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清明节习俗


江苏昆山清明节习俗

文章插图
清明节古时叫做“鬼节”、“冥节” , 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 , 因为这三天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民间过清明节的习俗大约自周朝开始 , 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清明节是扫墓(昆山人叫“上坟”)的日子 。扫墓既是缅怀先人、有利于家庭和谐的举措 , 同时又可以顺便踏青春游 , 一举两得 。在昆山 , 清明节无论贫富 , 家家户户都要在先人的坟墓上拔草填土 , 然后进行祭奠 。祭扫仪式是:焚香燃烛、摆设供品、磕头膜拜、焚烧纸锭 。供品有青团子、焐熟藕、水果糕点等等 , 大户人家也有供一桌酒饭的 。行礼按辈分长幼依次跪拜 。祭扫仪式结束后要在坟上插杨柳枝条 , 并用状如“定胜糕”的两块土块底碰底覆盖在坟墓顶端 , 再压上几张“黄表纸” , 以示此坟墓已经祭扫过了 。
新亡者第一个清明节谓之“新清明” , 须事先在家里摆上酒饭祭奠亡魂 , 然后再到墓上祭扫 。在清明节前结婚未满一年的人家的新媳妇须穿红着绿打扮得如同新人一般去参与夫家人的清明扫墓活动 , 表示让坟墓中的先人认识一下这位家族中的新成员 , 叫做“上花坟” 。新婚夫妇参加男女双方家庭的扫墓活动时须事先专门备好水果糕点作为祭品 。在花桥一带 , 清明节叫做“过清明” , 新丧人家则叫做“新时节” , 上坟时要“挂坟” , 就是用纸剪成很大的铜钱的样子串成长串 , 系在小竹竿顶端 , 插在坟墓之上 。儿孙做的“挂坟”用白纸 , 嫁出去的女儿则用红绿纸 。新镇地区的规矩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上坟要备好青、白团子和纸钱 , 而陆家地区农村习俗 , 清明这天儿童在村边沟旁用砖块泥土搭灶 , 或挖个泥洞生火做饭 , 叫做“野火米饭” , 又叫做“泥羹饭” 。
为什么要小孩子来做“泥羹饭”?那是因为小孩子身单力薄“阳气”不足 , 容易受到鬼魅的侵犯 , 所以要拍拍孤魂野鬼的马屁 。清明这天互相不能串门 , 因上坟时有可能会带来“阴气” , 如果串门对别人家不利 。在陆家农村 , 清明这天由富裕人家出钱请班子来演“村台戏” , 全村人甚至邻村人都来观看 , 叫做“落魂” 。
昆山各个时期的古代地方志都记载:“清明日插柳于檐 。”据说 , 清明节将柳条插在屋檐下或大门口的风俗 , 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的祖师爷神农氏的 , 明万历《昆山县志》说:“竞取麦叶插于门户 , 男女皆佩戴之……取柳叶亦然 。”清道光《昆新两县合志》也有此说 。由此可见小麦的叶子和柳条有着相同的功能 。昆山还有这样的习俗:清明节当天买几个大饼 , 用柳条穿起来挂在阴凉通风处 , 一直放到立夏那天全家一起泡来吃 , 据说可以防止疰夏 。昆山古代妇女还有在清明这天把杨柳枝盘成球戴在鬓发边 , 据说可以防止衰老 。有首古诗这样写道:“清明一霎又今朝 , 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姐妹 , 一枝斜插绿云翘 。”把女性爱美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
【江苏昆山清明节习俗】昆山人清明节爱吃青团子 , 至今依然 。清人顾禄所撰《清嘉录》写道:“市上卖青团焐熟藕 , 为居民清明祀先之品 。”原来青团子最初是上坟时用的 , 后来变成地方节令美食 。青团子江南一带都有 , 昆山最早见之于文字记录是《道光昆新两县合志》:“青团子 , 捣嫩草汁 , 入粉令青 。”昆山正仪所产的青团子之所以特别有名 , 据传清末正仪有一位姓赵的妇女 , 她发现用“浆麦草”的汁(后来有一个专用名字叫青汁)代替小麦或其他青草的汁用来做青团子 , 其色香味更佳 。她还摸索、创新了一整套制作工艺 , 比如用适量的石灰水来“呛”青汁 , 则清香更加浓醇 , 蒸好的团子更像玲珑碧玉翡翠球一般光润 。最主要的是久存不变质、不开裂 。但青汁和石灰的比例、“呛”好的青汁与糯米粉的比例要掌握得当 , 这可是秘方 。
昆山民间还有“清明放断鹞”的说法 , “鹞子”就是风筝 。这玩意相传是汉代韩信发明的 , 是用于军事方面的一种联络工具 , 后来渐渐地变成玩具了 。据说昆山这一带清明节之后风不上升 , 不再适于放鹞子 , 故民俗于清明这天放鹞于空 , 然而剪断鹞绳 , 任其飘落 , 要到明年再放了 。其实这不是真实的气象状态 , 人们放的也未必是“断鹞” 。
旧时清明节昆山有好几个竞放风筝的场地:东门地区的就在“掖布场”(今娄邑、玉龙小区一带) , 小西门地区在城外驷马关 , 大西门一带多在马鞍山前 , 老城中心地区就在西街薛家场(今工人文化宫里停车场)和时家园 。所放风筝一般是比较简单的“巴巴鹞”和“蝴蝶鹞” , 放“百脚(蜈蚣)鹞”算是稀奇的了 。
现在是风筝一年到头都在放 , 而且品种、色彩和制作材料不断翻新 , 看起来琳琅满目 。据说明代昆山的大戏剧家和传奇作家、将昆曲搬上舞台的第一人梁辰鱼曾用五彩的丝织品做成凤凰形状的大风筝 , 飘上天空 , 结果引来无数千奇百怪的鸟儿围绕飞舞 , 实为奇观 。
清明时节昆山民间还有一系列的群众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踢毽子等等 。荡秋千 , 这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 ,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 , 后为了避讳(皇族才能称千秋) , 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 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踢毽子的运动更为广泛 , 更有群众基础 , 大人小孩都爱玩 , 一直延续至今 。
值得一提的是 , 农历四月十五在锦溪镇有“过四月半”的特别节俗 , 镇上、下塘轮流请戏班子来演戏 , 前后三天 , 场子摆在巡检司和南坟堂 , 合镇观看非常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