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施孤”习俗

“施孤”是潮汕农历七月独特的民俗活动 。清《海阳县志》便有“七月赛盂兰会,谓之施孤,又曰普渡”的记载 。据考,“施孤”是从佛教的"盂兰盆会"演进而来的 。佛经上说:“目连以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 。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 。目连依佛教导,母亲果然得救 。后来此风到处盛行,在南北朝梁代时传到中国之后,又注入了中国特色,特别是传到潮汕,又演化成与佛教不同的施孤习俗 。
【潮汕的“施孤”习俗】 在潮汕,施孤是通过用供品祭拜、诵经念佛、放焰口等形式,对无主孤魂、无依野鬼的进行施济,然后把供品施给乞丐及贫困人家 。时间也非固定在七月十五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定在农历七月之内 。可以这样说,潮汕的施孤是阴阳兼施,发展至现在,对阴间孤鬼的施济已成为一种纪念方式,而更主要的是对阳间贫困人家的救助 。
潮汕的施孤活动大多是以善堂组织,主体形式基本一致,但也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 。由于潮阳和平报德古堂是潮汕善堂的鼻祖,是故这里以报德古堂的施孤活动为例,对这项传统民俗试作一番介绍 。
报德古堂建于宋代,乃乡民为纪念建桥造福桑梓的大峰祖师而建 。该堂的施孤活动,是在七月初一“开孤门”,月终“关孤门” 。所施的阴间对象,除平常的孤魂野鬼之外,还增加了南宋末年莅和平抗击元兵牺牲的将士,因而活动的思想性略再提高 。
从七月初一“开孤门”开始,连续三天,报德古堂前开始搭孤棚做法事 。孤棚一般是竹木结构,中座设天地父母神位 。中座前面有水果山、甜饭山、白饭山、面包山和空心菜山,以及竹笠、饼食、米、甘薯、芋、衣服等日常食用物品,作为施济时送给贫困户 。
孤棚面前吊有大幢幡一支,小幢幡四支,作接引孤魂之旗帜 。大幢幡一般有二丈多高,直径约有一丈 。孤棚下面设有男女浴室,里面各放有洗浴桶、面盆、面巾、清水等物,让孤魂沐浴清净,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另外,还摆有用纸糊制的金山、银山、草山、粟山、果山,以及各种糊制的生活用品作为送给孤魂用 。
孤棚面前地面设有通天蜡烛 。名蜡烛,实是苗儿竹夹柴干柴捆扎而成,因形如筒状而谓之烛 。
孤棚附近因地制宜搭有醮棚一个,供经师打醮普渡孤魂之用 。醮棚对面,设有一个孤王位 。孤王位中间写有“孤魂臼子”,横匾是“寒林所”,并配有对联:“接引四生登九品,提携六道出三途” 。相传,这位孤王为汉朝武翰林出身,在一次平藩过程中,败入山林,饥饿难忍,观音菩萨见其正气义勇,便赐桃、李果实各一颗,并暗示他吃桃便会奇丑无比,但却力大无穷,吃李仅是充饥而已 。为了平藩取胜,这位大将毅然选择吃桃 。果然,他吃后骤变得头大如斗,肚大如鼓,牙长如象,十分骇人 。当然平藩也就获胜 。因他形容已改,死后,观音菩萨便赐他为“孤魂臼子”,统领众鬼 。
孤王位前摆设有桌椅作列供品用,但是,由于附近村落几乎家家户户都前来供拜,故此大多数供品只是放于地面,随地而拜 。供品中,食物以香饭为主,并有许多糊制的日常用品,上面写着“某某亲属收”等字样,目的是托孤王送给已故的亲属,让亲属在阴间改善一下生活 。
“施孤”活动有几个主要环节,首先是让经师在醮棚中开坛请佛祖降驾,再进行“穿金山” 。“穿金山”一般是九人或十一人或十三人,由一位领头经师手提法器引带,在鼓乐喧天之气氛中,进行既紧张而有条理的交错穿走,看起来颇有舞蹈性动作 。据说,这一过程是从佛门弟子救一位被囚禁在妖洞中的同道的过程演化而来 。然后,经师便要进行为期三天的诵经 。初一有《水忏经》《金刚经》,初二有《观音经》《千佛经》,初三有《十王经》《弥陀经》等 。读经后,便请佛上座给本地孤魂施食物 。然后在初四再给贫苦人家施济物品 。近几年,报德古堂每年施济贫苦人家500多户,发放大米约10万斤,其它物资折值及现金共约10万元 。某些有钱人也来要些“孤品”,当然,他们的目的在于保平安 。
若遇大型时,还加放焰口请四方孤魂前来 。今年农历七月廿七日,和平当地民众就在当年大峰祖师的结庐处灵泉古寺,举行一场放焰口活动,普渡南宋末年在和平抗元阵亡的林文星都督等将士 。
“开孤门”相关活动完成之后,当月到报德古堂祭拜的群众比平时也会增多 。至月终“关孤门”,一般由经师诵经,民众自由祭拜而已,内容和形式比“开孤门”都简单 。
往昔在施济物品时,一般是由几个壮汉站在孤棚上,向棚下投掷插着编码竹签的甘薯,让人争抢,然后对签领物 。这种形式秩序比较混乱,踩死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常有发生严重错位现象 。曾有一个麻风病人,凭签前来认领物品时,领到的竟是一个姑娘,这岂不是糟蹋姑娘一辈子?
如今,施孤活动比前更文明,物品也比前更丰盛,不但施人现象已被剔除,抢孤形式也被改变 。近些年来,报德古堂在施孤过程中,施济孤魂仅已是一种形式,其目的主要在于施济活着的贫困人家 。因此,这充分发挥了慈善机构在文明建设中的正能量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