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堆锦

长治堆锦,又称“堆花”,为民间画类工艺品,是长治地区的特产 。其创制时间尚未考证,但从现存资料看,至少在清末民初已名闻遐迩了 。
古城长治丰厚的物产资源、悠久的文化传统、朴实的民风民俗、聪慧的能工巧匠,赋予了长治堆锦粗犷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工艺技巧 。使这一艺术以其独特的风采呈现于我国民间工艺品的百花园中 。
长治堆锦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剪裁、贴飞边、压纸捻、续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描绘等十余道工序制成 。其单体造型小巧精致 。以人物为例,一般身高在15—25公分之间 。因制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边缘粘贴的纸捻粗细各异,再加上拨折叠压时的顺序变化,使画面产生一定的立体感 。对人物的头、手、佩饰、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细,直径仅两毫米的手指必须内填棉花,外包绸缎 。头饰、道具要用金银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些地方还要彩绘 。
早期的长治堆锦以制做礼品为主 。有置放在条几上的座屏,有数达十余平方米的中堂、条屏等等 。其内容多为反映岁时俗尚、人生礼仪的吉祥图案 。
长治堆锦影响较大的艺人是该市炉坊巷李家的李模(?—1931年)、李时忠(1890—1967年)父子 。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苦心钻研,不断创新,是集绘画与制作技巧于一身的全能艺人,为长治堆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可贵的贡献 。1910年前后,他们曾应邀前往晋中、太原一带作艺 。在将近3年时间为冯玉祥、吴佩孚、阎锡山等军政要人和地方权贵制作了一批堆锦作品,因此而备受青睐,名声大振 。1915年,他们制作的“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条屏,荣获巴拿马赛会银质奖 。遗憾的是当时的奖章、证书和其它实物已失于战乱 。
长治堆锦从其诞生到解放后的合作化前一直采用“传媳妇不传闺女”的家族式传艺方式 。1931年,李模去世后,长治堆锦的生产逐渐萎缩,技艺退化,李家艺人基本上改做油漆裱糊 。李时忠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全能艺人 。
1953年,李时忠、李时杰、陈玉珍、李松等堆锦艺人参加了长治市油漆裱糊合作社(市工艺美术厂前身),成立了长治堆锦的第一个生产小组 。这个时期生产的堆锦不以盈利为目的,批量也很小 。有“李密苦学”、“张骞寻源”、“木叶照书”、“刻舟求剑”等传统题材作品,也有“歌唱和平”、“英雄常在”等现实题材作品 。其中部分作品做为礼物赠送给来访的朝鲜和苏联友好代表团 。
1964年秋季广交会后,长治堆锦开始出口,1965年到1966年,长治工艺美术厂共生产了套装“八仙人”和“巾帼英雄”、“天女散花”、“葡萄熟了”、“快乐的童年”等4000套条屏、单幅画及盒装产品 。1972年至1979年,又生产出口了一批套装堆锦礼品盒和折叠式堆锦纸篓 。这期间,技艺人员还在保持以绸缎为主要面料的情况下,借鉴了其它新兴工艺画的一些经验,扩大了用料范围,增加了制作手段 。制作了一批主题鲜明,构图巧妙、物象准确、透视合理、色彩明快、装潢新颖的创新堆锦,成为长治堆锦的换代产品 。
【山西长治堆锦】创新后的长治堆锦,曾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和多次省级展览,“拜月”、“听琴”等作品还获得了1979年省工艺美术创新奖 。