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每天都有洗澡的习俗,俗称“洗汤” 。汤槽,就是客家人“洗汤”用的物具,雅称澡盆 。
汤槽始于何年,有待考证 。
【客家洗澡物具 汤槽】 因为“水浸万年松”的缘故,最早的汤槽基本上就是用整截古松凿成约一米见方长,内空约半米见方宽的“浴池” 。
这种汤槽,耐用,稳固,颇受客家人喜爱 。但,凡事有优劣 。这种汤槽也有诸多缺点,如选材费事,加工费时,搬动费力,实用而不美观等 。
后来,睿智的客家人开始选用杉木板,制作汤槽 。这种新式汤槽轻便,美观,实用,古松制作的老式汤槽渐渐地被更替 。
新式汤槽的制作,颇有讲究 。
生长在高山,向阳且树龄长的实心老杉木做材质锯成的杉木板,是做汤槽的首选 。这种杉木板最好隔年选好,阴干,备用 。
做汤槽前,一般都会择个黄道吉日开工 。选好日子,能工巧匠就开始制作了 。
制作的尺寸,颇有讲究,必须能过大黄道或小黄道或大小黄道都能过,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
制作好的汤槽为精巧大方、美观实用的长方形,前、后、左、右各一个面,外加一个底面,总共五个面,底面左前方有一出水孔,一个堵水塞,另外,有块座板或座櫈 。
左右两个面分别有块木板,两块木板较长,长度约106厘米(小黄道:登科;大黄道:大吉,大、小黄道皆过),二头自前后二个面外端各露出约12厘米(小黄道:纳福),宽度约8厘米(小黄道:天德),高度约16厘米(小黄道:大吉) 。
前后二个面同样各有一块木板,两块木板较短,总长度约为57厘米(小黄道:益利),二个头嵌入左右二块木板约为4厘米(小黄道:登科;大黄道:六合;大、小黄道都能过),内空长度约49厘米(小黄道:旺、进宝),宽度约4厘米,高度约10厘米(小黄道:进宝) 。
汤槽左前方的出水口为长方形,长约3厘米(小黄道:财旺),宽约2厘米 。
堵水塞为长方形状,前端为3厘米长、2厘米宽的面(和出水口长度、宽度保持一致),高度约为12厘米(小黄道:纳福) 。
座板,就是靠汤槽尾端放块刨得光滑平整的木板,二头搭在左右两个面的上端,洗澡的人坐在这板上洗澡 。座板制作简单、调位方便,同时也存在易滑动缺点(尤其是老人洗澡,安全系数并不高) 。为此,更多的汤槽选择配置座櫈 。
座櫈,座面长度约为38厘米(小黄道:进宝;大黄道:进宝),宽度约为11.8厘米(小黄道:纳福),櫈脚高度约为10厘米(小黄道:纳福) 。放置于汤槽尾端,洗澡人直接坐在座櫈上洗澡 。
放置汤槽,应前低后高,有一定的倾斜度,便于洗汤后的污垢水流出 。
除了这种传统的木制汤槽,后来陆续出现了水泥汤槽、麻石汤槽,结构大同小异 。
多少个傍晚,荷锄而归的客家妇女,抱柴刷锅,加水添柴,烧开一大锅的洗澡水,前锅倒尾锅……装上一大桶的“滚水”,送到“洗汤间”,递毛巾,舀冷水……
洗汤间里,热气腾腾 。坐在座櫈上的洗汤人,添进一勺桶里的“滚水”,与汤槽里的冷水掺温 。慢慢擦洗,一勺一勺地加温,一遍一遍地擦洗,越洗越热……待到洗完一桶水,全身皮肤已通红,周身顿感轻松、舒服!少顷,用力将堵水塞一拔,只听“哗”地一声,汤槽里积淀的污垢水缓缓地流出,流出的还有那满身的疲惫和一天的辛劳……
俱往矣!一幢幢洋楼拔地而起,一台台太阳能、热水器走进客家山村,汤槽已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温馨的回忆 。
绵绵厚土,载物育人!悠悠岁月,汤槽情怀!
- 客家鸡公车
- 客家人的“上下左右”与“东西南北”
- 福建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 客家习俗“听夜卦”
- 广东客家人的语言禁忌
- 客家人的分家习俗
- 客家人寓意人丁兴旺的“背带龙”成清远非遗
- 江西赣南客家文化
- 客家九道特色小吃
- 客家红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