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 , 流行于扬州城乡及镇江、上海、苏州、南京等地 。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的“小唱” , 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 , 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 , 加以改造和利用 , 于明代中叶形成的一种寓于地方气息的曲种 。扬州清曲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全盛阶段 , 无论在音乐曲牌、乐器伴奏方面 , 还是在曲目唱本方面 , 都异常丰富 , 并以其腔调的细腻、缠绵和抒情著称 , 扬州清曲的曲调、软平、叠落 。骊调、楠调、满江红、芦江怨、耍孩儿、扬柳青等116支 , 这些曲牌除来自扬州本地小调外 , 还吸收了昆曲、徽剧、淮黄、道情及外地的民间歌曲 。
扬州清曲一般以坐唱形式演出 , 人数从一二人至八九人不等 , 唱奏者每人操一种乐器 。传统的清曲不化妆、无说白、无表演 , 只靠音乐和歌唱来刻画人物形象 , 表达思想感情 , 所以在吐字发音运气行腔方面很讲究 。扬州清曲的曲目十分丰富 , 共有传统曲目493种 , 曲牌166种 。
扬州清曲的艺术特色
扬州清曲的宝贵遗产是明清(1644—1911)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数目可观的曲目 , 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其音乐 , 其中“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 , 唱曲牌 , 有单支和联套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 , 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 , 影响也日益扩大 。在与外地说唱艺术的长期相互交流过程中 , 一方面有不少小曲曲牌流传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 , 另一方面本地小曲也汲取了一些外地民歌 , 从而使曲牌较以前更为丰富 , 曲调更为多采 。许多曲牌被本地扬剧吸收 , 丰富了扬剧音乐 。
在曲牌丰富的基础上 , 又出现了大量用多支曲牌连缀的“套曲” , 以及由数首套曲组成的连本套曲 , 可以演唱有较多情节的长篇故事 , 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 , 如《三国志》、《红楼梦》、《风儿呀》以及难度相当大、被认为可用作检测清曲歌唱水平高低的《九腔十八调》(即《俏人儿我的心肝》)等 , 一直流传至今 。
在演唱方面逐渐以男性居多 , 唱法上有了“窄口”与“阔口”的区分 , 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 , 后者指男性用本来声腔 , 伴奏渐趋统一用二胡、琵琶等丝弦乐器和敲打檀板、瓷盘、酒杯 , 更显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 。
扬州清曲的历史沿革
从事扬州清曲艺术活动的人 , 除了青楼歌妓和流动卖唱的民间艺人以外 , 大多是男性自娱 , 没有正规的组织 , 但是他们的文化艺术水平较高 , 对扬州清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 , 许多清曲高手被扬剧团、曲艺团吸收 。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清曲队 , 培养了一批年轻男女演员 , 并编演过《工农竞赛》、《光荣人家》、《刘胡兰》等新曲目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 , 政府在新建的一批戏曲学校、曲艺团体同曾广泛开展过扬州清曲的教学和演出 。但文革(1966—1976)期间 , 此类措施遭到扼制 , 直到1985年 , 上海、江苏地区的文艺部门重新召集了幸存者开展有组织的自娱演艺活动 。
由于缺乏长期完整的扬州清曲表演计划 。自1999年以来 , 作为扬州清曲的故乡——扬州市广陵区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室 , 开始从事较系统的研究及规划工作 。扬州市扬州清曲研究室、扬州曲艺之友社开始计划全面搜集扬州清曲的曲目、演出照片、录音、录像 。政府计划支持扬州清曲研究室和扬州曲艺之友社加强扬州清曲艺术的复兴工作 , 适时举办相关的艺术活动 。
在2001年3月召开的“扬州清曲研究室2001年工作年会”上 , 来自扬沪等地的曲艺工作者及专家 , 集中探讨了扬州清曲的艺术价值及生存状态等问题 , 并与已被首批列入人类口头与精神文化遗产的昆曲作了比较 , 发现两者价值相近 , 但濒危情况扬州清曲更甚:接着又详细对照世界文化遗产评审规定 , 经过审慎研究 , 广陵区文化局与扬州清曲研究室决定 , 将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扬州清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扬州清曲在2006年5月20日 ,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扬州清曲的历史溯源
《茉莉花》“属地”之争
世界经典民歌之一的《茉莉花》 , 是苏州民歌?抑或六合民歌……今年3月引发了一场“属地”之争 。
“《茉莉花》其实是地地道道的扬州民歌” , 清曲研究专家韦明铧告诉采访人员:“它的前身是鲜花调 , 几百年来一直传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 。清人钱德苍编纂的地方戏曲集《缀白裘》 , 已收录了它的歌词 。”国家一级作曲家戈弘请采访人员听一听 , 哪种方言听起来更有味 。用“吴侬软语”唱 , 也好听 , 但一个“白”字、一个“戴”字 , 都不如扬州话妥贴 , 有韵味 。
当周恩来总理听到前线歌舞团演唱《茉莉花》时 , 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要唱了 , 不要唱了 , 再唱要想家了 。周恩来说:我13岁离开家乡 。你们的美妙歌声 , 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 。这首《茉莉花》 , 就是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的 。
【扬州清曲】扬州清曲的聚焦
千家养女先教曲:
鲜花调是扬州清曲的一个曲目 。起源于元代“小唱”的扬州清曲 , 汲取了江淮一带各种俗曲、民歌的营养 , 在明中叶形成了富有地方气息的曲种 。清康、乾年间 , 扬州清曲进入鼎盛时期 。清曲研究专家朱祥生当时以“歌吹”驰名的扬州 , 郑板桥曾在诗中这么写道:“千家养女先教曲” , 教的什么曲?就是扬州清曲 。即使在昆曲故乡苏州 , 那时扬州清曲也风光得很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 , 苏人奇之 , 听者数百人 , 明日来听者益多 。唱者改唱大曲(即昆曲) , 群一噱而散 。”可见当时清曲有多么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