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乞龟民俗 慈惠宫庙会


闽台乞龟民俗 慈惠宫庙会

文章插图
山格镇慈惠宫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市平和县山格镇山格村,是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其闽台乞龟民俗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记载,现宫中供奉的大众爷公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戚家军抗倭救民,将戚继光奉为神明,长期香火供奉,以表思念 。明、清年代随着民众迁徒台湾,大众爷神明在台湾广为供奉,是闽台两岸信众亲缘的历史见证 。
每年一度(农历七月十九)的漳州市平和县山格慈惠宫庙会,主题活动是戚家军祭祀仪式,即漳台乞龟民俗 。
漳台乞龟民俗作为慈惠宫赶庙会特有的传统习俗之一,声名早已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台共同信仰的传统民俗活动 。台湾云林县的寒林寺与泰安宫,是由山格慈惠宫分灵出去的庙宇,三座庙宇都将乌龟奉为信仰物,都有类似摸龟祈寿的民俗 。该民俗活动由山格慈惠宫与台湾的寒林寺、泰安宫联合向福建省申报“非遗”,以被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每年一年一度的庙会慈惠宫现场人山人海,香火萦绕 。最引人注目的是天井里很多大小不一前来赴庙会的灵龟,大人小孩争相去触摸它们的身体,以此祈求平安、吉祥、长寿 。
据有关史志记载,这座慈惠宫始建于北宋初年(公元960年),虽然屡毁屡建,但自明洪武元年(1368)以来,宫庙主体建筑分金始终无变,风格始终“修旧如旧”,迄今已有1050多年历史 。因此说,慈惠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建筑,是一座名副其实“千年古刹” 。
走近慈惠宫,慈惠宫背靠山格山,前横马肚溪,坐北朝南,三间二进,琉璃碧瓦,仰红俯绿,备极华焕 。前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三川燕尾脊式,抬梁式构架;明间正脊升高,饰二龙朝鲤鱼托火珠;两次间较低,正脊各饰一龙,龙身倒卷龙头朝内,脊端燕尾 。殿前两侧置石狮一对,踞坐于四周雕刻八宝纹理的束腰须弥座上,两厢顾盼,活灵活现 。前墙作仪门,明间内凹,开中门,两侧对看各配一边门 。正门额悬金字匾“慈惠宫”,遒丽苍劲,位书法家沈硕舜所题 。门竖刻联:“慈心安居古庙家家朝拜为谢神恩;惠意正定座祥宫户户敬仰乃颂明德 。”镶名“慈惠”,阳凸烫金,辉煌显眼,直指人心 。
走进慈惠宫,前殿两山前各筑神坛,上砌双层重檐歇山顶式砖神龛,前配轩式拜亭 。前殿中梁,左悬大铜钟,右挂大皮鼓 。前殿和正殿中隔天井,左右各设过水廊房,相通前后两殿 。正殿正面敞开,三面筑墙,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燕尾脊式,抬梁式构架 。屋顶琉璃碧瓦,仰红俯绿;明间饰二龙护宝塔;脊端外饰双燕尾,内配卷草翘角 。正殿内立圆石柱6根,檐柱和内外金柱2根,下布剔雕八角石础,上接木柱 。前后金柱间正贴“二通三瓜”叠斗式五架抬梁 。正殿6根圆柱各镌联语,檐柱联“一片慈怀临庶众,万般法相济人家”;外金柱联“慈海泛灵稃普度众生登道岸,惠人明正直包罗万象启神宫”;外金柱联“座上莲花菩萨慈悲看世相,炉中宝篆阴阳燮理济群生” 。殿内悬匾二方:一为“在云雾中”,草书,字迹逸宕灵动,为明万历年间浙江按察司副使兼布政使司左参议张佐治手书;二为“白云深处”,楷书,字迹遒媚浑深,为命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所书,至为珍贵 。正殿后墙前设神坛三,供奉三宝、观音、弥勒、十八罗汉、伽蓝爷公、大众爷公等,肃穆庄严,威灵显赫 。
慈惠宫原本主祀观音菩萨,原名马溪岩,又称观音亭 。
【闽台乞龟民俗 慈惠宫庙会】 直到明代末年,宫中建起“庙中庙”,也就是在正殿右次间砖砌硬山式双坡神龛,龛开中门,龛中侍奉“大众爷公”雕像,乌面长须,身着官服,顶戴双翎冠帽,手持龙杖,端坐龙轿,气宇轩昂,气象威严,正如神龛两侧屏风联语所云:“浩气如虹思挂剑,清声引凤忆吹箫”;“大我自然无我,众魂提振国魂” 。
据传,“慈惠宫”供奉的“大众爷公”是明朝时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化神”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晚期,倭寇开始大规模侵犯我国东南沿海 。平和县山格一带虽然不是沿海地带,但由于地处九龙江西溪支流的花山溪、高际溪、马肚溪等河道交叉点,水上交通方便,因而屡屡受到倭寇的侵扰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从福清、莆田、泉州直驱南下进犯漳州 。经天宝、南靖、漳浦后,进入平和县,所经村镇被倭寇“焚劫杀掠不计其数” 。在此紧急时期,朝廷派遣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带领将士南下,进入平和,运用当地的抗倭力量,与倭寇展开激烈战斗 。由于“戚家军”英勇善战,加上乡兵对倭寇怀有深恨,同仇敌忾,倭寇节节败退,倭寇被歼灭四百人,而戚家军仅阵亡80多人 。
“戚家军”在山格驱逐倭寇后,平和县民众感念戚家军平倭之功德,把戚继光和阵亡将士奉为神明,视为地方保护神,欲建寺庙祭祀 。但由于连年遭遇倭寇的掳掠烧杀,生产凋敝,根本拿不出银子盖新庙,便在马溪岩(观音亭)正殿右侧右殿内建“庙中庙”,主祀戚继光,当地民众尊称为“大众爷公”;同时,在前殿右侧设坛俸祀“戚家军”山格抗倭阵亡将士,当地民众尊称为“众公妈” 。据漳州文管部门考证,这座宫庙是漳州地区惟一奉祀戚家军阵亡将士和拜祀戚继光的宫庙,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着“大众爷公”信仰的逐渐深入,慈惠宫自明末清初以来还逐渐形成了以祭祀“大众爷公”为中心的系列民俗活动,每年七月十五至十九,都要举办“扛猪公”、“掷孤米”、“灵龟归庙”、地方戏表演、龙艺表演等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扛猪公” 。每次“扛猪公”时都要有三头大公猪和一只羊,“猪公”口含“菠萝”(方言谐音“旺来”),身披用大红纸剪成的猪公衫,衫上贴有“合境平安”,还有“福”、“禄”、“寿”、“喜”等字样,脖子上还挂着一大串铜钱,伏在特制的“猪公轿”上,由四位穿明朝长衫的青壮汉子扛着沿街游行,后面还跟着一支吹吹打打的乐队,紧随其后的是临时请来的戏班,“戏子”们或化装成《西游记》人物,或装扮成“八仙过海”里的神仙,而且还杂以清唱 。最后,才来到山格慈惠宫(大众爷公庙)前,朝拜“大众爷公”,整个活动真是热闹非凡 。这种宰猪羊、塑龟鼋结队朝拜的年例,是当年“戚家军”歼倭告捷,百姓慰劳戚家军民俗的传承 。庙会期间,庙里照例为香客免费供奉客斋饭五天 。据老人说,大众爷公庙会,自明朝中叶创立至今,年年庙会、香火不断,代代相传 。旧时前来朝拜大众爷的船只,多时有三五百条,沿“大众爷公庙”前马溪排成船队,顺流直下数公里远,蔚为壮观 。如今,这一风俗从明代至今,绵延不衰,“大音自成曲希声叹古今,众唱本万籁浩歌泣鬼神” 。这一系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特点的民俗活动,既重现了当年民众欢迎犒劳戚家军的场景,反映百姓对戚将军的爱戴和追思,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纪念除暴安良的英雄,缅怀抗御侵略的英烈 。慈惠宫纪念戚家军抗倭民俗仪式(闽台乞龟习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 。
近年来,慈惠宫已成为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回祖国大陆参观朝拜的一个新热点 。到山格慈惠宫大众爷庙寻找祖庙分灵和进香的信众越来越多,据慈惠宫管委会会长吴青海介绍:每年举办“大众爷民俗节”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台胞有两三百人 。1991年慈惠宫重修时,不少台胞为了表达他们不忘祖宗,不忘家乡的情怀,踊跃捐款筹建 。在平和投资创业的台胞胡捷允先生是山格慈惠宫重建发起人之一,台湾苗栗县的陈泳村先生、施宏先生、陈谷名先生,台湾鹿港黄忠慕、林丽春伉俪,以及台湾彰化县的陈镜中先生,陈文华、胡雪珠伉俪等,在回乡寻根谒祖之机,踊跃为重修捐款,并在慈惠宫边上共同修建起了一座慈惠阁 。随后,两岸“大众爷公”信众日益庞大,活动日益频繁,捐资扩建配套“大众爷公庙”设施不断增多,在慈惠宫宫前庙后及左右两侧不断兴建起“八卦亭”、慈惠楼、八角亭、楼阁、大埕、凉亭、左右两厢碑廊、大众剧场、文化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青年科技馆等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圣地整洁、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宗教朝圣、民俗活动、民间信仰、休闲旅游胜地,既为“大众爷公庙会”民俗活动提供足够宽敞的场所,也为广大信众利用庙会举办农副产品市场交易,促进生产与生活用品的物资交流,也为地方有关部门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提供一个良好载体和平台 。
平倭功绩万民仰,心香一瓣慰忠魂 。戚继光入闽抗倭功惠民众,山格一带四乡民众感恩戚继光恩德,将“戚继光”神化为慈惠宫“大众爷公”,连同剿倭殉难将士(后人称为“众公妈”)一并奉侍 。这既与戚继光在平和山格平倭业绩有关,同时也是民俗自然演化的结果,是人们追思戚将军平倭功业的宗教化表现形式,也是区域性民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民间形式,对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
慈雨无声稣万物,惠风着意指群生 。慈惠宫这座千年古建筑,已然成为一方风土人情的眷恋,一种民间民俗信仰的载体,更成为一种文化情感的寄托、爱国情怀的摇篮……,对于我们,对于忙碌而浮躁的现代社会,慈惠宫依旧古风袭面,宁静致远,那慈雨惠风般无声却着意的乡愁让你触手可及,毕竟,那是我们心中的美、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传统的魂 。(本文根据张万土、宗教那些事等提供的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