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这是儿时跟着老师读的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读大学后 , 才理解稻草搭建的“广厦”不仅是古人遮风避雨之地 , 还是人们文化信仰的寄托 。在做稻文化研究的这些年 , 探索到那一栋栋普通的民居其实并不简单 , 其中的文化内涵丰富得让我们为古人的智慧惊叹不已 。
【稻作民族:佤族传统民居 “稻居”】稻作民族除了苗族和瑶族由于历史原因成了山地民族 , 多居住在高山峡谷上之外 , 其他稻作民族多居溪河边 。背靠山 , 面临水 , 村边是古木参天 。多数自然村寨由几个家族或几个姓氏组成 , 独家的现象非常少 。小寨一般十几户到几十户 , 大寨三五百户左右 。只是古楚国之地的百越族群以吞口式建筑为标志 , 而吴越地区及岭南一带的百越族群则因地势习惯住干栏式建筑 。
吞口式建筑就是最具楚文化特征的 。何谓吞口?吞口就是人们常常在画中看到的眼珠突出、凶神般张裂着嘴 , 嘴上还插有一把匕首式的短剑——古傩面具中的一门神 。吞口式建筑风格指的是门的建筑风格 。古时就有“人之气于口 , 宅之气于门”之说 。一家人能否平安、逢凶化吉 , 在建筑上很有讲究 , 而且主要在门上 。旧时 , 楚国平民人家 , 不论是吊脚楼还是平房 , 在住宅的正面 , 修的都是大门凹进 , 且两边各有一圆窗的格式 。从远处看 , 凹进去的部分是吞口 , 两厢房的圆窗是吞口神的眼睛 , 给人一个大吞口形象;站在门前看 , 堂屋正门是吞口 , 凹进去部分的两窗是眼睛 , 给人小吞口的感觉 。意为驱邪吞恶 , 赶瘟疫、保平安 。
“……妈妈在吊脚楼上把我背下了楼……”宋祖英的一首“小背篓” , 把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文化唱得淋漓尽致 。楼上住人 , 楼下养禽畜或堆杂物的平基屋或吊脚楼是稻作地区最为普通的居房建筑 。这种干栏式的建筑之所以称为干栏文化 , 是因为吊脚楼以它的独特建筑结构成为了民族的标志 。不论屋体多宽多大 , 吊的“脚”悬空依山而立 , 山坡有多高吊脚就有多长 。不论在湖南通道县双江镇的竽头寨还是在陇城镇的中步寨 , 不论是在贵州剑河县还是黎平县 , 我们所看到的吊脚楼都可谓是天下奇观 。这种即使在平地也要修成吊脚楼的形式 , 楼下喂牲畜 , 楼上住人的建筑在古越国的江浙一带比比皆是 。在其建筑特征上 , 表现出浓郁的古越式建筑文化 。
火塘是稻作民族共同的文化特征 , 是稻作民族心灵沟通的场所 。火塘还是“祖宗”安坐之位 。旧时不论中南、西南、华南还是岭南地区 , 火塘都是稻作民族饮食、聚亲会友、交流信息、传承历史、沟通情感的场所 。可以说 , 火塘是民居的心脏 。“塘”内是灰火和三角架 , 架上是鼎罐 。整个湘、黔、桂边区都称其为火塘 , 有的地方称坑 。稻乡的火塘有许多俗规:火炉靠上方一边是长辈和贵宾之席 , 一般人不能就坐 , 敬神之席必设此处 。火铺平时用做一家人膳食取暖、红白喜事、重大节庆、迎宾议事之用 , 它又是实施礼仪俗规之所 。在稻乡 , 人们对火塘的感情是无法用言语解释的 。
稻民在远古时期对图腾的崇拜中 , 就有对火的崇拜 , 传承下来便形成对火塘的崇拜 。所以不论在彝族人家还是在苗寨、侗乡 , 都不许碰火塘上的三角架 , 客人不能随意去坐正壁的火塘座位 。
旧时 , 稻民认为火有火神 。当中三脚火架 , 不准敲打;非净木柴 , 不可生火;更不能让小孩向火里撒尿 , 否则会引起火灾 。年终辞旧迎新 , 便于火塘内燃起熊熊烈火 , 通宵达旦 , 寓意来年红运 , 万事称心;迁居新屋之日 , 亦复如此 , 意为“火旺家昌 , 塘火不熄 , 子孙绵长” , 视之为吉祥象征 。
- 齐齐哈尔满族的民族风情
- 齐齐哈尔达斡尔族的民族风情
- 齐齐哈尔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 齐齐哈尔朝鲜族民族风情
- 佤族新米节
- 惹岛节 佤族插种节
- 鄂伦春民族篝火节
- 布拉格国际民族艺术节
- 瑶族饮食习俗
- 哈萨克民族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