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东乡元宵节上鹞灯习俗


江苏常熟东乡元宵节上鹞灯习俗

文章插图
【江苏常熟东乡元宵节上鹞灯习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小孩兴致高 。“照田财”,唱歌谣,裹馄饨,吃元宵,上鹞灯,放鞭炮,敲锣打鼓双脚跳 。天上放鹞灯,地上舞龙灯,家家户户挂彩灯 。这就是常熟东乡一带民间流传下来的农民百姓过元宵节的欢乐场面 。
这其中,东张一带农村每年元宵节 “上鹞灯”的习俗,尤其值得称道 。所谓“上鹞灯”,就是将灯笼挂在放鹞子的绳上,随鹞子飞上天空 。这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心中的祝愿和祈祷飞上天……
“上鹞灯”是一场精彩展示,村与村就自然地会开展一些竞赛,一是比谁的鹞子扎得大,二是比谁的鹞子放得高,三是比谁的鹞灯挂得多,四是比谁的鹞灯挂的时间长 。为了竞赛,为了多挂鹞灯,村里请老年人作顾问,青壮年动手,将鹞子扎得很大,最大的直径在一丈以上,宽度在二丈以上,用面筋纸或牛皮纸糊上,如浆糊粘性不足,要用麻线将牛皮纸缝在骨子上 。放飞时,有“二领鹞”、“三领鹞”的讲究(就是用一只或两只小一点的副鹞帮助、引领较大的主鹞起飞),即二只或三只鹞子在一根绳子上一起放,每只鹞子间距一至二丈 。因为“上鹞灯”这种活动形式大多在黄昏天黑以后,在1000公尺以上鹞线放出的鹞子,天黑以后是根本看不见的,所以在正式上鹞灯之前,首先要放一盏“飞灯”(把一盏特制的灯的挂圈穿在鹞线上,一放手,灯就自动随风沿线往上飞,飞到距鹞子1至2丈的地方自动停止),用这盏“飞灯”来判断鹞子的位置 。正式“上鹞灯”是用人工将鹞线费很大的力气压下来后,把鹞灯一盏一盏挂上去的,因此,挂的盏数越多,难度越大 。

江苏常熟东乡元宵节上鹞灯习俗

文章插图
黄昏时分,村上青壮年出动,齐心协力,将鹞子放飞上天,挂上鹞灯30至50盏 。最多的在60盏以上 。是夜,在田野里极目眺望,东南西北,但见数十串、乃至数百串的鹞灯,高低相间,长短不一,好似一群群火龙在空中游动,鹞灯与星光相互辉映,闪闪烁烁,景色奇丽 。有的在鹞子上用篾片或滕皮攀成“鹞琴”,鹞子升空后,在风力的作用下,发出悦耳的琴声,有的还在鹞灯边挂上烟花,烟花点燃时,流星在天空飞舞,划破长空,甚是壮观 。其时,村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群情激奋,热闹异常,看鹞灯达到了高潮,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典礼和全民的狂欢 。
近几十年来,随着乡村娱乐的多元出现,这一民间习俗逐渐淡出节庆舞台 。目前,尚有一些高龄老人可以提供一些制作以及放飞流程,再不及时抢救,那么动听的鹞琴很快将成绝响,上鹞灯这个美丽的场景也将一去难再而成为永远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