望鳌山灯复燃,按村中老人的回忆,和口耳相传的信息,千方百计试验,反复演练,终有较好成效,并于2009年正月初七进行试验性演示 。从初七到初十、一连四夜,一夜一景,初七是《状元祭塔》,初八是《刘海戏金蟾》,初九是《太公钓鱼》,初十是《关公挑袍》,慕名而来的观众,扶老携幼,摩肩接踵,每条通向灯棚的道路都塞满了车辆和人群,灯棚周围十几亩的地面上到处停满了车辆,站满了人群 。市县乡各级领导、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也闻讯而至 。
【濮阳王海村玉皇庙鳌山灯会】 濮阳县文物所关于鳌山灯会价值分析
鳌山灯,据史料记载“是古代元宵节用灯彩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 。二00八年三月在濮阳县郎中乡王海村玉皇庙旧址发现并出土了表演鳌山灯用的灯盏1500余只,二00九年元宵节期间进行了展演,效果很好,影响极大,现就该项目作出如下分析:
1、鳌山灯,是古代先民为庆丰收祭天地,自娱自乐所发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广泛流传,并不断发扬光大,历史渊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2、规模宏大,鳌山灯灯架宽5米,高9米,分上、中、下三层,左右后三面为挡风屏障,结构严谨,设计巧妙,用1500-2000只灯盏堆塑而成,历史故事图案甚为壮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3、流传区域广,据史料记载和老人传说,王海鳌山灯会东至山东,南至长垣,西至滑具,北到清丰,均有在会者,至今还有"南京至北京,都知道王海鳌山灯"的俚语 。
4、渊源不断 。自2008年三月出土鳌山灯盏以后,当地村民自发联系文化、文物媒体等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分析,并于2009年元宵节期进行为期四天的试展,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参观者人海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