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船型屋守护最后的精神家园


海南黎族船型屋守护最后的精神家园

文章插图
玉龙岭脚下躺着的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81间保存完整的船型屋,一度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学者、画家和摄影师前来采风 。白查村这个地处偏僻的小村庄,近几年也因船型屋的存在而打破了以往的平静 。
因信息闭塞,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喜讯,并未在村里广泛传开,白查村平静如故 。
船型屋是黎族智慧的结晶
四面环山的白查村现有78户380人,属黎族村庄 。该村81间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老百姓的传统民居,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
有关部门原计划将白查村81间船型屋悉数拆掉,在原址上新建砖瓦房供村民居住,多亏有志于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奔走呼吁,船型屋方能得以幸存 。
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它是原始的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如船而得名 。船型屋分上下两层结构,居者沿竹梯而上,上层居人,下层用于饲养家畜 。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黎族聚居区 。多用竹木搭建而成,外形酷似船篷而得名 。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厅,两边为居室;也有前后两间的,前面炒厅,后面为居室 。
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生存的船型屋
黎族是一个保留较多远古文化的民族,黎族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十分激烈 。
【海南黎族船型屋守护最后的精神家园】 船型屋——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也不可避免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淡出视野 。如今仅有少数几个村庄保留较为完整,白查村即是其中一个 。
白查村村干部符亚祝在白查新村建起了2间平顶房,但还没搬过去 。对于船型屋的未来命运,他似乎没有任何一丝悲观 。“政府不是说要保护嘛,而且新房子住得肯定舒服 。”
一些村民也觉得,船型屋矮,屋里的光线也很暗,每年还要为防火、防虫担心,每隔几年还须换一次茅草,而砖瓦房坚固耐用,光线好,不必为用水和上厕所发愁,还是搬好 。
白查村支部书记符那逢也支持白查村的整体搬迁计划,尽管他对船型屋同样恋恋不舍 。在他看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保护船型屋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船型屋保护具体方案的实施效果 。
在白查村,船型屋的营造技艺仍未失传,恰如黎族姑娘似乎天生就会织出美丽的黎锦一样 。惟一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愈来愈多黎族村民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古村落,迁入政府统一规划兴建的砖瓦房,当无人居住的船型屋日渐式微直至最后一间船型屋倒塌,当船型屋被世人遗忘,船型屋营造技艺也将失传 。
倘佯在白查村,许多黎族姑娘坐在家门口织黎锦 。在海南许多地方,代表着黎族传统文化的黎锦、山兰酒、牛皮凳、渡水葫芦,还有船型屋等,正渐行渐远 。在白查村,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生存的这些黎族传统元素,依旧选择了坚守,因为这里是“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 。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分别为船型屋和金字形屋 。船型屋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金字型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的金字形屋保存最为完整 。白查村船型屋以落地式居多,也有零星几间是金字形屋 。
这也是一个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并存的村庄 。当玉龙岭另一头的人们已普遍住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时,在这里,船型屋仍是村民的主要栖息地 。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也认为,白查村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一定要保留,保护船型屋,实质是保护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
有关人士建议,有选择地保护好船型屋就是保护黎族的建筑历史,一定要高标准规划,正确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把白查村打造成为海南西部的一个民族文化生态村 。
一些民俗专家认为,除了船型屋,包括酿酒、织锦等工艺,白查村都传承至今,海南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人文旅游资源极度缺乏,如果保护得当,白查村可成为海南人文旅游的一个品牌 。
无论白查村村民是选择搬家,抑或选择了坚守,无论他们是喜悦,抑或遗憾、无奈和恋恋不舍,我们惟有祈祷,代表着黎族传统文明的船型屋不会渐行渐远,我们需要它守候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