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甘肃武威酒文化】 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文化名城、马超龙雀的故乡——武威,有着古老而悠久的酒文化历史 。由于其所居地理位置的特殊,民族复杂,历史文化传统各异,在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中,也包含着传统深厚的酒文化 。
据考古证明,远在4000多年前,当地的文化发展状况已经与中原地区相接近 。凉州先民素有饮酒遗风,早在汉代,当地的葡萄美酒即作为朝廷贡品,送往京师 。历代骚人墨客与凉州美酒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丽章佳句,俯拾即是 。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被公认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唐代诗人岑参,在驻凉州两年期间写下了《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翁花门口 。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也是流传万世的不朽之作 。唐代元稹的《西凉伎》、明代张恒的《凉州词》,清辞丽句,举不胜举 。唐太宗收复西域时,凉州葡萄酒的酿造方法由此而全面传入内地 。
武威白酒的生产历史,早在元明时代即已开始 。当时古人把蒸馏器称烧锅,把生产作坊叫作烧坊,所酿制的蒸馏酒自然称为烧酒 。有敦煌壁画中有一幅11世纪西夏时代的酿酒蒸馏壁画,足可证明当时西凉国(即凉州)就已经生产蒸馏酒,而且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蒸馏酒器及蒸馏技术传往了外国 。
张掖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是河西走廊的一座名城 。相传张掖郡建立后,中原文化相继传入河西,酿酒技术也随之而来 。明代诗人刘宽在他的《河西赋》中对张掖南酒有这样的赞美:“嘉禾涌曲泉,有酒如渑 。”酒在张掖是祭祀、婚丧的必备之物,如民间儿女结婚之前,父母给他酿酒一罐,到时用来待客 。还有“无酒不成礼”之俗 。看望至亲厚友馈赠礼品时必须酒肉为先,尤其请人待客,喜欢敬酒 。在人多时,主人高举酒杯站在中间,说些祝福的话,敬大家一杯,说完自己先干杯,再请客人一一干了,这叫“先干为敬” 。张掖的街巷里各处都有酒房,尤其是酿黄酒、卖黄酒、温热酒供酒壶(酒壶有盛1斤黄酒者为“双壶”,有盛2斤黄酒者为“四壶”,有盛5斤黄酒者为“十壶”),是比较特殊的风俗,买酒者自己不拿酒壶,酒房供壶,酒房在次日派伙计收壶 。
酒泉以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而著称于世 。古时,它的名字叫“金泉” 。《十三州志》说:“福禄城,谢艾所筑,下有金泉,味如酒 。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 。”另外明清时代尚有一种说法:“此泉之水,用以酿酒,酒味甚佳 。故名 。”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饮酒诗《月下独酌》中写出了“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之句;杜甫在其《饮中八仙歌》中有“道逢曲东流口诞,恨不移封问酒泉”之佳句,足见古酒泉在我国历史上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 。
好酒善饮是凉州人的特长,而“无酒不成俗”、“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宴”使酒与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 。凉州人崇善酒,喜欢以酒会友,认为酒是厚道之物,它会使人襟怀坦白,欢快愉悦,故而有饮酒不分家之说,亦称酒厚;在凉州,凡不饮酒者,可能会被人视为虚伪刁钻、心胸狭窄之辈 。
凉州人好酒,且又能豪饮,但不喜欢独酌独饮,而是与亲朋好友一起猜拳行令,喝个“四天四地”:初入座时,以一杯酒敬天谢地;喝起酒来,大声猜拳行令,唱歌漫曲,气氛热烈,声震天宇,谓之惊天动地;喝酒要一醉方休,开怀而尽兴,是为昏天黑地;相聚饮酒,求个欢乐逍遥,无拘无束,在笑声中忘却世间烦恼,故称欢天喜地 。
凉州人不饮冷酒,酒必烫热而后饮,为此,有句俗话说“喝冷酒使官钱,有病在后” 。
外地人对凉州人的饮酒习惯有这样一句戏言“凉州人,生的怪,大碗喝酒不吃菜 。”外地人饮酒,一般是在饭前,就着小菜边吃边饮 。而凉州人则不在饭前空腹饮酒,必先肉足饭饱而后饮 。这是因为,饮酒必畅饮,而空腹饮酒必伤胃 。凉州人对酒前的饭菜一般不多加挑剔,而对酒却比较讲究 。邀友喝酒,必先请客人吃好,以“垫好肚子”再开怀畅饮 。凉州人的宴席始终以饮为主,以酒之优劣论宴之丰盛,进而衡量主人待客的情意厚薄 。
- 富有特色的甘肃天水民居
- 凉州罗什寺
- 闽北建阳民间饮酒文化:猜拳行令
- 甘肃平凉生产习俗
- 甘肃酒泉的表演社火“福禄车”
- 甘肃庆阳赎身民俗
- 甘肃甘谷麻鞋
- 杏花村汾酒的传说故事
- 星星峡的传说故事
- 贵州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