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 , 女大当嫁 。”地处山西南部汾河两岸的晋南一带 , 其婚姻嫁娶基本上以古老的“六礼”为蓝本 , 历朝有所变更 , 至明清初步定型 , 延续至今 。晋南各地婚俗虽略有差异 , 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 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 , 具有鲜明的区域民俗特征 。
一、说媒定亲 。传统婚俗要求格守封建礼教 , 依从父母之命 , 媒的之言 , 讲究门当户对 。男女成亲必须请托媒人 , 双方不得私定终身 。在曲沃、侯马一带 , 男女双方同意了 , 还要请媒人吃“允亲面” , 先到女家吃 , 吃过喜面 , 即为女方肯定 。再到男家吃 , 除面之外 , 有的男家还让吃双层蒸饼中间夹菜的“双合子” 。
二、换帖、纳彩 。龙凤喜帖是男女缔结姻缘的凭据 。所以 , 双方交换庚帖之后 , 男方还必须下“求婚帖” , 托媒人向女家求婚 。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 , 贴上写明三代名讳及与婚姻有关的情况 。到了民国初年 , 规定男女双方均需到当地县衙遵章纳税交款 , 领取定婚证书 , 俗称“龙凤宫帖” , 上面同样写有双方姓名、年庚及家长、媒人情况 , 加盖官方印章 , 证明婚姻取得合法手续 。
纳彩 , 俗称过礼 , 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 , 如银元、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等 , 一般要凑足十件 , 表示“十全十美” 。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的礼物 , 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 , 面石榴十个 , 纸包麸、盐十包 , 其民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 , 多子多福 。食盐带回男方后 , 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 , 表示婆媳、姑嫂之间有“严(盐)法 。” , 全家老少有“福(麸)气” , 同时 , 盐与缘谐音 , 包含有缘份的意思 , 希冀婆媳、妯娌关系亲密 。这些赠品礼轻意重 , 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 。
三、请期、亲迎 。请期 , 民间俗称“看日子” 。男家先根据《婚娶周堂图》选一个吉日 , 把婚期写在红贴上 , 请媒人送给女方征求意见 。女方认为不犯忌讳 , 婚期即定 。待嫁姑娘在结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开脸 , 即用两条线反复绞合 , 把脸上及两鬓的汗毛拔除 , 新娘子愈加聪俊漂亮 , 表示处女生活已经结束 , 新生活即将开始 。结婚那天 , 新郎带着乐队和娶亲人马到岳家迎娶新娘 , 谓之“亲迎” 。其情形颇为壮观:前面是彩旗招展的仪仗队 , 旗上绘有“飞虎”、“青龙”图象 , 接着是一群吹鼓手鸣锣开道 , 有的挑着灯笼 , 有的举着”迎避”、“肃静”的大牌 , 紧跟着的是为新娘准备的“花轿”和新郎乘坐的“官轿” , 沿途鼓乐齐鸣 , 旗旗招展 , 浩浩荡荡 , 气势非凡 。迎娶的队伍到了女家 , 新郎先叩拜神子 , 再叩拜岳父岳母和亲朋好友 。然后起轿返回 。返回的时间 , 洪洞、新绛都是傍晚 , 沿袭古代“婚礼必用昏 , 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酉阳杂俎》)其根源可视为初民时代抢婚制的遗风 。新娘上轿前坐过的凳子 , 母亲要赶快坐上 , 以防止把娘家的福气带走 。新娘从家门到上轿都要在地上铺席 , 脚上穿着绣花鞋 , 鞋底贴着红纸鞋样 , 上轿后才剥掉 。新娘上轿时 , 照例都要号啕大哭 , 谓之“哭嫁” 。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 , 新娘自幼生长在父母身旁 , 骨肉情长 , 猛然分别 , 女儿将做人妻 , 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恐惧 , 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 , 自然情意绵绵、难分难舍 , 不由得涕泪交流 , 痛哭一场 。另一方面 , 也是出于心理上的迷信 , 当地人认为新娘上轿不哭 , 娘家就不兴旺 , 民谚有:“女儿哭一奖 , 娘家富一富 。”临走哭嫁被认为是吉利的事情 , 有的新娘没哭 , 娘家人佯装要打的样子 , 让新娘哭出声来 。哭 , 成了特定的民俗惯例 。
抬轿的队伍 , 一路上不许轿子落地 , 以防不测 。据说 , 这起源于“梁祝”传说:祝英台出嫁那天 , 路过梁山伯墓 , 请求下轿观看 , 结果跳入墓穴 , 梁祝化为双蝶 。民间从反面理解 , 认为祝英台的死是停轿所致 , 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轿的习俗 。俗话说:“抬轿的管抬轿 , 不管新娘尿不尿 。”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紧的事 , 也不许中途下轿 。
四、拜堂、坐帐 。迎娶的花轿回来 , 停放在大门口 , 新娘先把藏在长袖里的馒头投掷给众人 , 人们争相抢夺 , 以为吃了新娘的馒头牙不疼 。有的小孩牙没出来 , 也趁机让新娘给摸一摸 。下轿时 , 新娘由两位“全福人”搀扶着 , 身着凤冠霞帔 , 蒙着红盖头 。新郎长袍马褂 , 披红插花 , 用红绸牵着新娘 。此时 , 有二人用红布袋铺地 , 前后传递 , 让新娘在上面走过 。还有人手抓五谷杂粮 , 不时撒在新娘身上 , 口里吟诵:“一撒金 , 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 。进大门大吉大利 , 进二门万事如意 。”在大门口放置一盆火和一个马鞍 , 让新娘跳过去 。跳火盆 , 这寓意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跨马鞍 , 则是祈求夫妇白头偕老 , 日子平安 , 而且让新娘懂得规矩 , 做到“好马不备二鞍 , 为女不嫁二男” 。等到吉时 , 举行结婚典礼 , 俗称:“拜天地” , 由司仪主持 , 一拜天地 , 二拜祖先 , 三拜高堂 , 最后夫妻交拜 。
有趣的是 , 有的地方典礼完毕 , 要让新娘蹲尊子 , 俗称“蹲新” 。办法是 , 用护裙把凳子包上 , 新娘由伴娘扶着一站一坐 , 这时调皮的青年在背后趁机把凳子抽掉 , 如伴娘照呼不周 , 新娘就会蹲在地上 , 引起哄堂大笑 。民间流传着两句顺口溜:“今年蹲尊子 , 明年见孙子 。”所以“蹲新”之后 , 有人赶快把凳子送给婆婆抱一会 , 期望早抱孙子 。
拜堂完毕 , 新郎新娘进洞房饮过交杯酒 , 接着二人手拉手绕炕转一周 , 俗称“拜四角” , 意在祷告送子娘娘早赐恩典 。他俩边走边诵:“拜—一拜——拜四角 , 四角娘娘保护着 , 儿多着女少看 , 婆夫两个常好着 。”然后 , 新郎退出 , 新娘上炕面对墙角端坐 , 称为“坐帐” 。这时 , 新娘手里拿着秤杆 , 怀里抱着蔑筘 , 隐含今后办事像秤一样公平 , 不偏不倚 , 且心灵手巧 , 辛勤操劳 。
五、闹洞房、回门 。洞房花烛之夜 , 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 , 晋南谓之“讨媳妇” 。俗话说:“三日之内无大小” , 意即在新婚三天之内 , 平辈、长辈、晚辈都可不拘礼节 , 前来凑热闹 。不过 , 闹洞房以同辈份的人最多 , 长辈较少 。结婚是人生大事 , 一定要“皆大欢喜” , 参与闹洞房的亲友 , 即使有过分之处 , 也要忍耐 , 热情款待 。例如 , 有的地方 , 让新郎新娘说出羞于出口的话 , 如新郎说:“脚蹬炕沿吃馄饨 , 先问亲人和谁亲 。”女的必须对答:“呀呀依 , 憨呆子 , 不和你亲和谁亲?”有的是让新郎新娘做一些亲热的动作 。闹房结束 , 淘气的青年还要“听洞房” , 窃听新郎新娘的秘密 , 做为来日逗趣的笑料 。如果没人听房 , 主家就有意在窗台下放把扫帚避邪 。
【晋南婚嫁习俗】新娘回门 , 一般为婚后第三天 , 新郎也同去岳家认亲 。回门时有的仍坐轿子 , 有的改为骑马 。进娘家门时 , 还要跳火避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