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帝王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 。由于这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 。
原始崇拜(包括自然崇拜、祖宗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准宗教形式之一 。崇拜的对象是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等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物 。在山区,大山往往成为崇拜的对象,即大山崇拜 。“崇”字就是由“山、宗”组成的 。在自然崇拜的中后期产生出自然神灵的观念,大山崇拜发展为山神崇拜 。但泰山崇拜主要是和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结合在一起 。太阳为世上万物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人类自古就有太阳崇拜 。太阳升起于东方,所以东方就是万物发育、阴阳交替之所,于是又产生了东方崇拜 。在地理位置上,泰山位于神州大地的东方,因此就成为历代帝王与天对话的最佳场所 。
泰山封禅是历代帝王炫耀显赫业绩的政治大典,曾经让很多皇帝心驰神往,相传史前有72位帝王来过泰山封禅,不过真正计入史册的只有秦以后的12位皇帝 。他们在泰山上铭功颂德、扬名显号,也因此给泰山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其中秦、汉、唐、宋、清五个朝代的封禅故事最有说头 。
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是以泰山文化为创作素材 通过秦、汉、唐、宋、清五朝皇帝登山封禅的历史背景为创作主线 。主要了表现了华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导向 弘扬和歌颂了中国历史文化上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项目的总策划人是被誉为“实景演出创始人”的著名文化策划大师梅帅元先生 。实景演出是一种新型的艺术演出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使用180°全景式的自然山水作舞台,使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舞美制作和大规模的演员阵容来演绎当地特色文化,观众在自然剧场中身临其境,得到从未有过的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是一种全新的、震撼的艺术体验 。
历代帝王泰山封禅
秦始皇封禅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 。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 。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 。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
汉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 。之后,东巡海上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
汉光武帝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 。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 。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 。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 。封禅后,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
宋真宗封禅
【泰山帝王封禅大典】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 。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