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婚嫁习俗】 婚姻,自古是“合二姓之好”的喜事,备受重视 。远古先民,群居杂处,不辨婚姻 。后来逐渐认识到“同姓不繁”,而辨内外之别,结婚姻之好 。部落间相互通婚,以求种族繁衍 。及至春秋制礼作乐、确立婚姻规则,“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故卜之” 。婚姻成为部落联盟、两国通好、二姓相合的大事,形成了严格的婚姻制度和民间习俗 。婚姻不只讲究门当户对、命相相合,还形成纳彩(提亲)、问名(询问女子母亲姓氏)、纳吉(占卜吉凶)、纳徵(订婚)、请期(占卜选定日期)、亲迎(迎亲、娶亲)等主要仪节,称为“六礼” 。形成一整套繁琐的仪式 。这一婚俗一直延续到唐代 。
到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相当于纳吉)、亲迎三种仪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近代以来,破除旧俗,提倡新风,婚姻走出门当户对、家族结盟的窠臼 。婚姻已经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俗,变成男女相悦、自由恋爱、自主结合的新式婚姻,婚礼从传统婚姻的繁文缛节中摆脱出来 。
现今,多民族杂居,婚姻已经打破民族、国家界线,自由结合 。婚礼也按不同民族风俗及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安排,程序大为简化 。婚典不仅可在自家庭院,还可在宾馆、饭店、教堂举行,或旅行结婚,形式多样,仪式也逐步形成多样化 。
各地婚姻风俗因不同民族而有所不同,但同一民族间男女结婚风俗基本一致 。同时,为增加婚礼喜庆气氛,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人们还在延续着某些传统风俗,通过举行婚礼来答谢亲朋好友的盛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敦煌汉族的婚俗自解放至今,大体格式没有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其大致过程如下:
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 。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意向 。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 。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有句俗话叫“媒婆婆,嘴吃成个油饽饽”,之所以把媒人称为“婆婆”,是因旧时说媒者一般以女性居多 。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 。旧时,谢媒钱是在约定成婚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 。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 。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现今,谢媒的方式已经不再拒泥于过去的套式了 。
上门
雅称“相亲” 。是在男女双方经媒人说合后,若女方经过打听认为男方情况尚可,便答应男方上门 。一般是由媒人带领男方到女方家进行初次走访,目的是为了让女方及女方父母和长者相未来女婿 。上门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对待 。礼物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但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相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一般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才同姑娘一起商量是否同意,如有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甚至还要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退还 。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进行初步了解 。
看家道 在男方上门之后,由媒人探问女方家意见,若女方家同意,由男方家提出邀请,请女方及家人到男方家做客,即“看家道” 。一般是女方及其父母、叔叔、舅舅等人在媒人的引领下,回访男方家 。
所谓“看家道”,就是看男方家的生活境况,要看前院的房屋、后院的牲畜,甚至还要看粮仓的储备等等 。在很早以前,“看家道”时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就是男方父母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女方父母交谈 。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的家境,对男方财产、生活、家居环境等情况进行了解,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 。否则,女方父母起身告辞,男方不勉强留客 。现在“看家道”多是履行一下程序而已,有些男女双方已将这一程序简化并取消 。
订婚
在“上门”“看家道”之后,由媒人询问男女双方家的意见,如果男女双方都满意,认为时机成熟,就要履行订婚手续 。订婚日期由双方确定后,媒人带女方及其父母等直系亲属到男方家去订婚,男方家则邀请亲属长辈在家恭迎认亲 。订婚是大事,男方要向女方送一笔重礼,包括给女方父母的衣料,给姑娘的衣物、首饰、彩礼等等,这些一般都是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的 。男方要准备酒席,款待女方家人 。待女方家宾客齐至时,第一顿饭吃菜和馍 。然后认亲戚,重点是女方认男方家亲戚,逐个敬酒称呼,长辈要给女方端礼钱,婆婆给未来的儿媳妇佩戴耳环、项链、戒指等,女方给男方赠送一套衣服 。认亲的程序结束后 。男方家摆酒席,做臊子面,新亲戚上桌喝酒交流,增进情感 。
结婚
婚期确定后,男女双方就开始着手做一些准备工作 。重要的一项就是男女双方要亲自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然后选择黄道吉日,男女双方两家确定并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 。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女两家都要待东,即招待东家和所有帮忙的亲戚朋友 。傍晚时,男方家要选个干净的空地给祖宗烧纸,向祖先通说后人婚事 。同时,男方请亲威、同事、朋友开始布置、收拾新房,主要是张贴喜字,裁剪张贴鸳鸯、拉花、窗花等饰物,营造喜庆气氛 。
晚上,女方和姑嫂以及朋友还要到男方家看新房布置情况 。男方则和媒人、伴郎一道到女方家送大红“肉方” 。新房布置完成后,不铺床,晚上由新郎与一个亲属的未婚男孩一起在新床上就寝,俗称“压床” 。压床的人有条件限制,不是任何人随便就能压的,一般由新郎的亲弟弟,或朋友或同学,但必须是岁数小于新郎的未婚青年 。另外,有的家庭还讲究请四五岁的男孩儿压床,这是从延续子孙的角度来考虑的 。次日,便要举行结婚仪式,一般分乔亲、典礼、认亲、闹洞房几个环节 。
乔亲
就是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婚礼当天,新娘一大早首要的是化妆和打扮,然后穿上漂亮的结婚服装在娘家等候 。新郎则与伴郎、伴娘及娶亲人员(不论迎亲人员多少,但必须是双数,且男女各半)在媒人的引领下乘车(车队要求是双数),从男方家出发前往女方家娶亲 。行前准备好双份礼品(红酒、挂面、猪“肉方”、红糖、点心等)及红包,还要拿一红木匣子,内装香、艾、挂面、酵面、棉花、红枣、桂圆、莲子、碗、筷、化妆品、钱等物,均是双份 。乔亲人马到女方家门口时,放鞭炮告知 。女方家则事先准备好难题,或提问题、或让乔亲人员喝酒等,待嬉闹后才开门 。
进门后,女方家准备荷包蛋等招待新郎,准备简单饭菜招待娶亲人员后,新娘拜别父母,给父母敬茶或敬酒 。迎亲人员还要从女方家象征性地“偷”点东西,所“偷”东西中必须有木材类的,意为“偷财” 。女方将男方带来的红白糖、“肉方”、挂面等留下一份,让男方带回一份,对红木匣子中带来的离娘钱及馍馍留在娘家,再由娘家对等换个过,其它物品原封不动随新娘带回 。时辰一到,新郎或抱或背新娘从娘家出来,送上乔亲新车,与娘家送亲人员同行 。乔亲车队中途不能随意停留,不能走回头路,也不能走重复路线 。乔亲车队在路上与别家乔亲车队相遇,要互换手帕以图吉利 。乔亲车队到新郎家门口,放鞭炮、撒花,或喷彩带 。下车时,新娘脚不沾地,新郎将新娘抱人新房,换礼服,准备典礼 。在新娘进门时,公婆、“阿伯子”(新郎的兄长)都要回避,不能照面 。
典礼
待宾客到齐,坐定,吉时一到,就开始进行典礼仪式 。由司仪宣布婚礼开始,放鞭炮,或奏婚礼进行曲,或鼓掌,新郎、新娘携手缓缓步入典礼厅堂 。结婚典礼仪式开始后,新郎、新娘携手站在典礼台上,由主婚人、证婚人讲话,并宣读结婚证书,然后新人互赠礼物,互带红花,以示相敬相爱,并进行拜礼 。旧时讲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现在则简化为新人向双方父母三鞠躬,向亲戚朋友鞠躬答谢,新郎、新娘互相鞠躬致礼 。为了喜庆,公婆的好朋友还要给公婆“抹花脸”,还要给婆婆的耳朵上挂红辣椒,其意就是让公婆在媳妇面前出丑,以此来缩小媳妇与公婆之间的距离 。在典礼结束后,司仪宣布新郎、新娘携手入洞房时,由亲朋好友将事先准备好的纸花、五谷杂粮、白沙糖等混合物打向新郎、新娘的头上,称为“打煞”,意为驱灾避邪 。
认亲
典礼之后,敦煌还有“认亲”的习俗,即在婚宴开始,由司仪带着一对新人认长辈、认亲戚,新人叫着长辈亲属的称谓,并鞠躬行礼,有些地方有叩头习惯 。而长辈则要事先准备礼金红包,当面分别给新郎、新娘,以示祝贺,称为“拜礼”,一般要多次鞠躬行拜礼,尤其父母则要多次给红包 。婚礼的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不吃婆家饭,而是吃娘家派人送来的素食“宽心面” 。所谓“宽心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宽板”拉条面,其意就是让新人在成婚后放心过日子,不要怕事 。
闹洞房
也称“耍床” 。婚礼当天晚上,有闹新房习俗 。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到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 。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年轻人准备各种雅俗共赏的节目,让新人表演,逗乐、起哄,增加喜庆气氛 。如表演取筷子,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让两人有意亲吻 。另外,过去闹洞房时还要耍闹小叔子,让小叔子给嫂子扫地,扫地要从门口往里扫,扫的东西要堆在屋角,意思不能把财扫出门 。
第三天回门回来后,再由新娘清扫出门 。闹洞房结束后,新郎、新娘人睡前还必须完成一个很重要的程序,就是给新人铺床 。铺床十分讲究,要请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女性给新婚夫妇铺床,把两床被子的四角夹人核桃、花生、莲子、红枣等物,一边铺床一边口中还要念念有词:“反铺席子正铺毡,生下的娃娃坐高官;双双核桃双双枣,儿子多来女子少……”而后,新婚夫妻才能同床共寝 。第二天清晨,新婚夫妇不能随便出门,也不能睡懒觉,更不能随意开门 。必须等候小叔子或侄子叫门时,才可开门 。叫门时称“哥哥、嫂子(或叔叔、婶婶)开门来,金银财宝滚进来”,这时才能打开新房门,并由叫门的孩童递进来两个熟鸡蛋、两个小馒头、两杯糖水,寓意财源流进,甜甜蜜蜜,新郎、新娘要给叫门送餐的孩童红包 。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吃完后,再出门拜见公婆 。但新娘在回门前不能进伙房 。回门前若进了伙房 。则日后的日子会过得很不顺利 。
回门
按照约定俗成习惯,结婚第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非常重视婚后第三天的回门,因此新郎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
回门一般在上午进行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 。这时,新郎要改口,或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或称姨父、姨娘,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情、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吃饭不做菜,只有饺子,馅内包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寓意今后漫长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吃完饭后要按婆婆的叮嘱不能久留,放下筷子就回家 。意思是说,新媳妇回门在娘家待得时间长了,婚后就不大顾家了,所以不能久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