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亦称冬节、交冬 。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时在阳历12月22日前后,是一年中自昼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 。周代已有祭神仪式,《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汉代起列为节令日,有贺节的风俗 。《后汉书·礼议》:“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八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祝 。魏晋时期,为了迎“长日”,喜欢用红线测量阳光 。正好从这天起,每天增长一线 。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太阳的直射光线,一年之中徘徊于北纬二十三度半与南纬二十三度半之间,夏至则直射于北纬二十三度半,为北半球自昼最长的一天 。以后日渐南移,冬至则移至南纬二十三度半,对北半球来说是太阳最偏斜的一天,也是自昼最短的一天 。然后太阳便逐渐北移,就是民间所说的“冬至当日回 。”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仍承此俗 。民间称冬至日为“过小年” 。旧社会是日学校放假,商业歇市、渔家停网、织工停织,并做应时食品,相互宴请,馈赠礼物,祝贺佳节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以前 。
民间把冬至这天叫做“数九”或“交九”,意思是说,从这一天起就进入九九八十一天的寒冷季节了 。民谣如下: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死猫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
吃饺子的传说
冬至吃饺子的风俗由来已久 。传说古代有个名医,名叫张仲景 。他的医术高明,人们称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 。
张仲景曾在长沙做过官,年迈告老还乡,晚年定居在陕西省澄城县,时逢腊月,天寒地冻,他看到许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
到了冬至节这天,他让弟子料理家务,自己来到东关一块空地上,搭起棚子,专门为治疗冻伤的耳朵而制一种药剂,名为“祛寒娇耳汤 。”这种药是用羊肉、辣子及一些药物配制成馅,再用面皮包成饺子形,煮熟后发给每人二个,连汤带饺子一齐吃,立即见效,耳朵就好了 。从此,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流行全国 。消寒益气歌人们为了战胜严冬,盼望着春暖天气的早日到来,创编了种种《九九消寒图》,在民间最为流传的有《消寒益气歌》 。图面上印了九堆圆圈圈,每堆9个,这样加起来的总数就是81个圈圈 。操作时,只要每天染一个圈圈,九九寒尽就染完了 。阴天涂上半圈,睛天涂下半圈,刮风涂左半圈,下雨涂右半圈,落雪则涂当中 。当你若要知道今天处在第几个九的第几天,或回顾哪一天天气怎样?只要一看图所染标记,就一目了然了 。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熬过严寒冬天的计算方法 。据传明代文学家刘侗曾经描写过九九的方法:“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九九出,则春深矣 。”陕西关中地区的文人、画家、诗人每年冬至日起,墙壁画一张梅花树,树开81瓣花,每日染成一瓣花,冬尽,一树红花全面盛开,则冬尽春来 。
九九消寒句
九九消寒句,亦称“写九” 。也是民间计算冬季寒冷变化的一种方法 。一些文人、学士写一句,如“亭前垂柏珍重待春风”(如右图),句中有九个字,每字都是九笔,一共九九八十一笔,从冬至之日起,每过一天写一笔,句成则寒尽春来 。
九九消寒表
九九消寒表,亦称“涂九”,民间计算冬季寒暖变化的又一种方法 。即画一张表格(如下图),横竖各九格,按九行八十一格排列,从冬至开始,每日用颜色涂染一格 。当格子全部涂完之日,就是冬尽春来之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数九迎春联
“数九迎春联”也是民间记载气候变化的计算方法,每年冬至,即“数九”,一些文人学士为了度过严寒的冬天,在书室作对联(如右),每联必须九个字,每字必须九划 。将对联上的字描成空格,每天在上下联合填一笔,全联填写完,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
其它风俗
陕西耀县一带,称“冬至”为“交九”之日 。是日黄昏,在城郊村外烧化纸钱,为死者添补过冬棉衣、棉被之用 。民谣云:“冬至黄昏年半夜,十月一日梦烧纸 。”
【陕西冬至节习俗】陕西的部分地区,古时冬至,是祭祀孔子、拜师的日子 。当日在老师家设坛祭孔,学生送礼,教师像过大事一样,共同祭奠孔子,大摆宴席,招待学生及来宾 。建国以后,此俗基本废止 。但祭孔、拜师活动,仍在一些地区流行着 。
陕西吴堡一带人民把冬至节,叫做“过冬”,家家头天晚上煮“羊下水”、羊骨,谓之“熬冬” 。陕北清涧县人民于冬至日,以冰块溶水熬羊头,亦谓之“熬冬” 。陕北地区的人民每年冬至的晚上,置水碗于当院,予卜丰收 。如来日碗中之水呈凸起状,来年丰收;凹下状,来年欠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