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习俗与婚俗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 。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 。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
“夜游”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
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 。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
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 。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 。
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 。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 。
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 。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 。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 。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 。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
定亲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 。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 。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 。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 。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
放槟榔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 。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 。
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 。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媒人分送槟榔看辈份,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人妁围得水泄不通 。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 。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 。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 。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
结婚问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人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 。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筒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方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 。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 。
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 。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 。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 。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 。悲喜交加 。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 。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 。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 。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 。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 。
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 。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 。婚礼结束 。
黎族婚俗特色
黎族人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用种种方式求得平安吉祥,他们的做法很独特 。在结婚的那天,男方派几个亲属或好友带一些酒肉槟榔等到女家接新娘 。在男方到女家之后,要马上把槟榔破开分给众人吃 。当天下午女家请来几位妇女和几位男子作新娘的伴行 。因为黎族结婚没有坐轿子的习俗,新娘便跟着迎亲的人步行到男家 。
在路上如果碰上山猪、蛇或死鸟等,新娘得立即转回娘家告诉父母 。父母就要立即请来巫师,让他杀鸡驱邪 。否则认为会给男家带去不吉利 。驱邪后大家再次上路 。当新娘到达男家门前时,新郎和他的父母及其亲属站在门口相迎 。男家事先请来的巫师拿着一把剪刀跟在新娘后面,一边口念咒语,一边舞弄手中的剪刀,同时乱撒饭粒,送嫁的人也跟着拿些饭粒撒在地上 。最后巫师用剪刀打破一个生鸡蛋认为这样鬼就不会缠绕新娘,使日后一家得到平安 。
但也有的地方不请巫师,而是请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 。他一手拿着钩刀和盛着生米的鸡蛋壳,一手拿着新郎的一件衣服念念有词,最后用钩刀柄把蛋壳捣碎 。这样做的意思是请一切鬼怪妖魔之类吃饱以后不要来了,祝福新郎新娘平安,子孙繁衍 。这时,男家门口还要点起一小堆柴火,新娘进屋时从当中跨过用以驱邪 。
还有的地方是当新娘快要到达男方的村口时才换上新衣,伴随新娘的妇女用被单或者是布把新娘的头盖上,由伴娘领着做各种驱鬼仪式 。这些仪式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驱除鬼邪,摆脱鬼邪的纠缠,保护新婚夫妇日后生活平安 。
黎族婚俗特点
吃物订亲
黎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可结婚却不那么自由 。男女之间婚姻的结缔,大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 。如果男家看中了某女子,就得请媒人带酒、茶和槟榔前去说亲 。说亲一般要经过四次 。第一二次,主要说明来意,而女方父母也不表态 。不过,女方的父母可以接受媒人带来的东西,但姑娘则不可以吃 。因为父母尚未表示同意 。到了第三次上门,女方父母同意了这门亲事,俗称"吃物订亲" 。
吃物,主要是吃男方送来的槟榔 。相传,嚼槟榔在北宋时代就已成为黎族人民的一种嗜好 。求亲时,以嚼槟榔作定情,已相沿成俗 。这样,待第四次媒人再上门时,不光带食品、槟榔,而且要带钱、服饰等物 。同时,和女方父母商议礼聘和吉期 。谈妥之后,媒人再回去告诉男家 。这样,订婚手续便告完成 。
订婚有很多禁忌,如果女方家死了人或死人的周年忌日,男家不能去说亲 。订婚的那天,双方父母不能梳头,否则,认为子女会染病 。
订婚以后,一般在三四年之后结婚,也有五六年之后结婚的 。婚期也有禁忌,如忌在单月举行婚礼等 。不过,解放以后,这种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
舂米声中庆婚礼
黎族婚礼,宴席设置排列成一字形 。然后,按照习俗:男女两家的亲朋艰好友分坐两旁,中间一对"正座"是新郎新娘的席位、母亲和伴娘、伴郎分别坐在"陪座"上 。新良好和伴娘们入席后,先是面壁而坐,待至"咕喔咕喔"的舂米声起,才转过身来,开始饮宴 。
舂米队伍是由男女两家的妇女六至八人组成的 。各人手持木杵,轮番舂击木臼 。舂一下,又大臼沿上碰一下,发出"咕喔咕喔"的响声,节奏明快,声调和谐,象征双方的新生活开始 。
逗婚
黎族人的婚礼,独具一格,十分风趣,而以"逗婚"为高潮 。
【黎族习俗与婚俗】新婚过门的翌日,一早就得起床,为娘家做第一餐饭,以示勤快;还借这机会显示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在新娘进入厨房时,伴娘们拿着小木棍跟着"保护",以防小伙子们把锅底黑涂到新娘脸上,当小伙子们要来抹黑时,伴们便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给敢于来犯者以迎头痛击 。有的小伙子,可真的被打得鼻青脸肿,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脸 。之后,双方便兴高采烈地谈论起自己的"战绩"来 。经过这场"混战"之后,新娘方开始做第一餐饭 。吃完饭,开始送亲 。实际上,这种"逗婚娘"的活动,其意义还在于为未婚青年举办村际联谊会 。这是青年男女寻求爱情、幸福的一个良好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