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文化风俗


吉林省的文化风俗

文章插图
【吉林省的文化风俗】 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 , 吉林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 , 而且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东文化 。吉林文学散发着关东黑土地的气息 。早期的吉林文学包括渤海文学、辽代文学、金代文学和清代文学 。现存的渤海文学主要是诗歌与散文 。辽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契丹族的生产生活情景 。金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游猎文化 。清代文学表现了乌拉地区满族人民的渔猎、田园生活 。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就是玄烨(康熙)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582年)巡视吉林时所赋 。
新中国成立后 , 吉林文学获得空前发展 。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各类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评论等均硕果累累 。吉林民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 并且流传广泛 , 既有浓郁的关东风情 , 又蕴涵着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 。特别是过去长白山区的挖参、放排、狩猎、淘金等活动演绎着层出不穷的民间故事 。吉林当代蒙古族文学、朝鲜族文学和满族文学创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
吉林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65个 , 包括京剧、话剧、地方剧、曲艺、歌舞等 。地方剧种有“二人转”、吉剧、新城戏和黄龙戏 。“二人转”俗称“蹦蹦”或“棒子戏” , 是在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 集歌舞、说唱、戏剧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 , 仅传统剧目就有近300种 , 在吉林省有近200年的历史 , 深受群众喜爱 。在民间素有“千军万马、台上就俩” ,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其主要形式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等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 , 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形式 , 于1959年创建的新剧种 , 代表剧目有《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一夜皇妃》等 。扶余新城戏以满族八角鼓音乐为基调 , 农安黄龙戏以东北皮影为基调 , 流行于扶余、农安一带 , 为当地人民所熟悉 。黄龙戏《魂系黄龙府》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 , 新城戏《铁血女真》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大奖 。
吉林曲艺有汉族的东北大鼓 , 蒙古族的好来宝、乌力格尔和朝鲜族的盘索里、鼓打铃等 。吉林音乐具有地域性和多民族性的特点 , 包括传统汉族秧歌音乐、鼓吹乐及朝鲜族、蒙古族、满族音乐等 。吉林美术画种较齐全 。集安市的“好太王碑”为高句丽第19代王碑刻 , 除了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价值外 , 也是书法碑刻艺术珍品 。吉林是个多民族省份 , 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均以能歌善舞著称 , 吉林又是东北大秧歌的故乡 , 吉林歌舞独具风格 。
长春电影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 先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 。到20世纪末 , 长影共生产故事片700多部、科教片120多部、电视剧400多部集 , 译制片近800部 , 并为全国电影厂和影视机构输送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 培育出了很多的电影艺术家 。主要影片有《白毛女》、《董存瑞》、《英雄儿女》、《上甘岭》、《党的女儿》、《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以及《人到中年》、《开国大典》等 。
吉林省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从城市到农村 , 从初春到严冬 , 各类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田间庭院文化丰富多彩 , 各具特色 , 涌现出一批特色文化基地、民间艺术家和艺术精品 。东丰县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画乡 , 在首届中国农民画展中 , 东丰县的<<幸福晚年>>获一等奖 , 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石砚、民间剪纸画等 。1992年开始举办的长春电影节、以及吉林雾淞冰雪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四平英雄城音乐会、辽源农民艺术节、白城市草原之夏音乐会等成为联结经济文化的纽带 ,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
吉菜是90年代培育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菜系 , 被誉为中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奇葩 。吉菜以吉林特有的民族风俗、区域文化、特产的原料和特殊的工艺 , 兼收并蓄 , 发展创新 ,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吉菜主要有民族菜、民俗菜、宫廷菜、山珍菜四大系列 , 具有“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特点 , 同时又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 。1999年吉林省省长洪虎提出并命名“吉菜”以来 , 吉菜已经形成了一批名宴、名菜、名点、名小吃和名厨、名店 。如今吉菜已经香飘四海 , 名扬八方 。在2001年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 , 吉菜以其鲜明的特色 , 被确定为中国“新八大菜系”之一 。
二人转
二人转亦称“蹦蹦” , 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 , 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 ,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 , 幽默风趣 , 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 , 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 , 后来 , 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 , 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 , 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 , 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 , 不舍二人传”的说法 , 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 , 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
发展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 , 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 , 文献记载大多不全 , 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 , 具体无从考证 。
有记载 , 清道光二年(1822)年 , 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 , 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 。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 , 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 , 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 , 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 , 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自此 , 男女开始分腔 , 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六十年代 , “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加强了编导工作 , 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 , 丰富了音乐伴奏 , 改进了服饰 , 充实了舞蹈美术 , 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 。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 。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 , 舞的优美 , 逗的风趣 , 扮的逼真 , 绝活精湛” , 五功综合 , 雅俗共赏 。
改革开放以后 , “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 , 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 , 并兼用武场鼓、锣、钹 。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 。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 , 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 。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 , 烘托戏剧情境 , 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 , 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 。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 久演不衰 。
在新的世纪 , 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 , 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 , 使其再现辉煌 。二○○一年 , 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 , 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 , 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 , 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 。随着这部剧的热播 , 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 。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 , 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 , 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 , 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 , 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
演出形式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 , 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 , 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 。每年秋后三大时节 , 挂锄 , 冬闲 , 都有“唱屯场” , 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一、“打通”
指秧歌锣鼓的头鼓 , 二鼓 , 三鼓来招引观众 。
二、“三场舞”
丑角上场喊“要想卖 , 头朝外 , 船家打浆划过来” , 以此引旦角上场 , 两人共舞“三场舞” 。
三、“喊诗头”
“三场舞”后 , 旦角下场 , 丑角“起霸”接“喊诗头” 。“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 , 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 , 只是为了静场 。
四、“说口”
旦角上场 , 与丑角“说口” 。“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 。“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 , 逢场做戏 , 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 , 包括交代情节 , 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
五、“唱小帽”
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
六、“唱正文”
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
表演手段与表现方法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 , 边说边唱 , 边唱边舞 , 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 , 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 , 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 , 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 , 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 , 以插科打浑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 。二人转的“一绝” , 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 , 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 , 左手通常持甩子 , 能舞出“风摆柳” , “仙人摘豆” , “金龙盘玉柱” , “黑虎出山” , “金鼠归洞” , “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 , 这是小竹板 , 握在手中 , 每手两块 , 有“双臂旁平伸打扭” , “胸前打扭” , “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
二人转唱腔曲牌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 , 素有“九腔十八调 , 七十二嗨嗨”之称 。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 , 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 , 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 , 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 , 计有三百多个 。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 。“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 , 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 。“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 , 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 。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 。此外 , 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 。近几十年来 , 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 , 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 , 均深受欢迎 。
吉菜
吉菜 , 是指利用吉林特产或主产原料 , 运用吉林特有的烹饪工艺 , 结合吉林各民族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 , 具有绿色健康理念的风味菜 。同时吉菜名称还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 。
吉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吉林的地理、历史、经济、民族、文化、风俗、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吉林处于我国东北中部 , 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 , 土地肥沃 , 物华天宝 , 具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 尤其是"天然、绿色"资源得天独厚 , 是吉菜发展的有利条件 。吉菜历史悠久 , 早在三千年前满族的祖先--肃慎就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 , 过着渔猎生活 。吉林自古还有汉、朝、蒙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 各民族文化和饮食习惯不同 , 如满族人喜食炖菜和面点、朝鲜族酷爱冷面和狗肉、蒙古族爱吃烤肉 , 这些特有的饮食习惯 , 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饮食文化 。在烹调技法上 , 吉菜受鲁菜影响较大 , 伪满统治时期 , 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皇宫 , 一时成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 宫中御膳房除北京的清宫御厨 , 山东名厨也纷至沓来 , 使山东菜、宫廷菜与吉林民间菜肴相互交融 , 对当地的烹饪技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形成了精烹山珍野味 , 重刀工、勺工 , 以炸、熘、爆、炖、拌、酱见长的技法特点 。
吉林冬天气候寒冷 , 人体需要热量多 , 加上吉林人热情好客、讲究丰满实惠 , 所以菜肴肉多 , 尤其是山珍野味多 , 并且重调味 , 无论哪个民族 , 每当客人来到 , 便拿出酒肉盛情款待 ,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 而且菜肴品种多、菜量大 , 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俗 。吉林菜肴经过多年的民族融合 , 已经形成了以民族、地域、烹调技法、饮食习俗为特点的吉林风味菜点 , 并已深受广大吉林人民的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 , 尤其是近几年吉林经济迅速发展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绿色餐饮资源更加丰富 , 为吉菜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
吉菜作为一种具有新理念、高品味的新菜系开发 , 是洪虎省长1999年5月 , 参观全省接待系统特色餐食展后提出的重要课题 。他指出:餐饮消费是人们消费中极重要的部分 。我们吉林也有不少特色的菜 , 但我们没有形成菜系 , 在全国没有多大影响 , 我们要搞吉菜菜系 , 要扩大吉林的影响 。"他提出贸易厅与有关方面一道 , 好好研究 , 认真组织 。此后 , 吉菜作为一项产业 , 一个品牌 , 拉开了开发的序幕 。省政府国内贸易管理办公室(原省贸易厅)、省烹饪协会会同有关部门通过认真研究、征集和组织各种载体的活动 , 动员全省餐饮业进行大规模的吉菜开发 , 按照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的方针 , 对宴席、菜点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 。
四年来 , 连续举办了"长白山杯"、"同达杯"、"天景杯"、"皓月杯"四届吉菜美食节 , 共推出菜点3450种 , 评出吉菜名宴91台 , 吉菜名菜183种 , 名小吃得77种 , 大众喜爱的风味小吃10种 , 吉菜代表菜点20种 , 创新菜点73种 , 吉菜名店36家 , 吉菜烹饪大师54名 , 吉菜名师30名 。初步形成了宴、菜、点齐全 , 以民族菜、民俗菜、宫廷菜、山珍菜系列为框架的新菜系 。在2001年11月举办的中国第二届美食节上 , 我省参加了全国新菜系展示 , 夺得新菜系展示金奖 , 并跻身新八大菜系(吉菜、杭菜、沪菜、秦菜、晋菜、辽菜、宁波菜、敦煌菜)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