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钉


门钉

文章插图
门钉,简言之就是钉于大门扇外面的园形突起的装饰,是中国古建筑大门上的一种特有装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关中地区农村独家独户的大门上也安上了铁制的门钉 。门边由角钢焊制,木板装芯,组合成钢木门,主要起连接角钢与木板的作用,也起一定装饰作用,但它比起古建筑大门的门钉却逊色多了 。无论是古建筑雄厚的实拼木板门,还是现代钢木大门,钉上一排排硕大的金色门钉,既显得更加禁固,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蕴藏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
门钉,在最早的记载中不叫门钉,而称之为“涿弋” 。同守卫城池,防御火攻有关,是一种军事上的防御措施 。战时,涂泥土于门上以防火焚;平时,这种行距齐整的涿弋,成为门扇上的一种装饰品 。所以门钉可能就是古代“涿弋”的遗制 。按以往建筑考古学者的研究认为门钉的产生是门本身的构造需要 。门钉作为门饰,是为了避免显露的钉痕有碍观瞻 。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门钉颇为重视,它是封建等级的标志 。明太祖朱元璋,曾把门钉列入典章制度,命礼部员外郎张筹等专门考证古代门钉的型制,因“门钉无考”,所以明代只对王城规定了“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无数量规定,对各级官吏没有提到门钉 。到清朝入关后,门钉的数量及所用材料便成为体现封建等级的重要形式,清代对大门门钉的使用在《大清会典》中亦有了详细明文规定,亲王府制:“门钉纵九横七” 。《会典事例》中有“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之句 。世子府、郡王府:“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 。”贝勒府、镇国公、辅国公:“公门铁钉纵横皆七 。”比郡王府四十五个门钉还多四个 。但是在用材上起了变化,由金钉改为铁钉 。所以比郡王府用金钉的等级要低 。公以下府弟:“公门铁钉纵横皆七 。侯以下递减至五 。”
那么封建最高统治者门钉的规定又如何呢?《大清会典》中“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钉金钉,坛庙圜丘遗外内垣四门,皆朱漆金钉,纵横各九”之句已说得很清楚了 。宫殿当属一等建筑,门钉“纵横各九”用金钉八十一个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关于宫门使用门钉的数目,有纵九横九、纵七横七、纵五横五三种规定,均为阳数,因为九为阳数之极,纵九横九等级最高 。以故宫现有的宫门门钉为例,绝大多数为纵九横九,极少数为纵七横七、纵五横五 。惟独东华门少一行为纵九横八,这是因为顺治皇帝死后殡仪灵柩出华门至景山,所以东华门是一特例 。设在京都或畿内的坛庙是皇帝亲自参加祭祀的坛庙为一等庙,固然有皇帝祭祀方便之意,另一方面也因一般人不能参与这种活动,其它地方也就没有了 。它的门钉亦是“纵横各九”每扇八十一个 。二等庙是皇帝祭祀或派大臣代为祭祀的庙宇 。位于华山脚下的西岳庙即属此类庙宇 。从西岳庙现存古建门钉实物中我们不难看出二等庙宇大门门钉之制 。西岳庙始建于汉,完善于明清 。沿中轴线有三条甬道五道门,依次为:灏灵门(亦称连三门)、五凤楼(亦称午门)、棂星门、金城门(亦称金天门)、后宰门 。这五道门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属棂星门 。棂星门中门有门钉纵九横七,左右门门钉纵七横七 。连山门门扇已毁,虽为后人所修复,但也与棂星门相同 。其它三道门扇也已毁,但也可判定如此 。三等庙设于府、县治所,是由地方官主持祭祀庙宇,如各地的城隍庙,它的“门钉”应为纵七横七,或纵五横五 。
【门钉】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做为祭祀庙宇的建筑大门“门钉”也有严格的制度,不得犯上越礼 。“门钉”它之所以有后来严格的规定,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等级制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