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最重视冬至 , 他们过冬至跟过年差不多:机关放假 , 商店关门 , 再穷的穷光蛋都要换上新衣服出门见人 , 在外面玩疯了玩累了 , 回家打牌 , 喝酒 , 掷骰子 , 尽情赌博 , 不用怕警察抓赌 , 因为朝廷每逢冬至都会开恩 , 允许老百姓大赌三日 。
过完冬至 , 很快就是春节 。宋朝人过春节 , 还是机关放假 , 商店关门 , 上街玩耍 , 回家赌博 , 朝廷再次恩准大赌三天 , 但是要论热闹劲儿 , 春节恐怕还不如冬至 。为什么?一是因为小门小户没什么积蓄 , 过冬至的时候猛花一气 , 已经把钱花得差不多了 , 没能力备办像样的年货 , 家里空无所有 , 想热闹也热闹不起来;二是因为过年不能吃饺子 , 只能吃馎饦 。
【宋朝过年不吃饺子】陆游写过一首《岁首书事》 , 描述宋朝人怎么过年 , 当中有这么两句:“中夕祭余分馎饦 , 黎明人起换钟馗 。”意思是除夕要用馎饦祭祖 , 祭完祖再把馎饦分吃掉 , 然后大年初一起个大早 , 把旧年画撕下来 , 把新门神贴上去 。这首诗下面还有陆游一段小注:“岁日必用汤饼 , 谓之冬馄饨年馎饦 。”岁日就是大年初一 , 汤饼就是馎饦 , 岁日必用馎饦 , 说明大年初一吃的还是馎饦 , 而不是饺子 。
跟饺子相比 , 馎饦有点儿寒酸 , 因为它没有馅儿 , 只有面片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馎饦的做法:和好面 , 搓成团 , 切成条 , 揉得又圆又细 , 再掐成一寸长的小段 , 把这小段搁在盆沿上或者手心里 , 大拇指按住 , 由近及远这么一搓 , 搓成一个中间凹、两头翘的猫耳朵 , 把这些猫耳朵撂菜汤里煮熟 , 一锅馎饦就做成了 。其实现在山西还有这种食品 , 也是先掐段 , 再搓片儿 , 搓成翘翘的猫耳朵或者高高的小笆斗 , 可以用菜汤煮熟 , 成品叫“圪坨”;也可以直接上锅蒸 , 成品叫“栲栳栳” 。
馎饦不是宋朝人发明的 , 它曾经在唐朝传到日本 , 并被日本人改头换面——做面片时不用手搓 , 改成先擀后切 , 切成又宽又薄的面条 , 再用菜汤煮熟 。现在日本山梨县还有一家专售馎饦的面馆 , 标志很明显 , 大门口横挂匾额 , 匾额上有四个字儿:馎饦不动 。
虽然说宋朝人过年不吃饺子 , 只吃馎饦 , 但是不代表宋朝没有饺子 。不过宋朝还没有“饺子”这个说法 , 甚至连“扁食”这个词儿都没有 , 那时候只说“馄饨” , 馄饨就是饺子 。
读者朋友可能会说:馄饨是馄饨 , 饺子是饺子 , 馄饨怎么能跟饺子划等号呢?没错 , 现在的馄饨跟饺子是有区别:馄饨皮薄馅少 , 饺子皮厚馅多 , 馄饨多用方皮 , 饺子多用圆皮 。可是宋朝人说的馄饨跟咱们现代人说的饺子完全是一回事儿 , 同样是用圆皮包馅儿 , 同样是包成半月形 , 中间鼓鼓的 , 两头尖尖的 , 边缘扁扁的 。
宋朝也有馄饨——真的是馄饨 , 不是饺子 。宋朝人包馄饨 , 包得很大 , 很复杂 , 造型像朵花 , 含苞未放 , 可以用铁签子串起来烤着吃 , 当时管这种食物叫“馉饳”(读作“骨朵”) 。也就是说 , 宋朝人的饮食语言跟我们不一样 , 他们说的馄饨就是饺子 , 而他们说的馉饳才是馄饨 。
现代人包馄饨 , 式样很多 , 包法各异 , 有的折成三角 , 有的卷成陀螺 , 有的扎成灯笼 , 有的叠成元宝 , 有的状如伞盖 , 有的拖着尾巴 。宋朝人包馄饨(馉饳)是这样的:四四方方一张面皮 , 半尺见方 , 像豆腐千张一样厚 , 把馅儿放上去 , 捏住一个角 , 斜着折一下 , 折的时候要偏离对角线 , 故意让角错开 , 千万不要折成三角形 , 更不要折成矩形 , 正确的折法是折成一个看起来很不规则的八边形(诸位可以随便撕张纸试一下 , 说起来复杂 , 其实非常简单 , 只要让角错开 , 一折就成) , 然后把边儿捏紧 , 以免露馅儿 , 捏紧以后再对折一次 , 然后再捏紧 , 手心托着馅儿往上一顶 , 手指压着边儿往外一翻 , OK , 这就包成了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莲花 , 中间的花苞还没开 , 外围的两片花瓣已经傲然绽放 。
像这样包馄饨 , 样式很好看 , 可惜很难煮 , 因为皮儿厚(而且还必须用厚皮 , 不然软塌塌的不像莲花) , 几番压叠以后会变得更厚 , 三滚不熟 , 只好用铁签串起来做烧烤 , 边烤边往上面撒作料 , 烤得外焦里嫩 , 拿着签子大吃 , 像吃烤串一样 , 像吃糖葫芦一样 。
- 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 陕西榆林子洲民间过年风俗
- 潮汕过年“压肚腰”
- 长沙民俗风情之过年
- 古代女子过年进行镜占
- 恩施土家族过年习俗
- 春联贴法 看横批贴上下联
- 南澳渔民过年习俗
- 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
- 福建南平松溪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