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千灯古镇民间节庆习俗

正月
正月(农历)初一,俗称“大年初一” 。新年可泛指正月初一至十五,长达半个月,但节日气氛浓重的是初一至初四四天,尤以初一为最 。是日,集镇除喝茶供应橄榄(称“元宝茶”)外,店铺打烊,各业休息,不串门,男女老幼全皆休息,成人穿着整洁,小孩多换新衣,戴新帽,穿新鞋;晚辈依次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儿童“压岁钱” 。亲朋邻里之间一见面,拱手相贺“恭喜发财”等吉利言辞 。家家门上要贴“倒福”,贴恭喜发财的春联,意为“福到家门” 。晨起要放“高升”(爆竹),以求吉利 。
喝糖水,早点食面条(长寿面),米糕或糯米小汤团(高高兴兴,团团圆圆) 。全日忌说不吉利话,忌吃他家食物,忌吃粥及淘茶饭,火种需隔年(日)留存,忌扫地,忌上河滩提水、做针线等家务活 。农家老人则要“起绳头”(搓草绳一段) 。家家具香烛、水果等物祭祀祖先图像牌位,有人半夜就到寺庙烧“头香” 。在这半月中,大家走亲访友,拜年送礼,天天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
接财神
正月初五为“五路财神”诞辰 。商铺店主及富裕乡民争先起早接“财神”,也有的隔夕迎接(即在年初四) 。仪式为供三牲祭礼,点香烛放炮仗,全店全家跪拜乞求财神保其生意兴隆,五谷丰登发大财,然后同吃“财神酒” 。接过财神商店恢复正常营业,乡民开始出工劳动。
元宵节
正月半晚上称作“元宵”、“灯节” 。
1、入夜点彩灯,户户门口皆点灯笼,富裕人家,门庭挂走马灯,引人观看 。小孩门一般抱着大人制作的兔子灯玩乐 。
2、晚饭吃汤团和什锦烊粉粥(掺杂豆制品、荠菜、荸荠、慈菇、枣子和肉丝等的咸味粳米粉粥) 。
3、坑三姑娘:黄昏后先由三个妇女,一人提灯笼,两人合端蒙深色布片、前插骨针的竹编畚箕至厕所粪坑边或大门角落里,请“三姑娘”(亦有在灰堆前相迎的,则称“灰姑娘”),返至室内临于沙盘(或灰盘)之上,视骨针划出的纹路,以卜休咎 。
4、“走三桥”:晚饭后3至5名妇女、小孩结伴,手持棒香,“走历三桥”,至每一桥堍插上棒香数支,俗说走历三桥可免百病 。
5、“炭田角落”:元宵节晚,农家孩子手持燃烧的柴把,绕着田头边跑边喊,“炭炭田角落,年收三石六”(每石75公斤),以祈秋后丰收 。
6、出灯:元宵节前后,逢丰收年景,常出灯庆祝,通常由居民、商户自行或雇人扎灯,及晚点上红灯悬于门口,式样别出心裁,总以新奇为上乘 。间有规模较大的,由商界集资去苏州选购新彩灯,于庙宇和桥上悬挂 。通常自正月十三日起连续七至十天,始日及结束日还要“做社”(祭神、会岁、参见“做社条”)沿街游行,方圆数里乡民皆来观看,热闹非凡 。
调龙灯
除干旱年份酿雨外,多数为丰年群众性自娱活动,时间多在元宵前后(常与出灯同时进行),偶而也有在农历七月半丰收在望之际 。龙有纱龙、草龙两种,长短大小及用材、装饰精陋不一,均为自制 。
撑腰糕
吃“撑腰糕”:农历二月初二,农家做油煎米糕,名曰“撑腰糕” 。据说食后全年体力劳动可免腰肌损伤 。
花木赏红
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生日”,每年此日,农家用红色纸条、布带或绒线系结于果树枝干上,谓之“赏红” 。
放鹞子
鹞子,即风筝 。放鹞子,为每年立夏后至清明前青少年喜爱的活动,成年人中亦有参与者 。鹞子形状,以瓦片、鹰、蝴蝶、蜈蚣等几种居多,均为自制,以纸、竹片为原料,少数用薄纱制作属精致 。有以竹芦作簧,缚于鹞背,鹞子升空后因风作呜,称为“鹞鞭”;又有晚上放鹞,于鹞上挂灯,仰望之,暗中熠熠有光,称为“鹞灯” 。
清明节
指清明到谷雨半个月,统称清明 。在此阶段民间普遍设席祭祀,谓“过清明”;同时去祖先墓地为先人坟墓壅填新土,谓之“扫墓” 。新亡者须在清明节当天举行,称之为“正清明” 。清明日还有吃青团子风俗 。
立夏
公元五月初立夏,通常吃大草(金花菜),“面衣”(以糯米粉调水成浆状,拌以切细的金花菜,加糖、盐,下锅煎成) 。尝新蚕豆,称“见新”,同时吃烧酒,以咸鸭蛋、小黄鱼、海蛳(一种小螺蛳)等为下酒物 。并有吃酒酿,称人(称体重)之举 。
端午节
五月初五谓之“端五节” 。端五,有驱五毒(蝎子、蜈蚣、蛇、哈蟆、壁虎五种毒虫)之习俗 。旧时,户户门口挂大蒜、草蒲、艾蓬、中午薰苍术、白芷喷洒雄黄酒;小儿额上用雄黄酒写“王字”,有的穿虎头鞋、老虎衣,胸前挂囊大蒜头或樟脑丸的丝线小棕子、香袋、八卦包等,谓之压邪 。是日家家吃粽子、咸鸭蛋、黄鱼、喝雄黄酒 。有“划龙船、赛龙舟”之民间竞赛 。
望田青、做端午
乡谚;“夏至了秧,回望爷娘” 。农家妇女每于此时抽空回娘家省视父母 。新婚未满一年的夫妇归省时须带粽子、桃子、糕团等食品,分送女家左右乡邻,俗称“望田青”(此前,女家须先行探望小夫妇,同样要备粽子、糕点等点心,分送男家亲邻,因时间在端五前后,称为“做端五”) 。
七月半、十月朝
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下月初一为“十月朝”,这两天同称“节”,都是祭祀祖宗的日子,俗称“过时节” 。有新亡故人家的家属,亲戚必祭祀,称“七月半”、新“十月朝” 。
点“地藏香”
旧谓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皇菩萨涅盘日 。是晚,民以棒香散插于屋前路旁的石阶缝中点燃,之称“地藏香” 。后亦有人称之为“狗屎香”者 。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 。民俗:择节前秋高气爽月明之夜,于天井或宅前场上设置方桌一张,上点风灯,焚檀香,陈列菱、藕、柿、石榴及芋艿、月饼等应时瓜果点心以拜皎月 。合家人与前来串门的亲朋邻人则团坐或游息于周围,吃鲜果,尝点心,聊家常,说古今,作牌戏,共庆天上人间双双团圆 。至深夜,然后端出酒菜畅饮而散,是为“烧夜香” 。
做社
农家祭祀社神的活动称“做社”,有春社、秋社两种 。目的是酬谢社神,祈求丰收(秋社还兼有求免瘟疫之意) 。规模有大小;小者数家,多由同姓、同邻里或耕作同一字圩农田的农户自愿结合;大者聚集一村,数村农户合办 。每次由一家主办,轮流当值,所需费用按户或按田亩数分摊 。祭祖时除供奉鱼肉酒饭外,常请“太保”诵通忏,有时图热闹,还请打唱班子唱戏一至三天 。祭祀毕,必会餐,每户到一人(家长或强劳力者) 。又:参与秋社活动的农家,田中皆插有黄色“太平旗” 。
腊八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故初八为腊八 。是日民人多食掺入荠菜、黄豆、赤豆、花生、红黑枣、连心、慈菇、荸荠等物煮成的粥,称“腊八粥” 。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镇上的糕饼店及饮食摊上均有特制的五色米粉糕供应 。此为应节糕点,称“重阳糕” 。90年代起“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
冬至
民众视冬至节甚重,俗有“冬至大于年夜”,“肥冬瘦年”之谚 。已嫁而在娘家的妇女,必须回夫家团聚吃丰盛的“冬至夜饭” 。节日前后须祀祖先,宴请亲友,乡俗也称“过冬至”;有新丧不满周年者,祭祀必须于冬至当天进行,称“过新冬至” 。
除夕
农历十二月底,俗称“年三十”又称“大年夜”外出者均要回家 。“年三十”或此前数天,民家都备有酒席邀请亲友、近邻同享,名为“吃年夜饭” 。宴前须先祭祀先人 。有新亡故人家祭祀须于除夕当天进行,并接待来唁之亲戚,为“新大年夜饭”,其礼与“新冬至”等同 。年夜饭后,主家将花生米、发芽蚕豆和西瓜子、葵花子等入锅炒之,称“炒杂脚”,谐称炒贼脚 。民间传说,炒熟后分而食之,来年窃贼不上门 。是夜,颇多达旦不眠者,谓“守岁” 。是夜,关门时放爆竹三响,谓之放“关门爆仗”,农家人洗足,谓之“洗种田脚” 。
送灶君
【昆山千灯古镇民间节庆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廿四夜” 。旧时迷信,谓之“送灶君” 。至翌年正月半,另以新灶神象置于龛中,亦供以点心谓之“接灶君” 。廿四夜民家多掸檐尘、大扫除,以干干净净迎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