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枪朵村藏族造纸

尼西乡枪朵村的藏族造纸又被称为“龙巴纸”,因过去称尼西为“龙巴”而得名 。枪朵造纸历史有两种说法:一是五世达赖喇嘛派僧官到迪庆掌教时传入 。二是清雍正初年清军驻扎中甸,尼西为一个汛,造纸技术由当时驻尼西的清军或随军的工匠所传授,由此可以推断枪朵造纸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
【尼西枪朵村藏族造纸】 每年的五、六月份,正是瑞香树、构树、“勒觉”生长得茂盛的时候,这时采集原料,容易除去最外层皮,制造出来的纸质量好;如果采集的季节不合,制造出来的纸的质量差 。所以每年的五、六月份是采集造纸原料的最佳时期 。每年5—6月份,到山上采集瑞香树、构树、“勒觉”,剥去外层黑皮,取于其白内皮 。用灶灰水浸泡3小时,再用灶灰水煮,约6小时,一般将树皮煮烂透心为止;用清水冲洗漂净,倒入石臼,用木棰捣成泥状,把它放入桶里,加适量温水搅成浆糊状的纸浆,纸浆用瓢舀入纸摸上过滤,去污定型 。把纸浆平铺在晒板上晒干,用鹅卵石打磨光滑,成纸型,最后用刀将纸边裁齐,便是成品纸 。称为“龙巴纸”的枪朵造纸在历史上很有名气,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德钦东竹林寺以及四川的里塘寺等僧人将其作为书写经文的首选,其次民间用于书信往来,书写地契、借据、家谱、祭祀用品、包裹酥油、砖茶等 。
枪朵村藏族造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强,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放初期枪朵村共有12户,就有8户造纸,他们以户为单位组成集体作坊,枪朵造纸工业在上个世纪40年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盛产的纸为寺院和僧人定购,且常常供不应求,县衙门还为其核定了税额 。建国后,由于工业造纸的冲击,寺僧用纸的大量减少,枪朵造纸的产量逐年减少,而且这时的“龙巴纸”多用来裹酥油、砖茶等 。
“文革”前,以枪朵村为核心的藏族造纸在迪庆州及周边藏区形成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龙巴纸”已形成品牌,它是藏族宗教中书写经文的首选 。枪朵村藏族造纸,直到上世纪70年后才停止生产 。到“文革”时期枪朵造纸停止生产 。目前能基本掌握枪朵造纸技术的只有年事已高的老人,但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世代相传,并引起市、乡政府的高度重视,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