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标志 汤瓶牌】汤瓶古时称“军持”或“君池”,意为水瓶或水壶,制作工艺和样式源与古波斯一带,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其制作工艺水平达到鼎盛 。“汤瓶”的来历与回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传,755年至763安史之乱期间,即安禄山、史志明谋叛,唐王因兵力不足,阻挡无效,为保江山,唐王派徐茂公到西域大食国 。大食国国王派大将率兵五千前来相救 。由于大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顽强,很快平息了叛乱 。在唐王的执意挽留下,约三千名将士留居长安 。唐太宗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都给他们娶了妻小 。还命令工匠,依照波斯一带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按级别分发,供日常洗漱之用,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故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 。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唐壶”或“唐瓶壶”,后来国人就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回商人的贸易往来,汤瓶不仅在回回人生活中有着多种用途,在中国其他民族日常生活器皿领域内也产生了广泛地影响,至今在很多饭店、和家庭中常用的茶壶、醋壶、酒壶以及装饰用品等器具中,仍保留着很多“汤瓶”的样式和风格 。
回族人有不用“回头水”的常规,这种大肚小嘴的水瓶使用起来既卫生又方便 。回族人有句俗语:“没有三把水,不算好回回”,强调了回族人应讲卫生的本分 。汤瓶壶嘴较小,使用时倒出来的水流也很细,体现了节俭的精神 。
自明朝“汤瓶牌”成为回族的专用标志
历史上的回回人东迁时,不是一下子就来的,而是前后陆续来的 。一些走在前面的回回住在沿途有人家的地方,他们惦记后来的人,给后面的人准备吃喝,又怕后面的人不知道哪一家是回回,就把汤瓶壶放在窗台上,后面的人一看就知道 。后来汤瓶放下一个,被人偷走一个 。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木板上画一个汤瓶,并写上回回字,后面人一看就明白 。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卖东西,开饭馆,就挂上汤瓶牌瓶表示自己是回族 。
汤瓶牌的故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建立明朝,同年8月,又北伐攻打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兵至河北、天津交界,朱元璋亲临前线巡视,不慎受伤,被一回回人救到家中养伤 。这家屋前台阶上,置一汤瓶,每天主人用它净手、净身,然后礼拜,朱元璋疗伤期间,得知此家是回回人家,信奉伊斯兰教,汤瓶乃穆斯林专用之物 。伤愈后,嘱咐这家主人,把汤瓶挂在大门口外,并说:“朕命明军见有汤瓶挂在门外,不得入内骚扰,尽力保护,用以答谢主人” 。于是回回各家都把汤瓶挂在门外,汤瓶挂在门外,使用很不方便,使用汤瓶时,门外无汤瓶,又怕明军入内,于是有人用一木牌,画一汤瓶挂在门外 。久而久之,形成习俗,更有人写上“清真回回”四个字,加以标明,人们就把此牌叫做“汤瓶牌” 。
后来,有卖食物者,在摊前挂上“汤瓶牌”表示自己所卖食品为“清真食品” 。
从此“汤瓶牌”便成为回族的饭馆、饮食摊点及回族经营场所的“清真”标志了 。而后,回民住宅在自家的上门坎上,贴上阿拉伯文的“独阿宜”,代替“汤瓶牌”,表示此家为穆斯林 。
- 回族宴席
- 傣族的生育习俗
- 千奇百怪的黎族鬼文化
- 海南黎族船型屋守护最后的精神家园
- 黔东南最具风情的侗寨 肇兴侗寨
- 彝族的入赘习俗
- 杜尔伯特蒙古族的奇特婚俗
- 云南彝族的订婚习俗
- 满族盘酱制作技艺
- 萨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萨满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