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产妇儿童的保护神

陈靖姑是妇幼保护神,福州民间尊称她为临水陈太后、临水奶、娘奶等;台湾民间尊称为娘奶、注生娘娘、太后及三奶夫人等 。传说陈靖姑能“扶胎救产,保赤佑童”,对福州民众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福州人迁居台湾,这一信仰亦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民众 。两地民众为陈靖姑建庙塑像,顶礼膜拜,或祀或配祀,十分普遍,两地因此共同创造了一脉相承、渊源深厚的陈靖姑文化,历久不衰 。
据史志记载,陈靖姑于唐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十五日出生于福州下渡 。家世为巫,她曾学法闾山,能降妖服魔,扶危济难 。陈靖姑18岁嫁与古田人刘杞为妻 。贞元二年(786年),福州大旱,田地龟裂,民众请求陈靖姑祈雨 。当时陈靖姑有孕在身,仍前往白龙江龙潭角为民祈雨,果然天降甘霖,旱情缓解,陈靖姑却因伤胎身亡 。由于陈靖姑降妖除怪、祈雨救灾、护胎救产、保护妇幼等造福百姓的灵验传说颇多,民众感其德,故尊之为神,并在下渡街雁峰之顶建庙,俗称塔亭娘奶庙,还在仓山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修庙崇祀 。宋元时期,人们对陈靖姑的信仰活动趋盛 。南宋淳祐年间,朝廷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匾额“顺懿” 。
由于得到朝廷褒封,陈靖姑由普通民间女神一跃而为钦定神明,大大推动了陈靖姑信仰的传播 。明代对陈靖姑的信仰主要集中在以福州方言为中心的闽北和闽东两大区域 。到清代,对陈靖姑信仰的传播北至浙江南部的平阳、瑞安、温州、丽水、青田等地,南至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 。台湾府安平镇有一座临水夫人庙,在宁南坊、凤县也有一座顺懿宫 。台湾至今保存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建的台南白河镇南台临水宫、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的高雄县大社碧云宫、乾隆元年(1736年)建的台南市临水夫人奶庙 。此外,还有康熙间奉旨兴建的高雄市旗津临水宫,聘请福州名师巧匠,精心施工 。由于榕台两地信奉者众,雍正七年(1729年),陈靖姑被封为“天仙圣母” 。相传道光帝后难产,皇帝祈求临水夫人相助,后果然灵验 。道光帝遂连呼“临水夫人真乃朕的再生父母”,陈靖姑因此被称为“太后” 。咸丰年间,又被加封为“顺天圣母”,封号几近妈祖 。
【闽台产妇儿童的保护神】古代由于医学不发达,缺医少药,妇女难产、婴儿夭折多有发生,平安顺产是妇女们最大的心愿和祈望 。百姓为了寻求心灵上的慰藉,造就了陈靖姑神明 。陈靖姑也因此由一名为民解难的普通女子演化成无所不能的神祇 。历史变成了传说,人演变成神 。不论是《晋安逸志》、《十国春秋》,抑或民间传奇小说《临水平妖记》、《闽都别记》等都对陈靖姑的身世和法力、业绩进行大量渲染,从而繁衍出不同版本的陈靖姑形象 。而福州民间佛教徒则认为,临水夫人实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 。陈靖姑信仰中出现了释道交叉渗透的现像 。陈靖姑不仅是榕城民众信仰的尊神,也被台湾民众所接受,成为当地百姓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旧时榕、台民众均奉之为地方守护神和送子娘娘 。妇人奉祀尤盛,闺房中大都贴有临水夫人神像或神位,妇女产前产后都要向临水夫人祈祷 。
许多崇拜陈靖姑的纪念和祭祀活动,已演绎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榕台两地至今还保留着“求香火”、“请花”、“请奶过关”、“迎神”、“演戏”等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已婚妇女纷纷前往临水庙,烧香求拜,祈求“早生贵子”或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希望怀胎的妇女要将供案上的杏花采一朵回家,叫“请花”,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孩,寓意开花结果 。怀孕后要请临水夫人保胎,分娩时得去宫庙请一香炉回家,意在请求临水夫人亲临产房,保证产妇平安 。婴儿顺产后,把香炉送回宫庙叫“回銮”,要备办丰盛的供品酬谢神灵庇护之恩 。儿童生病也需去临水庙祈祷女神显灵医治 。孩子未满16岁以前,需要临水夫人保护 。正月十五临水夫人诞辰,各地百姓都要举行“请奶过关”的活动 。
《福州地方志》记载:“以竹支架,用纸糊作城门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号角,引护小孩过关,意为如此小孩便易成长,直至十六岁为止 。”台湾安平镇“请奶过关”的活动极为热闹 。“若临水夫人诞,凡家有子女年幼者均到庙叩祝 。是日,进香者拥挤不堪,庙前法师登场作法,抬儿童过关,索谢赀一百文” 。孩子长到16岁,台湾民间有“糊杉亭”的风俗,即“有子年十六岁者,必于是年用纸糊杉亭一座,名七娘亭,备花粉、香果、酒醴、三牲,蛋七枚,饭七碗,于七夕晚命道士祭献,名曰出婆姐,间言其长成不须乳养也 。俗传男女幼时,均有婆姐保护 。婆姐,临水夫人之女婢也” 。在16岁之前,每逢正月初五,闽人要给儿童手臂绑上红丝线,直到七月初七才能除下,据说,这样可以得到临水夫人的保佑 。
由于崇拜陈靖姑,民间还形成风俗三忌:一是姑娘18岁不订婚不出嫁,24岁不生育 。这是由于陈靖姑18岁出嫁,24岁因祈雨而胎毁身亡 。二是祭祀时用鸡不用鸭 。传说陈靖姑祈雨时,蛇妖和长坑鬼曾经变幻鸡来坑害她,而鸭则来营救她 。因此,妇女做月子也都用鸡不用鸭 。三是轿不点灯,香灰常扫 。相传陈靖姑坐化为神后,蛇妖阴魂不散,苦苦哀求仙师开恩:“小妖何时出头?”陈靖姑下咒说:除非临水宫中铁轿开花,天地炉香灰龛满 。随着时代变迁和人文发展,对陈靖姑的宗教信仰以及派生出的民间习俗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榕台百姓生活的某些方面 。
陈靖姑信仰飘洋过台是与福州地区百姓移民台湾分不开的 。明末清初,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百姓追随郑成功远渡过海,在台湾布种生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废除迁界令,解除海禁,成千上万的界外居民陆续返回故地,地少人多的福州有大批的人入台谋生,垦荒种植 。清初统治者对入台的垦民实行严格控制措施,一般不允许垦民携带家眷,让垦民采取“候鸟式”的生活方式 。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一度放宽移民限制,允许移民挈眷入台 。乾隆年间,入台的限制进一步放宽,确定淡水的八里坌与福州的五虎门作为两岸对渡口岸之一 。这样,福州地区百姓举家入台更加便利 。
随着福州人入台定居数量增多,更由于缺医少药的严酷现实,为祈求女神护佑妇孺,故临水宫在台湾各地应运而生 。台南白河镇南台临水宫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被认为是台湾开基临水宫 。据乾隆年间重修的《福建台湾府志》载录,台湾府有临水宫,但未注明何时建造 。而嘉庆《续修台湾府志》则记载:临水夫人庙在宁南坊,今移在东安坊山仔尾,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里人梁厚鸠众建 。此后,临水夫人作为扶胎保育女神的信仰在台湾岛逐渐传播开来,渐渐也为当地百姓所普遍信奉 。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又带去大批福州籍的军民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陈靖姑信仰得到进一步宣扬,许多临水宫重建或修葺一新,台南白河镇南台临水宫、台南市临水夫人奶庙、台北市临水顺天堂等香火鼎盛 。特别是80年代建成的台北碧潭观光临水宫最为壮观,各地慕名前来朝圣、进香者络绎不绝 。此宫已成为台湾五大观光庙宇之一 。据统计,台湾岛上现有130座临水分官,差不多每县、市都有祀所 。
陈靖姑文化已成为榕台民俗交流的重要纽带 。每年正月十五日陈靖姑诞辰,各处临水宫都举行隆重庆典,人山人海,鼓乐阵阵,信徒蜂拥而至,焚香祈求 。更有成千上万台胞不辞辛劳,怀抱陈靖姑像跨海到福州陈靖姑娘家祖庙或古田夫家祖庙进香分灵,而后返台 。福州乡亲和台胞共同献资修复了临水陈太后塔亭祖庙和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 。这两处千年古迹的修复,对弘扬陈靖姑文化,加强榕台两岸民俗交流,增强民族的亲和力都起到推动作用 。近年由于交通便利,来福州塔亭祖庙和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朝圣的台湾同胞日益增多,悠久而深厚的榕台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演绎,对陈靖姑女神的共同信仰把榕台民众的心连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