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奇异的民俗

莆田市位于东南沿海,福州泉州之间,背山面海 。其主要山脉多西北走向,形成多重屏障,地形阻隔,使莆田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积淀丰厚,形成地域性强而且奇异的民俗 。
冬至汤圆端午面 。端午节五月初五中午人人都吃面条 。虽然初二吃粽子,但不普遍 。冬至早上吃汤圆 。而大年初一早上,每人要吃一碗配料丰富的线面,俗话说“吃了线面添一岁” 。在莆仙地区,线面寓意长寿 。
一口干饭一口汤 。莆仙习惯,吃大米干饭必定喝汤 。所以煮干饭时,不管有没有其他菜肴,汤是少不了的 。有时为了简便,做个紫菜蛋汤也就可以了 。并且不是饭前喝或饭后喝,而是就着汤吃干饭 。
豆浆也能炒米粉 。这是一道特色小吃,只有兴化米粉才炒得出来 。兴化米粉又白又细,脆而耐储藏,一烫就熟 。俗语“烫米粉”比喻速成 。
荔枝种在河岸上 。即溪流或引水沟渠的两岸,以及两旁平地 。大部分在北洋平原上,那儿有成片的荔枝林 。荔枝根系发达,可以保护河岸 。
兴化桂圆甲天下 。在莆仙,龙眼鲜吃的不多,一部分做罐头,大部分焙干做成桂圆干 。桂圆干是莆田特产,地理标志产品 。
民居不高会加胖 。莆仙传统民居,一般不超过两层 。最基本的是三间厢或四目厅,就是三列并排 。以后在两边各加一列,就成了五间厢,五列 。再加两列就成七间厢,然后九间厢等(有钱的坐直通车,直接建成七、九间厢) 。房子到了五间厢以后,不想再胖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到前面复制一座同样的大房子 。俗称“下座” 。
乔迁灯笼阳台挂 。乔迁时,亲戚朋友会送很多红灯笼,寓添丁之意 。莆仙话“灯”“丁”同音 。灯笼有几十盏,乔迁过后,主人把灯笼串起来,挂在阳台上,从老远就可以看到 。于是你就知道那个套房有人入住了 。想了解一座新楼房的入住率,数一数有灯笼的阳台就可以算出来 。
乔迁选在涨潮时 。莆仙民俗,乔迁要选在大海涨潮时 。寓“财如潮涨”之意 。即使远离大海的地方,人们也会认真推算涨潮的时间,决定何时举行乔迁仪式 。更有意思的是,乔迁队伍会选一个银行作为出发地点,希望钱财多多 。
【莆仙奇异的民俗】 草逢节日也值钱 。端午节,市场上卖咸草(用于绑粽子)、蛋草(用于煮蛋,使蛋壳带黄色)和埔姜(香草) 。初五,有人还会把一些野草、带叶的树枝加上一些香草,捆成一束作为午时草卖,人们买了去熬汤沐浴 。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民俗——浴兰汤 。年关的时候,市场上卖艳山姜(俗称粿叶),用于做红团 。
女儿送节敬父母 。在莆田,已嫁女儿一年中端午、中秋和春节都会送食品礼品给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体现了女儿对父母深深的情意 。俗称“女儿送节” 。另外,农历七月十三或十四,父(或母)已去世的已出嫁的女儿,会挑着祭品、纸钱回娘家祭拜 。俗称“送纸” 。她们几十年坚持下来,即使老了行动不便,也委托儿孙辈去送,死而后已 。
一年三节可扫墓 。一年一度的扫墓,大部分人家在清明或冬至举行,也有一小部分在重阳节 。
未生孩子先定姓 。莆仙特有的婚姻形式“两顾”越来越多了 。两顾的本意是非嫁非赘,但实际操作时却很麻烦 。麻烦之一是未来孩子姓什么,要在议婚时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定下来 。一般说来,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姓从男方,但名字中要用上女方的姓 。若生两个,第一个姓从男方,第二个从女方 。所以一些父母,喜欢女儿找同姓的对象,以免在姓氏问题上纠结 。还有其他麻烦,孩子怎么带,节日特别是春节在谁家过等 。联想到莆田丰富的姓氏文化(族谱、宗祠、姓氏对联和灯笼等)、许多姓氏地名以及祖先崇拜,可以知道莆仙人的家族观念是很强烈的 。
结婚红团分乡里 。在山区,婚家要分一种大红团给同族的各家各户 。红团是一种以绿豆为馅的圆形大米食品,喜庆食品,表面沾上红色 。在平原地区,举行婚礼的那天早上男家分豆腐汤给邻居朋友,豆腐汤是加上豆腐的线面糊 。
花轿到亲人避冲 。莆仙婚俗,新娘子花轿上门,新郎的直系亲属一时都躲得无影无踪,只剩新郎和主持婚礼的人以及其他亲戚朋友在张罗 。原来这是“避冲”的风俗,意思是新娘子刚上门时要回避,不和她打照面以避免冒犯,以后好相处 。新娘入新房后,他们就出来了 。仙游俗语“新人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 。
崇拜海神与水神 。在莆仙人崇拜的众多神祗中,海神妈祖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海上女神 。莆田人也崇拜水神 。兴化平原本来是一片汪洋,随着海平面上升和河海泥沙沉积渐渐露出水面 。在古代一些治水英雄的带领下,当地人民辛勤劳动,对南北洋进行围垦,兴修水利,引水灌溉,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才使得昔日蒲草丛生不长庄稼的盐碱滩,变成了沃土,鱼米之乡 。治水英雄没后,人们感德立祠立庙纪念 。千百年来虽有废兴,但香火不绝 。治水英雄有惠于民,成了人们崇拜的神灵 。其中有吴长官庙、裴观察庙、钱神女庙及香山宫、李长者庙、冯大师庙、太和庙、世惠祠等 。虽然外地也崇拜水神,但在一个县(原莆田县)境内有这么多水神却很少见 。
家家门前土地庙 。在农村,在一些地方,几乎家家门前都有土地庙,造型简单,香火旺盛 。
女逢喜事着红妆 。遇婚嫁、祝寿、乔迁等喜事,参加典礼的妇女会穿大红的衣服,表示喜庆 。即使是老太婆也穿红 。遇上放定(下定),所有女子一律红妆,在路上排成队前进,分外引人注目 。另外,红妆也是丈夫健在的标志,许多八九十岁的老太婆,平时也喜欢穿红衣服 。
石雕将军守大桥 。宁海桥(俗称桥兜桥)两端,各有两尊仗剑的石雕护桥将军(俗称桥头将军),守护这座桥 。另外,古塔的门两边也雕有门神,如凤山无尘塔、龙华双塔都有石雕护门将军,东岩山报恩寺塔有浮雕塔门金刚力士 。
捐款大学留芳名 。在大学、中学里,冠名大楼的人,不是科学泰斗,也不是人文大师,而是捐款建这座楼的人 。这些人热心公益,捐款赞助学校、医院,还有修桥铺路等 。这可追溯到治水英雄捐资建水利工程的唐宋时期 。
民间故事小五哥 。小五哥的故事广泛流传,妇孺皆知,为人们所喜爱 。小五哥属于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 。从他的故事和形象,可以看出莆仙人的部分性格特征 。
问候语随时间变 。在莆田,通用问候语有“食未曾(吃了没有)”,不过可以按时间段细分 。早饭前后的一段时间,问候语是“食饭(早饭)未曾”,午饭前后“食昼(午饭)未曾”,晚饭前后问“食暝(晚饭)未曾”,从问候语就可以知道大致时间 。但是,如果在上午10点遇到熟人什么办?答案是:还有别的问候语 。
内弟被叫做团长 。在莆仙,称小舅子为乃团(背称),有人就戏称之为团长 。乃团称呼明代姚旅《露书》有记载,但也不知道来源 。莆仙称女人为婶娘,称女儿或姑娘为婶娘仔 。姑姑称侄儿为孙(背称),也是很特别的 。同名者,不管是男是女,戏称“阿姨”,不用于正式称呼 。第二第三人称复数形式为“汝辈”、“伊辈” 。莆仙话没有表示方位“左”、“右”的词,于是就分别用“倒爿”(或捧碗的许一爿 。爿意为边,音迷)、“正爿”(或举箸的许一爿)来表示,如倒爿手(左手)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左撇子的态度 。
戏台搭在宫庙边 。莆仙各地,一年到头,每逢民俗节日、游神、菩萨诞辰等,都演出莆仙戏 。正月里闹元宵,更是到处戏鼓相闻 。村民有了喜事酬神、谢恩,也出钱演戏 。许多村庄,都搭有固定的简易戏台 。建一个方形高台,四周树几根柱子,有的还有顶棚 。而这些戏台一般搭在宫庙边 。
车鼓花篮庆开张 。几个拱门气球、两列花篮中间是地毯,一个女子车鼓队敲起震天锣鼓,几大节鞭炮,标志着某商场、店铺或单位开张了 。车鼓,俗称“镲锣鼓” 。就是由镲(大钹)、锣、鼓等几种打击乐器组成的大合奏 。大鼓用车推着 。在莆仙,女子车鼓比较多 。
走着演奏的音乐 。十番是莆仙民间音乐,又称十音 。由十人各执乐器,演奏乐曲 。演奏形式有坐奏与行奏两种 。行奏时二人一行,共五行,边走边演奏 。步伐整齐合拍,移步小 。一般夹在游行队伍中 。仙乐飘飘,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余音不绝 。给人不同的音乐享受 。八乐也是民间音乐 。包括吹打乐、丝竹乐和演唱 。也分坐奏与行奏两种 。行奏时有固定的队形 。
另外,一年要过两个年,正月初二不探门,白额春联,元宵持续近一个月,初一十五做牙(祭),莆仙方言,莆仙戏等,前贤多有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