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剪纸

“剪纸”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这种艺术门类也逐渐地具有了雏形 。而今在中华大地上可以看到玲琅满目的各种剪纸样式 。因为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那么在我们诸多文化的门类中,有很多很多都是神所给人流传下来的,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人间的文化,而另一方面是展示他们自己生命存在的特点 。剪纸和山歌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它们的历史没有文献记载,只是一代一代手把手、口接口地流传着 。
【通渭剪纸】 在通渭这块土地上,长期绽放着标志人们精神追求的文化小花--通渭剪纸 。它用零碎的纸片勾勒、裁剪出人们生活的足迹,精神的寄托,幸福的希望和明天的向往 。
剪纸起源
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 。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故事,记述周成王用梧桐叶剪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 。汉晋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后来演变成民间美术形式,有了专业艺人和专门的剪纸手工业 。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窗花、门笺、团花,除象征吉祥喜庆外,还用作鞋花、枕花、梳妆镜上的喜花,陶瓷器具上的边饰等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之中,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手法和变形夸张手法,结构简洁,风格明快,表现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
中国的剪纸究竟起源于何时?在史料中很少有明确的记述 。据民间传说,剪纸艺术起源于西汉 。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而演变为剪纸艺术 。
在农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课程 。在陕北地区,剪纸、绣花几乎成了姑娘的门面活 。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条重要的标准 。陕北的老一辈人至今记得当年相亲时的说法:莫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 。而在甘肃陇东的很多地方,长时间以来衡量一个农家女子的标准,有一条就是看看她能不能剪出一手漂亮的窗花来 。看谁家女子聪明灵巧,就是要看她窗花剪得好不好 。
古老传说
剪纸,流行于我国西部的很多地区 。通渭剪纸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技艺娴熟、手法多变,富于装饰性 。图案多取材于古今人物、戏曲故事、吉祥动物、名贵花草等,寓意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喜庆节令 。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的门窗、墙壁、灯笼、水缸、粮屯、灶头上都会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 。
剪纸作为当地妇女们的一种传统手艺,其花样、摹本、技巧、手法仅限于母女之间代代相传 。有资料表明,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剪纸,最早起源于汉唐时代,千百年来,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流行于民间,每有节庆婚娶等喜庆之时,剪纸必定会登堂入室引人关注 。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如此瑰丽的艺术之花,与当地一个古老而美丽动人的传说有关 。东汉时期,这里生活着一对恩爱诗人夫妻秦嘉、徐淑 。后来,秦嘉任黄门朗后被朝廷派往津乡亭领差,思念丈夫的徐淑写下一篇篇动情的诗作后,用纸剪出一只只纸鹤,然而,当纸鹤衔着诗笺飞到津乡亭时,秦嘉已客死他乡 。噩耗传来,她与家人亲往搬柩归葬,悲痛欲绝的徐淑剪下万朵白花撒向山野,千山万壑便披起哀悼的素装 。从此,通渭的女儿家便用雕花剪纸来纪念这对恩爱夫妻,也借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千百年来,通渭民间剪纸艺术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广泛流传,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群众的普遍喜受,像不竭的清泉,滋养着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促进了它的不断升华 。
贴窗花
据通渭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通渭剪纸流行时间已经非常久远了 。它与当地的很多年俗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地人过年时最为传统的一种习俗了 。通渭剪纸是一种与民俗水乳交融的传统手工艺 。每到岁末年初,流行剪纸的马营、平襄、华岭、北城等乡镇的农村妇女,大都拥衾围炉,要做窗花、春叶、遮面、板沿纸等熏制剪刻活儿 。有人这样说:通渭剪纸构图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干练,风格淳朴浑厚,是陇中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
窗花是通渭剪纸的主要内容,属剪贴画,因多贴于民居的窗格子俗称“棋窗”上而称窗花 。制作窗花先需熏制样纸,根据样纸大小钉5—7层彩纸,然后用剪刀依样剪出图案 。窗花以“棋盘”或“云子”又称“团花”最受人们关注 。“棋盘”有单层和多层之分,转角处又有窝角、圆角、特型角之变 。构图多为卷草,也有“回”字纹和“寿”字纹的 。“云子”有方形、圆形、菱形和多边形之分,中心对称鲜明,以类似敦煌壁画藻井构图的多层花边式样最具代表性,核心内容多为五福捧寿、明暗八仙、麒麟送子、二十四孝或牡丹、荷花、石榴等 。棋盘和云子之外,还可贴各种小剪花,左右对称,内容涉及花鸟虫鱼、动物肖像、人物脸谱等 。通渭窗花图案造型古朴,剪刻技法独特,有汉印和汉代画像砖的艺术风格 。剪纸的表现题材多选择称心如意、崇尚吉利的事物,采用借物寓意、谐音隐寓等象征夸张手法,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达到了自我陶冶的目的 。剪镂的动物常以马、牛、羊、驴、鹿、狗、鸡、龙等为主 。
通渭是农耕文化地区,当地人大都以耕读传家,至今很多人家的门匾上仍有“耕读弟”3个大字,这里民风淳厚、高古;每到年节时分,家家户户先打扫卫生,然后在门框、窗格、窗扇贴上春联、遮面、门神,在棋窗贴上五彩缤纷的窗花,在房屋的檐头上贴大小相间的春叶,在主房两侧挂上圆灯或方灯,转眼间往日的单调、寂静,顿时焕然一新,在爆竹的共鸣声中,呈现出“春缨换尽千家旧,彩灯照映万家新”的景观,春意盎然,气氛舒心至致,烘托出热闹非凡的“千门共贴宜春图,万户共庆新佳节”的喜庆气氛 。
内容迥异
贴春叶、遮面、窗花的习俗从远古开始盛行世代相传,一直保持到今天 。这与通渭人崇尚精神生活不无关系 。春叶大致源于唐代的春胜或幡胜,宣纸刻镂后再经渗色点染而成 。图案多为轱辘钱、串纹钱,中心结合“福”、“寿”、“春”等字样 。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鲜艳夸张,层次分明 。春节期间,春叶被贴在椽头、门楣等高处,渲染节日气氛 。
遮面相传是古时候人们在敬神祀祖时,怕有人“冲撞”神灵或祖先而挂的布块或纸块,意在避邪 。后来人们为期盼来年吉祥、健康、丰收,便在门、窗楣正中贴上遮面 。遮面的制作与春叶相同,构图讲究曲直、虚实、主次与大小变化之美 。
遮面的图案有两大类:一类是菱形适合纹样,另一类是直立式适合纹样 。每一类又有若干不同格式,但中心纹样多用大块面、团状构图,内容多为牡丹、荷花及“福”字、“春”字等 。
板沿纸是以前人们贴在厨房内灶爷板俗称,即放碗、筷子等餐具的支架边沿的纸,有防尘、防蝇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其图案都是熏制的后来也有印制的,具体做法是:先按一定的尺度剪出样纸,再在一平整的湿木板上敷上白纸,白纸上敷上样纸,然后倒过来用油烟熏黑,剥掉样纸即成 。板沿纸的图案多以五谷丰登、幸福美满为内容,构图简单明了,粗放朴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