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庙:长沙最早的道观


陶公庙:长沙最早的道观

文章插图
据《长沙县志》记载,陶公庙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被称作“六朝遗庙”的临湘山陶公庙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几经扩建、修复,现在陶公庙占地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庙中主祀为晋代名臣陶侃之嫡孙陶淡和陶亘叔侄 。陶公庙是长沙地区最早建立的道教宫观 。
陶公庙殿依山营造,沿中轴线,前为山门,高20余米,建筑雄伟 。古戏楼紧接山门,黄色琉璃筒瓦屋面,飞檐爪角,属我国南方现存极少的明清建筑风格 。由于历史原因,1958年以后,陶公庙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屡遭破坏,塑像、壁画、匾额均遭破坏,特别是陶公的肉身被毁,弃之浏阳河 。近20年来,陶公庙逐步进行了修复,1993年被长沙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湖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也是有灵魂的,融山水,体民俗 。建筑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陶公庙在长沙县樃梨镇浏阳河畔临湘山,为祀晋代陶淡、陶烜叔侄之所 。陶淡、陶烜系晋代大司马长沙郡公八州都督恒公陶侃之嫡嗣,陶渊明的祖辈 。南朝梁天监六年捐资建庙,是湖湘道教文化中著名道观之一 。现存建筑物系清代修建,有山门、戏楼、台阶、正殿、庙坪 。富有清末时期南方民间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精湛 。
“陶公庙”匾与戏楼“古楼”匾为清代翁同和手书 。戏楼台口有楹联:“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界当箴规 。”后台楹联曰:“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这座庙的建筑形态就是典型的湘式风格 。白墙,灰瓦,天井,空气中飘散着香樟木的味道;具有浓厚的田园气息 。
庙宇建筑
庙宇的建筑,无论屋脊、爪角、照壁、照梁、吊檐、踢脚、栏杆、藻井、斗拱、门窗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堆塑、雕刻、彩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以装饰,显得恢弘气,古香古色,鬼斧神工,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高档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戏楼,原名“大观”,后易现名,其“古楼”两字系光绪皇帝之师翁同和亲笔书写 。台口这副对联为我省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先生手书 。
古庙由正殿,山门、戏楼、石级等组成 。山门的中门门额悬有“临湘山”一匾 。山门两侧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 。这副对联说的是:南朝陶弘景初仕齐,后入梁,隐居茅山,屡经礼聘不出 。武帝时,国家每有大事,辄往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晋人称陶渊明为“陆地神仙”,因其忘怀得失而得名 。此外,左右山门分别横嵌“紫府”、“丹邱”门额,并嵌有“立德不朽,有仙则名”和“六朝遗庙,千年名山”的楹联 。
其实“陶公”,并不是大家猜测的 “陶朱公”范蠡,而是相传两晋时,江西人陶侃(259-334年)之孙陶淡 。陶淡自幼好道,求养生之术,与其侄陶煊像为肉身(木乃伊)、昔人奉其遗脱建庙于临湘山峰巅以祀之,被历代皇室、官府敕建、加修 。陶公庙建于梁天监初年(公元502——519年) 。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 。据记载,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与其侄结庐临湘山,后来叔侄偕隐于此 。士民仰其清名盛德,故立此庙祀之 。
陶淡之叔陶侃是东晋时的名将,是颇受景仰的大司马 。关于他有几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